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教授”获诺奖拷问当前科研生态
昨天,关于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的消息四处疯传,85岁的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奖。对于国人来说,对诺奖期盼已久,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让国人太过骄傲,毕竟文学奖是诺贝尔奖中含金量较低的。可是,有了含金量较高的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却依然高兴不起来。
首先,如果屠呦呦教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恐怕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知道她。屠呦呦教授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其他的履历并不光鲜,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背景,也没有知名专家、两院院士的光环,甚至正研究员的职称也是几近退休的年龄才得到。就是这么一个在国内科学界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科研人员,却获得了比那些头顶无数光环的专家们更大的成就。所以,当听到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国人为了获得诺奖投入巨资而不得与屠呦呦默默无闻拿到诺奖的强烈的反差,让人心中感受到的不是获得诺奖的喜悦,更多的是对现代科研的悲哀。
其次,我们更需要反思,为什么现在科研经费比过去多了那么多,有这么多院士,那么多海外留学精英,那么多的科研人员,但是原创性的和开创性的东西和投入相比却是少的多的多。整个科研生态也让人担忧。学术造假、科研腐败、版面费、“撤稿门”、学霸、科研官僚化……使得大量的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见成果、大量的科研人员存在着“智力”浪费,大量的专家走穴赚钱,科研单位急功近利四处挖人而不谋自身长远发展。
最后我们更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屠呦呦在国内默默无闻,是不是在我国科研体制存在着逆淘汰呢?我国的科研体制一直都是功名利禄对科研人员进行引诱,也一直通过职称、名利来对科研人员进行“鞭策”。当科研人员把精力集中在职称、金钱、地位上面的时候,其实最能促进科研发展的“专注”和“兴趣”已经丧失了……
当科研单位骄傲于拿了多少项目经费和引进多少海外精英的时候,科研求真证伪的本质已经不复存在。科研,只有成果才是最真的,就像屠呦呦的青蒿素哪怕过了将近半个世纪,却依然被人记得。科研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科研本身就是各种偶然中的必然,贵在坚持。当我们太过于为科研之外的事情而奔波操劳或为名利所累,科研怎么会出好的成果的呢?
(作者蒋永红,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38次入选“锐评”栏目)
阅读( 11)评论0赞0收藏
- 上一篇
港大MLA申请实录,教你一步步踏入Dream School
这篇文章与其说是申请经验,不如说是正式开学前的一些回顾与总结,也希望能给后来的申请者一些帮助。 背景介绍: 先po背景是好习惯,985,211大学,雅思6(口语5.5),有过竞赛获奖,一点点学校的奖学金,以及一本做了挺久的作品集。语言是踩线了,这是申请中没有优势的一部分
- 下一篇
201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发布
媒体转载请联系微信:rubyme 201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10月1日凌晨正式发布。中国共计有68所大学进入全球前800强,加州理工学院位列全球第一。 中国内地有37所大学入围,中国港澳台地区有31所大学入围。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进入了全球50强,分别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