2014高考作文真题猜想:“朴与华”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70分)
朴,有“朴实、朴质”意;华,有“光彩、光辉”意。“朴”和“华”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70分)
朴,有“朴实、朴质”意;华,有“光彩、光辉”意。“朴”和“华”是艺术特色,也是人生底色。有人喜欢“朴”,有人追求“华”。“朴”与“华”可集于一身,“朴”与“华”也能相互转化……
请以“朴与华”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题意理解】
提示语既诠释了“朴”与“华”概念的部分内涵,也揭示了“朴”与“华”的外延范畴,并点出了二者可能存在的关系。认真研读提示语,有助于我们迅速打开思路。
“朴”可以理解为抱朴守素、简约质朴、返璞归真……(不可理解为贫困、不如意的生活处境),“华”可以理解成人生华章、人格光华、生活奢华……
能准确理解题意,必须要能揭示“朴”与“华”二者的关系。“朴”与“华”可以理解为内里与外表、内敛与外现、朴素生活与人格光辉、坚实积累与华彩绽放,二者的关系既可以是并列共存,也可以是相互转化(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还可以是对立统一。深度立意应该能体现出辩证思考,对二者的论述最好兼顾中有所侧重。
【评分细则】
本次评分严格按照五类卷来打分。一类卷63—70,二类卷56—62,三类卷42—55(三类上49—55,三类下42—48),四类卷28—41,五类卷27以下。
一类卷:切合题意,立意必须准确、深刻、独到,能紧扣二者关系阐发‘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文体特征鲜明。
二类卷:符合题意,立意准确,能点明二者关系,但个性色彩不太鲜明;内容比较充实,语言通顺,符合文体要求。
三类卷:基本符合题意,未能点出二者关系,或对“朴”和“华”概念的理解前后不太一致,或有部分内容(不超过三分之一);内容基本充实,语言基本通顺,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四类卷:对题意的理解有较大偏差;内容空洞;语言基本功较差;文体不明。(有其中情况之一者,即归入此类。)
【暴露问题】
本次暴露的主要问题是,说理论证严重匮乏。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地罗列、堆砌事例,或者简单地列出分论点,而分论点间缺少论证的深入与思维的张力,比如有文章的三句脉络句为:“人性中那一份最朴实的情感能超越血缘,缔造人世间最温暖的亲情。”“当然,华美也是人生的底色。”“在我看来,若能实现由朴到华的转变,将会是人生价值最完美的实现。”这样的文章其实并没有任何分析,貌似议论,观点为描述,由一二两个分论点根本不能推出第三个分论点来。也有些同学未能揭示出“朴”与“华”的关系,或者只是结尾点明但文中缺乏充分的论证、阐述。
还有部分同学论证时观点闪烁不清,尤其是对“朴”和“华”的理解前后不尽一致,比如前半部分将“华”理解为人格的光华,后半部分理解为生活上的奢华。
用例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为叙例冗长且不会裁剪,有叙无议,观点与材料脱节。
【佳句拾遗】
1.其实,当一个人已经意识到自己内在并不华丽时,他已经是在向华丽迈步了。
2.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容谷幽兰,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他们虽然各自迥异,却拥有一样的特点,华美其外,质朴其内。
3.静坐在月光下,掬一捧清水,洗去身上的油彩,褪去心中的欲望。在阵阵菊花香中体味弘一法师淡淡的话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佳作展示】
1、
朴与华
曾经喜欢词句优美的诗文,喜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迷蒙,喜欢“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婉。
所以,初读《红楼梦》,记忆最深的不是《咏白海棠》,不是《葬花吟》,却是那《芙蓉女儿诔》,认为晴雯成了芙蓉花神的宝玉对着池中的芙蓉花焚香祷祝,写下祭文。当时,觉得颇为感动,作为贾府嫡亲子孙,这于他本是不合身份的。(最好能引《芙蓉女儿诔》中的几句华丽的句子为证。)
后来细读时,发现宝玉在写祭文之前思考要用何文体来写,写完后竟与黛玉讨论文中有待斟酌改进之处。虽然是出于审慎,却好像写祭文不是为悼念,倒像是为欣赏。渐渐觉得,那字斟字酌的《芙蓉女儿诔》竟不再是字字泣血。
其实,不少古人都作过悼亡的诗文,却往往过于在乎形式,追求骈散结合,讲求词藻华丽。写出来的诗文读起来固然唇齿留香,却不免有文字游戏之感,真情大概也在字斟句酌间稀薄了许多。
最真切的大概要属苏轼的《江城子》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最是质朴,也最为动人。尤其喜欢东坡那一句“小轩窗,正梳妆”。我想十年中他一定常常回想起妻子梳妆的情景,“夜来幽梦忽还乡”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他不曾揽胜自己的妻子如何美丽如何贤惠,然而那回忆中却含着深切的怀念,其他的其实并不重要。(此段论述应该突出“朴”。)
最质朴的真情远胜于最华丽的诗篇,因为太过华丽的外表让人无暇顾及事物的本质。即使当初情真意挚,却无法天长地久。
为人亦如此。
那善于诗文、精通音律的司马相如离开了卓文君,那《凤求凰》的华彩曾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但却没有能演绎司马相如的忠贞如一。
“一蓑烟雨任平生”、“老夫聊发少年狂”,那样狂傲不羁的苏轼却最是深情。
太过华丽的东西终究短暂,光彩夺目的人生无法长久。时间将会慢慢褪去华丽的外衣,露出质朴的本相。质朴的人像是蚌中的沙粒,经历漫长的岁月,却越发圆润光泽,被时光静静打磨成光芒耀眼的珍珠。
越是质朴,往往越是真实。(末句应扣住“朴与华”收结。)
点评:本文能以《芙蓉女儿诔》为由头,引出悼亡诗文的朴与华的思考,进而联想到人生的朴与华,角度小巧而挖掘颇深,此种模式,很值得大家借鉴。但由于考场行文仓促,本文还有一些值得润色加工之处,眉批中已点出。得分:62分。
2、
朴与华
1965年初,绵延了一个冬季的大雪终于停了。
她一个人从家里带出了木叉大扫把,奋力扫开了戏台上堆积一季的雪。冰碴粘住了扫不掉,她就脱掉手套徒手去扒,直到双手冻得通红。
那一个冬天的夜晚,她站在乡村的戏台,全身上下,只有一件红袄看的过眼。戏台的顶棚只有几根粗糙的木梁,上面随意的铺着稻草。雪化开了,水从缝隙滴落下来,叮叮咚咚,伴着鼓点,有着说不出的味道。
她捏了一个指花,不着粉黛的脸上带着忧伤的神情。一边甩着不存在的舞袖一边唱了起来,是汤大师的游园惊梦。声音哀怨中透着华丽,情感饱满中透着真挚。
台下摆着几排破旧的木椅子,满满地坐着几十个村民。他们衣着朴素甚而破烂,表情却是渴求神往。看着台上的她唱着他们听不懂的戏,却被她真挚的情感打动,不时爆发出喝彩声。
一曲唱毕,人走的七七八八,留下的瓜皮果壳,她耐心地一一拾起扔掉。
她不知道自己可以唱多久,只是觉得这样可以唱着昆曲的日子,华丽而充实。“能多唱一天就是一天吧”她想。
2012年初,她坐在新修的梅兰芳大剧院的观众席上,拿着一张价值不菲的门票。
可以容纳500余人的大厅豪华气派,墙壁上有着各式各样的扩声、隔噪器。身下的座椅还散发着特有的新家具的味道,柔软而舒适。
面前的舞台被各种高价灯打出的灯光的拥簇着,完美的背景前,站着华服的艺人。她们的脸上是厚厚的一层粉妆,堆砌得毫无瑕疵,服装繁纷复杂,十分考究。
年轻而有名的表演者按照既定的剧本演唱着,声音缠绵婉转、柔曼悠远。从扩声器里传来的声音带着点不真实感,却被机器处理得恰到好处。
“这杜丽娘……穿得倒花哨,声音不错,只是节奏和咬字差了些。”她像个老行家似的,细细品味着,不自觉说了出来。
旁边认真听着的人白了她一眼,好似她贬低了昆曲艺术一样。
自嘲地笑了笑,她起身离去。与其让人不快倒不如自得清净。
北京的雪下得猛烈,像刀子一样要将你的脸划开。她驼着背在街上慢慢走着,额上纵横的沟壑是岁月的痕迹。像碴子一样的雪飘散在眼前,随风摇起她的记忆。
她突然站定了,眼睛因怒气瞪得滚圆,手指不听使唤地捏了一个极不标准的指花,就要放声唱了,“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得先——”。
戛然而止,她愣怔了片刻,手无力地垂下。天际有些昏暗,她的背在夜色中显得更加佝偻了。
那一声苍老干枯的声音,已不再华丽,随飞雪飘散在空中。
点评:本文以一位昆曲行家为主角来写,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意境悠远,语言颇佳。主体部分写了两例,一是简朴中的华丽,二是华丽中的浅朴,——前后的“朴”与“华”不是同一内涵。结尾点题有些含混,如果改好,此文可进入一类卷。想想怎样改?得分:60分
3、
朴与华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生梦蝶
许多年后,仍有许多人会念及那对伶人兄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曲朴与华的霓裳。
人间,是抹了脂粉的脸,淡妆浓抹,深一眼浅一眼都是云烟。
华,是戏园里的人生;朴,是戏园上方的天空。每次抬头望天,他总是记起母亲临终前的那一句“善待阿妹”,这短短一句凝成蝴蝶,时常飘至耳边。他记得当年是他带着妹妹在寒冬腊月在戏园外跪了三天才进了园子。他替阿妹挨打受罚,阿妹窝在墙角静静流泪,那一段质朴无华的岁月啊!
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转眼已是十年。当初的兄妹也成长为角儿。血色罗裙间拾级而下的白衣花旦,罗浮仙子素霓裳,他眼里流动的波澜,竟可叫人心醉。如今的奢华岂是当初的质朴可比?说来也怪,其实不过是些抑扬顿挫的曲子,添了几抹华丽的长短句,生生道来一出美丽到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戏文。角色里的帝王将相带来华而不实的快乐,可毕竟还是显出撕裂后破败的颓唐。
三教九流,戏于卑贱。生命是蝴蝶,盲目而华丽;是蝴蝶,却飞不过沧海。
1932年,日军袭击上海,一座歌舞升平的城市顷刻硝烟弥漫。
而于他,仍旧是血色的罗裳,风情的妆。他是要唱一辈子戏的,差这一场都不行。于是在台上唱他的独角戏,我便在千万麻木不仁或惊恐的眼中看见这双绝望的眼,疯癫了,沦陷了,叫人心碎了。终于,他不能忍受这样虚无的华,跪倒在地,泪湿了朱粉凝妆,垂死的光华,不要它又何妨。
繁华,果真是一掬细沙,总会从指缝中溜走。不如那当初的朴,苦涩却让人难忘。
小轩窗,正梳妆。阿妹在为他画眉梳妆,阿妹轻喃:“来生仍愿做你的妹妹,相依为命,执朴弃华。”他浅笑,这笑里一片斑斓,是爱,是悟,是舍弃戏园的不悔。在不用仰头寻朴,出手便可触到风之朴的清爽舒心。
自此,世上多了一双蝴蝶,蝴蝶的名字,叫朴。
点评:立意、落笔皆不凡。此文之序,微显其功力。作者将目光投诸梨园这一域,已显其素材之新。以“蝴蝶”为线,将“华,是戏园里的人生;朴,是戏园上方的天空。”故事婉转,扣题精巧,语言雅致,更难得的是作者将文章的人物的情感通过故事的表现而升悟为国家大义。着实让评卷者赞叹。
4、
朴与华
泊于秦淮河上,她是绝色娇娘;漫步于青石小巷,她是世间最羞涩的姑娘。
若想用一个字形容江南的美,无论是朴,或华,我想都是不合适的。想来也是,若能一言以蔽之,那江南就不能称其为江南了——这使人炫目、令人神往、复杂而又简单的江南。
秦淮河里流水的,不是水,是六朝脂粉。这胭脂溶在酒里,化在泪里,终汇到了河里。“我们醉,不以微涩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迎面的暖风带来的,是无尽的欢声笑语,是无尽的奢华。难怪杜牧会发出“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感叹,江南的华丽已足以让她背负亡国之恨了。
然而,光靠华美的外表是不能吸引世人全部的目光的。古往今来,文人骚客无数,都偏爱江南,在我看来,更是为她淡妆艳抹之下的清谈质朴所吸引。
蒙蒙烟雨将过客的思念在此刻唤醒,氤氲的水汽弥漫着江南宛如女子一般的雅气。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阿炳的《二泉映月》打破了水面的静谧,二胡的三个把位上回环着江南幽静的气息。在蒙蒙薄雾中,周围的一切,石头桥、巷子、小船,甚至自个儿,都渐渐地变淡,变淡,淡到已不可说,不可拟,且已不可想。一片的空灵宁静,再配以橹轻划开水面的“汩汩”声和船身轻微晃动的“吱吱”声,江南的质朴恬静之美显露无疑。
其实,若仅仅是奢华,江南也许会沦为一个花红柳绿的销金窟;如果只有质朴,江南也永远是个小家碧玉,不能登大雅之堂。而江南正是集两者之精华,成其这边独好之风景。
有时候,朴与华似乎也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它们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融溶。华丽到了极点便归于质朴,质朴到了极致也便成了华丽。弘一法师有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或许我们也可以化用一句佛语——华即是朴,朴即是华。
行走在水乡,品味江南的朴与华。
行走于心灵,品味精神的朴与华。
评语:本文是质美兼具的优秀之作,文章将江南喻为女子,紧扣“朴与华”的内涵与关系,把江南的华丽与质朴演绎得惟妙惟肖。文章先写江南的华丽,然后笔锋一转,又写江南华美的外表之下深蕴着质朴的神韵,最后写江南是朴与华的完美统一,阐明两者的关系,层次清晰明朗。语言清新、细腻且富有感染力,字迹工整,字体美观。
5、
朴与华
揉碎桃花红遍地,关山倾倒再难抉。
尤三姐模样儿风流标致,又偏爱打扮的出色,有着一种万人不及的风情体态。尤三姐以她万人不及的绝代风华和倔强的个性,格外耀人眼目。然而,她那华美的外貌却给她带来了无数的灾难。
在贾府这么一个肮脏混乱的地方。尤三姐卑微地活着。在贾珍贾蓉的眼中,尤三姐就是一朵令人垂涎的野花。她必须是布偶,任其摆布;她必须是微尘,任其践踏。
然而在那华美的面容下却俨然藏着一颗倔强而又朴实的心。她不认为只要顺了他们,她就能得到荣华富贵,她所想要的知识一份平淡的生活。所以,她终于爆发。像火山喷发,像长堤决口,所有的隐忍的屈辱,积郁的不满喷泻而出。唇舌似剑,刺破了他们衣冠禽兽的堂皇外衣;厉言如鞭,抽打着他们无耻肮脏的糜烂灵魂。
然而,为了生存,那颗朴实的心被封存了。她以那华美的容貌去报复。可朴实之人终究朴实。她明白,金银珠宝买不来生活的希望,肥鹅肥鸭填不满生活的空洞,绫罗绸缎掩不住身上的污迹。她的痛苦,不只是来自最底层空间的压迫,更深的创痛来自于她对自己的谴责。她可以不在乎别人的侧目,却逃不开自己对自己的审判。朴实的她或许也只希望自己只有一幅朴实的面容。如花的年纪却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她华美面容后,到底还藏着多少辛酸的泪水。
贾府的生活就像一个深深的烙印,昭示着她是一个不洁的女人,没人相信她内心的坚贞自首,朴实无华。活着只剩下一副屈辱的躯壳,绝望中,她想到了鲜血,只有鲜血才能洗清她不白的女儿身,剑锋一横,那华美的面容伴着她朴实的心灵消逝了。
或许尤三姐是华美与质朴的矛盾体,却也是朴实华美的完美结合。在她华美的面容下永远藏着一颗朴实的心。亦或是朴实与华美本就是人生底色吧!
她是一朵花,就要绽放;她是一把火,就要燃烧;她是一柄剑,就要挥舞;虽然花儿零落了,火光黯淡了,剑气消弭了,但朴实的心却依旧温热。
点评:这不是作者第一次以“尤三姐”作为文章的素材了。她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挑选了自己喜欢的人物来进行写作。文中所相关的“华”与“朴”都是同学们在写作中所能想到的。难得的是她的主题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得很有深意。
6、
朴与华
朴实,不追求外表的艳丽,而注重内在的光芒,就如那外表质朴的河蚌,不想外壳炫彩夺目,而以内附珍珠展现内在纯洁。华丽,追求外在玲珑缤纷之美,以此来夺得关注,就如双翅光彩的蝴蝶,以己之美艳引人追逐。朴与华,内与外,孰更受青睐。
世人大[微博]多是追求朴实无华的。鲁迅先生的文笔虽不华美,但其质朴犀利的言辞为先生争得了傲骨的名声。“乐圣”贝多芬外表朴素,却凭其坚韧品质谱写了震撼命运的乐章。大器晚成的苏珊凭其天籁之音受人尊重,而没人厌恶她的外相。人们常常追求朴实,欣赏它的美。
为什么人们倾向于朴实,而有时不顾及外表呢?为何从未有过“华而不朴”这一形容词出现呢?因为人们总有着这样的观点: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在内在美的前提下,外表就显得不怎么重要了。况且,朴实无华的外表更能衬托出外在的美丽。外表不出众的人往往能因内心的美获得比外表美丽者更多的赞美。
华丽总因为其特点限于表面而抛弃,是因为人们不喜欢美丽的外表吗?还是不值得自己去为华丽拼搏?不是的,而是因为人们总认为华丽之下虚无的,飘渺的,让人感觉用华丽来吸引人的一般都是镶金璀璨的空盒子。
然而,我恰恰认为华丽不应该被舍弃,外表不应被忽视。内在美固然重要,朴实也因其衬托的不能舍掉,但如果将朴实与华丽相结合,不是更能起到惊人的效果吗?周瑜因其英姿飒爽和用兵如神而为后人推崇;梅花因其纯洁之美与铮铮傲骨独立于百花之间;《红楼梦》因其绝妙的文采和现世的内涵为后人深究。
朴实因其使用价值而无可非议,华丽以秀美夺人眼光,二者集于一身,妙不可言。但同时,不应过于苛求朴实与华丽。过于朴实,隐含之才难以被发现;过于华丽,便会激起人们厌恨假象之感和审美疲劳。必须把握朴与华的度,适度方显作用。
谁又会拒绝使用“华而朴”来形容事物呢?
点评:本文立意独到,在大多数同学为“朴”喝彩时,此文作者却挖掘出“华”的必要性,最后辩证地提出“华而朴”的辩证统一。善于分析,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作者不是平面地呈现观点,而是有分析、推理过程,是很难得的。略有瑕疵的是,在表述上及材料运用上个别处显生硬。
7、
朴与华
回首历史长河,脑中闪过无数人影,却再没有一道,朴质如他,华丽如他。只有他,是傲然孑立于风中的一支竹,演尽生活的质朴,灵魂的华丽——东坡居士。
有谁会料到,仕途大好的他,会因为一个提议,触怒龙颜,从此踏上一条左迁之路。虽然路途艰辛,但这艰难的生活又岂会将他的信念压垮?他坚信,在苦难的磨砺之下,才能更好的成长,在朴素的生活中自可体会出别样的风味。“暮鼓朝钟自撞击,闭门孤枕对残红。”在这种环境下,体验生活的朴素,不也是美事一桩吗?生活的好坏,不必放在心上,不被荣华所蒙蔽双眼,才最是重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生活的简朴背后,隐藏不了的是那颗充实而华丽的心,在这期间,终于焕发出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的风采。苏轼现存诗词三百四十多首,就有过半是在这期间创作而出,他心中有太多想说的了,于是,大笔一挥,胸中的情愫跃然纸上,顷刻间化为卷卷诗词,供人们品味。去品味这华丽的诗词,品味他华丽的内心世界。洗净铅华之后,留下的是朴实的外表和那颗洋溢不住的充实的心。在艰难的环境中。偏居一隅,心却似白云常在,乐在其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质朴如他,华丽如他。这样的人,已经无法用言语去赞美了。只是,如此的人也曾有过迷惘,在那段沉浸在黑暗的时光里。“殷勤且更尽离觞,此生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幸而,不久之后,豁然开朗。何必纠结呢?只要心中充实,那便够了。他不再追求物质的奢华,静下心来,去体会生命的伟大。“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想到了弘一法师的一番话:“问余何适,廊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说的不就是这种人生的态度吗。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孔子赞美颜回的话语,在耳边响起。是啊,如果夫子在世,遇到苏轼的话,相信也会赞上一句“贤哉”的。
在朴与华之间,演绎着的是苏轼生命的足迹。
8、
朴与华
与她邂逅,我朴实平淡的生活焕出一丝光亮。
彼时,她是纯净美好的天使,沐浴着和风细雨,浸润着春光,吐露芬芳。
最最撩人心弦的,便是那落英缤纷。微风拂过,拈走片片娇嫩的花瓣,惹得纤纤枝条轻颤。和着清风,瓣瓣落花仿若翩跹地跳起圆舞曲般,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都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她氤氲着泥土的湿气,熟睡于大地的怀抱。
总会不经意地沉醉于樱花的华美,就像不经意间被大和文化所吸引——那种难以共存的极端主义,那种于生命最辉煌时凋零的,绚烂却无比短暂的美学,每每使我动心。因而,我摒弃朴素无味的生活,我追求华美,期待着,“人为武士,花为樱花”的蜕变。
然,再次与她相遇,那一幕,却刺痛了我双目。
莫名地,她被挂上了标识身份的树牌,仿佛沉重的枷锁,压抑顿生;莫名地,她被困在冠冕堂皇的“某某景区”,如若囚笼,再无自由可言;莫名地,她投下的花荫被嬉笑玩乐的游人占据,难得片刻安宁。
终于彻悟到季羡林先生留在幽径的悲痛与愤慨,因着今天,我亦目睹了一场愚氓灭美的悲剧。树下是一群容貌可人的少女,衣着华丽,如一只只翩飞的蝴蝶,斑斓多姿。莫料想,她们竟一把拉下颤巍巍的花枝,摆出各种虚伪的造型,大肆炫耀着自恃不错的容貌。更有甚者残忍地晃动着并不粗壮的树干,营造出漫天花瓣的华美场面……
不错,她们可谓“华”之极致,却终究无法掩盖那背后的虚伪与粗鄙。最善吟风弄月的古人尚“不忍折枝插鬓”,奈何这些沾染了世俗气息的愚夫,竟将樱花迫害至此?这些惹人生怜的天使,折了羽翼,殒落人间,只因数以万计空生一副华美皮囊的愚氓。此时此刻,我再抑制不住内心的波澜,泛起一阵酸涩,久久无法平静。
恍惚间,眼角瞥见一位老妇人,朴素的衣着,丝毫不起眼,可她脸上那一抹哀伤,着实令人动容。只见她悄然走近,缓缓伸出消瘦的手,默默抚上樱花饱受摧残的树干,就这样,轻轻地,抚慰着她受伤的心灵。
我本以为,老人应同我一般激愤,她却不然。良久,只是默默伫立着,如斯简单而又艰难地,安抚着彼此轻颤的灵魂。
如此一幅朴实,却由内而外散发耀眼光辉的美景,就这般,定格在我脑海。
一念至此,我豁然明朗——感花伤逝,大可不必。花木从骨子里透出的,那最朴实的坚强,才是最深的华美。就像老人的手,朴实粗糙,却有着治愈灵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