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高中时期是学习生涯的一大坎,为什么?心理建设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这孩子也不知怎么了,以前在初中的时候可听话了,让他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上了高中什么都要跟你唱反调,而且才说几句他就嫌烦。”这样的埋怨并非偶然,而是非常普遍。其实,高中生和初中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有了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自己处理问题,不愿意家长、老师过多干涉,而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特点,依然用老眼光看待孩子,用老方法处理问题。对孩子表现出的厌烦情绪,大部分家长不是找原因想办法如何缓解,而是采取反复说教,甚至粗暴干涉的措施,结果治标不治本。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日新月异的外界事物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尤其是高中生。很多教育人士都感慨,如今的高中生比上个世纪的高中生更有想法,更桀骜不驯,更难管理和教育,他们动辄与家长、老师形成水火不容之势,实在令人头疼。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情绪的宣泄口,如何处理好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两代人的战争,要做到这些,良策只有一个:与孩子实现良好沟通。但这也正是许多家长的隐痛:为什么我能把孩子养大,却无法跟他沟通?
有二十年从教经验的教育专家认为有以下几点: 1、双方都以自我为中心,各说各话,无法激发交流的兴趣。 孩子问爸爸:您听说过《菊花台》吗?爸爸说:没喝过。爸爸以为《菊花台》和茅台一样都是酒呢!什么是代沟,这就是代沟。孩子喜欢李宇春、周杰伦、王力宏,穿着走哈韩、哈日路线,说话中英文混杂,思维跳跃;父母关注的是股票基金,听的是宋祖英、凤凰传奇,穿的是西装,说话中规中矩,思维四平八稳。两代人喜欢的、关注的东西都不一样,怎么交流? 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想要找到话题还真难。所以,高中生回家后主动与父母交流的很少,有些孩子甚至十多天不与父母说一句话。他并不是和父母有矛盾,而是不知道该说什么。父母有时候会主动跟孩子说话,但无非是想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得怎么样,最近学习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跟上之类的。虽说这也是关心,但日复一日总是这一个话题,孩子听个开头就烦了。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问及孩子“最想和父母沟通的内容”,93%的受访者的答案都与“关注自我”有关。其中,“个人爱好”的比例最高,达到21%。孩子希望跟父母聊聊喜欢的体娱明星,或者历史奇闻、健康保健之类的知识。此外,才是“未来人生规划”(16%)、“学习、高考”(13%)等话题。 但在现实中,大部分高中生说父母跟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与学习和学校相关的事情,少部分父母会和孩子谈论“未来职业规划”,只有极少数父母会跟孩子谈论电影明星等与学习完全无关的内容。 从调查中得知,父母最爱谈学习,这让高中生最反感。可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不断询问孩子学习上的事情,给他们增加了心理压力。而当孩子不想沟通时,大多数家长束手无策。其实,高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都在增强,他们比小时候更加愿意与人交流。当遇到困难时,他们通常会找信得过的人沟通,而不是非要求助于家长,这种长大的表现却不为家长所理解和接受。 2、家长的唠叨和拿孩子与他人相比较的做法,激发了高中生的逆反心理。 孩子上高中后,很多家长陷入两难境地:看着孩子的状态不好,不说吧,他不用心;说吧,他嫌你唠叨。家庭矛盾由此产生,甚至双方长期冷战。高中生烦的是家长唠叨,缺的是与家长的正常沟通。而很多家长认为,跟孩子沟通就是督促他学习。有些父母很有本事,不管谈论什么,话题最后都会绕到学习上,无论干什么都能与学习联系上,好像不谈学习,孩子就会退步一样。这种交流无疑让孩子难以接受。 很多学生反映,其实不用爸妈说,自己也知道要好好学习。进入高中了,谁都知道高考的重要性,怎么会不好好学习呢?但是家长不停地唠叨,反而把原本想好好学的心情给打乱了,反倒想造反发泄一下。 中国人在潜意识中喜欢攀比,比工作,比待遇,比容貌,还喜欢比孩子。比孩子时,他们又总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自己孩子的缺点。如果让列举自己孩子的缺点,家长会一口气说出一大堆;如果要列举孩子的优点,家长就为难了。父母评价孩子的话,经常是“你很笨”或者“你不行”,言辞中透露出对孩子的深深失望。 家长的初衷是希望以此激励孩子上进,但这样的比较往往适得其反,它给孩子的暗示是:你没希望了,连父母都不信任你。孩子得不到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家长也就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3、父母全方位的监控,迫使孩子远离父母。 许多家长对孩子不放心,认为孩子小,自己有义务对孩子进行监护。当孩子不愿意和他们交流时,他们就开始充当“007”,翻查书包、偷看日记、追查电话、拆阅信件等,被孩子发现了,还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怕他一步走错,步步错。但让高中生最苦恼的,恰恰就是爸妈对他全方位的监控。一名高中生气愤地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隐秘的世界,未得到邀请,别人是无权进入的,这是最起码的尊重,但是我的父母连这点都做不到。”孩子反感父母的这些举动,当然就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时间长了,彼此的隔阂会越来越深。 其实,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强烈感觉到自己的独立性,想保有自己的隐私。而家长由于平时与孩子沟通少,不了解孩子,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简单地考虑问题,探询孩子的隐私,而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 4、家庭结构也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与父母的沟通状态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在调查中,当问及“你与父母交流的满意度如何”时,核心家庭的孩子认为“很满意”的比例最高,达18.5%,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孩子的获选率为13.5%和15.4%;而回答“很不满意”的,核心家庭的孩子仅为4.1%,再婚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则分别高达23.1%和8.1%。 父母婚姻关系的变化,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孩子。核心家庭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可能仅仅是不合拍而已,而单亲和再婚家庭的孩子则更多地面临着无人沟通或厌恶沟通的状况。 由于家庭结构变化,单亲和再婚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交流,但是,往往这些孩子成了最缺少关爱和交流的一群。 我们都知道,没有沟通,彼此不了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会有冲突和矛盾。而家长与孩子之间如果没有正常的沟通,肯定会损害教育的效果;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实际上家长会完全丧失教育的权利。 家长做好了,沟通就不难 家长与孩子沟通难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教育学博士吴景胜教授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反省自身言行,做合格家长 当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障碍,家长首先要反省自身,生活中自己是不是有不当的语言和举止,阻碍了孩子与你的进一步交流。这里可以参考家庭教育指导师顾晓鸣老师提出的“好家长十大好习惯”,作为学习的榜样。 终身学习,和孩子一道成长的习惯; 真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习惯; 言教、身教、心教相结合的习惯; 诚实守信的习惯;乐观和快乐的习惯; 不代替孩子成长的习惯; 发现和赞扬孩子的习惯; 让孩子承担责任的习惯; 关心和引导孩子学习的习惯; 家校合作、沟通第一的习惯。 如果家长能够具有其中的多数习惯,我想您和孩子的沟通就没有大的问题了。 2、保障交流的时间,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 家长不能以忙为借口,忽略与孩子的交流。高中生的父母大多步入了事业的发展期或顶峰期,是单位的骨干或领导。他们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应酬,没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尤其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已经无法在学业上辅导孩子,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 其实,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孩子不会因为家长的忙碌而停止成长,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反而思想变化得比以前更快。这段时间,家长与孩子出现沟通障碍是很自然的。想要了解孩子想什么,必须要让他说出来,所以家长每天无论再忙,都要抽出时间来跟孩子聊聊,了解他的想法,用心听他讲话,使他感觉受到了重视,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尊重和满足。 家长还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平等的交流空间。高中生在学校学到的是课本知识,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大多来自父母,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能接受家长的一切想法。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家庭教育观念也要发展和更新。家长千万不要以为你给了孩子生命就可以支配甚至决定孩子的一切,也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家长,就可以代替孩子成长,把你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些交流都不是平等的,孩子必然会抵制;错误的交流方式,孩子必然会逆反;错误的做法,最终使家长与孩子形同陌路。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充分尊重孩子,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问题,这样,交流就比较容易进行了。 3、掌握沟通的方法,拓宽沟通的话题 与孩子沟通是门学问,家长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 父母应细心观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发育特点,家庭教育就必须根据孩子的心身发育特点来进行。将“我讲”变“我听”,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时,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与尊重;对孩子讲的有道理的地方,要通过语言、目光或体态表示肯定;对于孩子的错误观点不要急于纠正,不要打断孩子的讲话;要理解孩子由于年龄和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准确表达内心想法而可能产生的偏见或者误会。 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沟通。如果孩子性格内向,父母应主动与孩子交谈,鼓励孩子谈谈学校、老师、同学,对某一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当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时,父母应予以赞扬;当孩子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父母也不要急于指正,要耐心地与孩子交换看法,统一认识,这样孩子就能逐渐地愿意与父母交谈。如果孩子性格外向,喜欢交谈,父母就应多听孩子讲,这样孩子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并信任父母。 无论什么性格的孩子,既然已经是高中生了,就具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家长可以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烦心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懂得父母的难处,产生为父母分忧的念头。当孩子能够理解父母,愿意为父母分忧时,家长要表示欣赏,并与孩子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采纳孩子有价值的建议。这样,孩子会感到父母十分尊重自己,更感到自己长大了,同时又使孩子学习到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沟通,不要局限于语言的沟通,还可以采用玩游戏、听音乐、做有益的事情等方式培养亲子关系,最主要的是在沟通中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话题不要仅限于学业,应该拓展话题。家长应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想说什么,想听什么,感受如何?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想,沟通肯定会畅通,交流肯定会融洽。父母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多谈如何学做事、学共处、学做人等话题。孩子愿意听,愿意聊,就表明他已经在心里接受了家长的一些思想和观点,这样,就无须家长再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讲大道理了。 如何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是门学问,值得家长们不断地深入探究并牢牢掌握。这门学问,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孩子在成长,家长也要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并给予孩子信任、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才愿意把你当朋友,与你沟通无极限。- 上一篇
【心理辅导】高考备考:三大准备让心情回归平静心理建设
准备之一:精力充沛和情绪稳定在临近考试的最后一周里,你要调节好自己的“生物钟”,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万一出现难以入睡的情况,千万不要紧张,抱定两个信念:1、 在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夕,出现难以入眠的情形符合常理,顺其自然的心态静卧养神;2、人具有极大潜能,一晚的少睡,只要有毅力,明天进入考场后,思想高度集中后,完全可以正常考试。准备之二:自信迎考和自如应考在考场上会出现三种情况:超常发挥、正常发挥、失常表现。不少考生渴望自己高考超常发挥,面对一个“万一”才可能
- 下一篇
【心理辅导】心理危机:高考出成绩 孩子没考好离家出走心理建设
“高考成绩不理想,大人说了他几句,没想到他离家出走一天多。”昨天,说起19岁的儿子,柯城区华墅乡的吕先生仍忧心忡忡。吕先生说,今年高考成绩揭榜后,发现儿子的高考分数不理想,“小孩的妈妈忍不住责备了他几句”。让吕先生没想到的是,23日凌晨孩子离家出走了。这让家人慌了神,不得已,吕先生到柯山公安分局航埠派出所报了警。随后,在警方协助下,小孩被找回。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每年高考过后,考生各种心理焦虑绝不少于高考前。如何克服高考后考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帮助考生顺利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