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如今海归硕士在就业方面没有优势?
编者:
这几年一种言论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就是出国读研后回国的海归的发展速度经常比不过国内硕士毕业生以及海归的本科生。动辄几十万的读研投入越来越无
编者:
这几年一种言论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就是出国读研后回国的海归的发展速度经常比不过国内硕士毕业生以及海归的本科生。动辄几十万的读研投入越来越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大量正在国内读本科的同学也在纠结是否该花上时间和金钱去国外镀层金。难道海归硕士真的在就业方面已经疲软?
想要知道现阶段海归硕士是否在就业上不占优势,我们要弄清楚以下问题:
1)首先把“海归”归类成一种人是不对的,海归里也有各种不同国家、不同层级、不同专业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
或者说,海归的共性在多年前被放的太大,当初只要能出国的就是人中龙凤,甚至都是各领域的专家,现在时候不同,出国越来越容易,在说共性的前提下,更要强调不同人的个体差异了。
不能将海归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海龟群体也是分很多层次,很多小群体,个体之间差异很大
2)不管是海归还是土著,不管是985、211还是一本、二本,一般这些纸面上的东西能把一个人送的最远的距离就是通过网申或者笔试。
到面试的时候一个正常的面试官着重看的还是个人的能力,尤其是硬性的技能,可惜留学经历给人最大的收获大多数是软性的实力增长。这条可以理解为名校海归在求职初期阶段是有优势的,也可以理解为到了求职后期看的还是个人能力的差异。
海归群体和国内毕业生群体一样,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现状
3)赶不上国内招聘季,错失良机
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招聘期在8月到12月之间,面向的是应届生,也就是正在上大四的学生。而海归一般的毕业时间大多数是6月,少部分是12月等。哪怕6月毕业的一般也不会立即回国。所以对于海归来说,首先回国找工作能不能被当做应届生对待是一个很多人忧虑的问题,其次就是很多海归都会错过校招期(目前只有极少数企业开启了海外招聘流程,在海外投国内工作因为不能参加笔试面试等,可行性几乎为0),且这些人也很少会有机会或经历去各个学校参加校园宣讲会招聘会等,所以在时间点和资源的角度来说,海归都是弱势群体。
国内的招聘会很少能配合上海归的时间表,很多海归因为无法及时参加国内企业的招聘会而错失良机
4)人在大学的时候能做好选择想好出路是件很难的事情
大多数人的脑子里毕业的方向就是考研/保研、留学、公务员或找工作,殊不知留学或读研只是一个找到更好工作的方式而已,这些都是过程和手段,最终的结果还是要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很多海归在大学的时候要保证高GPA,要考托福、GRE,还要做科研项目,要准备申请等等,大多精力已经被耗光,根本无暇去做职业上的准备,比如实习等等。
而实习经历反而是找工作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对比于很多名校生在本科的时候专注于积累实习经历的,海归就又有了一个决定性的劣势。不过话再说回来,现在北京上海的学生比别的地方的学生找实习都容易了上百倍,这也造成了哪怕北京上海地区的二流学校的学生也可能比其他地区一流学校学生更具有竞争力的情况。这种经济发展结构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极其不公平的。
海外学习期间能找到一份好的实习工作能极大增加自己回国后求职的砝码
5)由于海归们能力的参差不齐,很多公司已经不盲目迷信海归
甚至于会觉得海归没什么了不起,或有“这些人只是花钱去镀金”的一种类仇视心理。而除了哈佛、斯坦福等等名校,其余的好学校大多时候国内企业的HR并没有那么了解,而且一些海外的实习、项目、课程设置等和国内的完全不同,对于不了解的领域HR很难做比较或判断。比如我当初回国找工作觉得简历上最出彩的是几份管理咨询相关的实习,但是到了一些公司面试的时候,对于不了解这块领域的人来说,管理咨询的实习经历反而可能是减分项。所以如果是要去投行或咨询等比较高端的公司,海归其实还是有明显优势的,他们的付出和经历也可以被比较公平的衡量和比较。
一海归女孩说自己是在国外学习品水的知识,回国之后想找一份品水师的工作,可是一直没有企业需要。万般无奈之下,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试一试,希望能引起关注帮她早日找到工作,也想让大家对品水师这个新兴职业多些了解。
6)和北清复交比,海归优势全无
国外的项目绝大多数情况下要比国内的学习要累,要看更多东西,对知识掌握的宽度和广度等要求更高。但大多数时候应届生招聘招到公司里的人是不需要用那么多知识的,所学知识和所做事情完全无关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所以企业会挑更好用的人,他们对国内的学生更了解,觉得国内的学生更肯吃苦,工作的时间可能维持的更长,期望的待遇更低,也就是更好用了(何况现在很多清北复交的人都有很多海外交流交换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归本身也是没有什么优势)。
当然如果你是奶茶妹妹,而恰好碰见属于自己的刘强东,这就另当别论了,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7)现在每年都说是最难就业年,其实我觉得对于每个人来说找到工作从来不是难事,有很多工资三四千的工作,有很多三四线城市的机会,只是越来越少人愿意去而已。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找到更好的平台,这本身是一件好事。而海归群体的这种觉醒意识更浓烈,所以绝大多数海归回国都在北上广,都去争最好的公司,最好的职位,或者都会更着眼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国内的最好的学校里最好的人也一样,和国内的这些人比起来,仅一个海外学校的文凭也是完全没有优势的。
很多海归应该放下500强情节和投行情节,收起那种非高盛美林大摩不去的执拗,你就会发现机会遍地都是,而自己之前把自己人生走窄了
8)最近看到一句话是“眼界开阔了,但能力没有跟上”
我觉得这也是对海归的一个比较适合的评价,海归普遍比较着急,也比较自负,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海归是有自负的本钱,比如更懂得国际化标准化的东西,更懂一些管理知识和概念等,以至于很多国内的企业看到这样的海归会觉得不接地气或太傲气,总而言之还是“不好用”。
很多人觉得海归要求的薪金太高,但其实我认识的很多海归都已经把标准降低到了6000左右,这实在不是一个很高的数字。哪怕要求在一万左右,和一般五十万以上的留学成本来看也不算什么。从某个角度来说我很理解海归们对薪资的要求,那不是他对自己能力的盲目自信,那是因为家庭初期成本的投入反过来都压在他们的肩膀上。不过其实海归的软性能力还是有价值的,所以我认为海归回国的第一份工作不应该着重看起点的高低,而应该看发展曲线斜率的大小。
另外,很多人觉得海归已经没有优势就不出国了,这就像很多人觉得会英语不是优势就不学英语了一样短视。当大多数人身上都具备某种技能或经历的时候,这项技能或经历本身就不再是优势,但当你连这种基本的技能或经历都没有的时候,你就反而有了劣势。所以该出国还是要出国去看看,短期内海归会在国内社会比较挣扎,但长期来看,未来还是属于有更宽广视野的人的。
本文原载于知乎,作者曲凯,做过媒体,进过百度,参与过创业的海归VC投资人
相关文章
- 复旦大学3名学生因嫖娼被开除学籍且被实名公示 博士生硕士生啊不会找个女朋友?
- 笑着笑着眼睛就湿润了!准硕士拍下妈妈拆录取通知书的反应
- 小公司称苹果 谷歌和Facebook利用市场优势削弱竞争
- PHL电信公司在5G发布竞赛中看到了优势
-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国家分数线公布 教育部部署做好复试录取工作
- 学历焦虑背后尚德机构的“生意经”:49800元拿硕士学位 交8000元论文保过
- 顶级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连续发布公告 清退404名在读博士和硕士
- 男子以交友为名冒充海归网恋 诈骗七名“女友”84万元
- ULEFONE ARMOR 10 5G的巨大显示优势
- 社区团购要严格遵守“九个不得” 不得利用数据优势“杀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