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富豪门诊昂贵的郁闷?(一)心理建设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咨询中心咨询部开设高收费的心理门诊,每50分钟一个时段收费1200元。从此“富豪门诊”被广泛关注并质疑。大家的问题各种各样,比如,为什么收费这么昂贵?难道富人的心理问题真的需要专门的门诊?难道心理咨询也要“看人下菜碟”,富人享受的咨询就更高级?富人与普通人的心理问题到底有多大区别? 如今,大半年过去,《时尚健康》特地邀请京沪两地的7位当事人现身说法,通过“富豪门诊”里那些以“千元计”的郁闷案例,让我们终于得见财富与心理健康的真实关系。
对还在“为稻粮谋”的大多数来说,终日奔忙于这社会的赚钱规则中,期待着每月的发薪日,期待着够钱去实现一个个愿望。有憧憬的日子,煎熬却也实在,期待有一天,不再为钱发愁。
可那些已然站到那个山头上的人,煎熬似乎也没有少多少,那些去富豪门诊一刻千金的人,到底又所为何事何情何人?而换作我们,又怎样才能不陷入“赢了世界,输了自己”的圈套?
富有=快乐or有病? 关注焦点1:富有=more快乐 or 富有=more 有病?我们看待富豪的心情,颇为复杂的。一方面,生于商业社会,每天耳濡目染各种硬的软的广告都在用最大的煽情强度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喝某种饮料,用某种化妆品,开某种车,住某种房子,去某种地方度假……我们就会非常快乐、幸福、有魅力、有品位。这样的理念,是我们共同制造出来的,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富有=快乐,几乎是一个公理。另一方面,当我们听到某位身家多少多少的富豪自杀,某位如何如何成功的名人婚变,或者媒体又爆出什么富人的“料”时,我们又难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地想—也许那些富人都挺有病的。
从小康到小富到大富,富有的不同阶段及个中滋味,恐怕不身在其中的人未必能完全体会。可是,既然这一场财富游戏我们都有份,我们就有理由去了解,富有的背后,到底是更多快乐,还是更多心病?
第三人称:孙未
日日寻欢,却找不到快乐的感觉,就像剥开糖纸,把一块糖放进嘴里,感觉却是含着一块玻璃。
生活在成功人士的圈子里,事实上 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他们或者是成功的企业主,公司账户上的数字忽然有一天开始飞快地增加尾数,或者是大型外资企业的管理层,年薪的小数点和大家的不一样。这些腰缠万贯的家伙在每天别出心裁地找乐子。
我认识一群人,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他们包了一栋别墅开圣诞party,找了很多漂亮女孩子,开了几十瓶XO。可能当初他们还有暴发户般的乐趣。保龄球刚出现时,每人都花了几万元在这项运动上,置办专用的保龄球、手套、鞋子。等到这项运动大众化了,他们也就不再涉足了。KTV包房在普及前,曾经也是这伙人活动的场所,总是对着屏幕看图唱歌,实在没什么好玩的,据说拉多了三陪小姐的手,感觉也是左手握右手一样。桑拿、网球、健身会所,鱼翅鲍鱼吃得怀念以前菜场里零售的酱菜。但是没办法,不这样就不能体现身价,这是一种被圈内人和大众承认的生活方式,否则就会被排除在成功人士的荣誉称号之外。
最近,成功人士见面聊天,都会察看彼此的手,并以此作为重要的话题。一只手黝黑,而一只手白皙,这是成功的标志。因为这证明了,他每周至少有两个整 天是泡在高尔夫球场的,而且绝对不是练习场。有钱而有闲,高尔夫必须具备的两项要素,标志着人的身份。其实我看那种活动,与农民背着锄头去种地很形似,而且是一大堆不同的锄头。第二人称:黄峥
如果一个人事业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比较良好的。成功人士往往面临更大的压力,比如投资风险的压力、管理的压力、以及事业与家庭的冲突等等。不过,压力大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从临床研究的角度,还没有发现人的财富水平越高、心理越不健康这样的关系。从心理学来讲,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程度,一方面要看他自己的情绪感受,另一方面也要看他完成社会功能的程度。外在的成功可以作为社会功能良好的指标之一。有的人也许会有阶段性的情况,比如在心理状态不佳的时期内出现社会功能下降、业绩下滑等表现,但他总体的表现还是说明他具有比较好的心理能力,在过去多数时间内可以正常应对压力。我们对高收入或高学历人群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媒体的效应。比如飞机失事往往被报道,但统计上飞机其实是相对安全的;名人或大学生发生自杀被广泛报道,但统计上发现我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是农村女性。
富人的心理问题更昂贵? 关注焦点2:富人的心理问题更昂贵?第一人称:Julie
陪朋友去某综合医院的心理科,想找某著名专家咨询。早8点到医院发现早就没了号,原来挂上号的人是从半夜两点排队的。收费倒是不贵,一次只有50元,可时间摆在那里。或者看他的涉外咨询,一次500元。我于是很感慨:时间和金钱的换算关系,就是这么现实。
第二人称:丛中
其实这个门诊并不叫“富豪门诊”,名称是媒体给取的,我们是面向所有人的,只是收费和服务标准都比较高而已。这种高并不是因为富人的心理问题很特殊,而是由于成本高所至。这个收费标准的都是专家、教授级别的人。如果没有这个费用水平的话,专家、教授同样时间也许宁可出去讲课,而不是来做咨询。因为做咨询是一个很累人的过程,你可以说像掰腕子,也可以说像推手,是一个和对方角力、互动的过程。
富豪门诊,富人的心病更高难? 关注焦点3:富豪门诊,富人的心病更高难?有“富有=快乐”的逻辑在先,人们就难免会联想,那么富有还要心烦,是不是都是一些很高难的问题?富人的心理,是不是和多数普通人不同?那些在“富豪门诊”工作的专业人士,到底都怎么说?
第二人称:丛中
富人的心理问题不出你的想像。从这个门诊接触到的个案来看,来咨询的问题不出你的想像,比如夫妻关系问题,孩子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工作压力问题等等。有个别的人有焦虑、抑郁的情况,但从诊断上还达不到病的程度。他们的心理问题也许内容上和普通老百姓会不一样,但性质并没有什么不同。比如有人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为孩子不好好读书而烦恼,这种烦恼和普通人家孩子不好好读书的烦恼大同小异。再比如有的人为向银行贷款巨额资金进行投资的项目而焦虑,这种焦虑在心理上的反映方式上和普通人因为工作压力而焦虑也并没有什么质的不同。
第二人称:刘明
他们自身的心理能力比较强,比较复杂,这样一旦出了问题,能帮助他的人就会比较少。在我的诊室,来访者的问题各式各样,很难说他们的问题和普通人的问题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因为人性是共通的。如果说有差异,高收入来访者的差异更多体现在他们拥有的资源。一方面,他们的资源比较多,可以说,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多。
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也相对狭小,因为他们自身的地位,所以会把与人交流的对象划一个范围。他们自己往往自我认同很强,自认为需要更强的人指点。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比如他要修车,他不会把自己和机械师相比,因为他知道机械师具备修车的技能。但他会把自己的心理能力和咨询师相比,把自己擅长的方面夸大,比如擅长财经,会认为自己的认知力、控制力、影响力都很强,会宁肯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求助于专业人士。其实更聪明的人会知道借用专业的资源。我现在接待这些来访者,心态已经很平和了。他们当中有的人更能触类旁通一些,在咨询过程中会更多和咨询师探讨,有一种平等的互动,要求那种指导型咨询风格的会少一些,会更让人有棋逢对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