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国外大学

国外大学

怎样才能尽快适应澳大利亚寄宿家庭

2015-11-12 13:48:04国外大学
怎样才能尽快适应澳大利亚寄宿家庭是一篇关于的出国留学资讯文章,成功教育网提供关于美国留学英国留学澳洲留学等出国留学资讯!怎样才能尽快适应澳大利亚寄宿家庭由出国留学君推送整理!成功教育网转载的目的在于更好的传播!若有侵犯请来信告知!

  澳际留学专家发现,随着留学的热度慢慢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国外读书,接受外国的教育,那么寄宿的问题就随即接踵而来,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习惯等等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孩子们在家和寄宿的时候的待遇方式也会发生转变,家长式的宠溺也随之消失,同时也要求孩子能尽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接下来看看在此方面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是怎么评价的?

  不仅仅是居住环境,家庭教育理念、中澳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也让很多中国家庭无法理解和接受。

  十年前,中国并不像现在这么“富有”,所谓的文化强势也未出现,在澳大利亚读书的孩子都会努力调整和改变自己,去适应和接受澳洲文化;但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生活条件也快速提升,中国孩子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对其他文化的包容性反而越来越小……尤其是不少家长和孩子,对澳大利亚文化的了解程度还处在几年前的水平!

  说到对于澳大利亚文化的了解,也可以进一步延伸到中澳两国文化、规则、法律、宗教、生活、价值观的不同,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孩子跟寄宿家庭相处时产生摩擦。

  而我们的家长往往意识不到这些差异,习惯性的用中国式思维方式给孩子提建议,越介入越复杂,最终将沟通层面的事情推高到恶性事件的高度,比如说,对中国人的歧视问题等。

  结合这几年来处理过的众多澳大利亚高中寄宿家庭案例,我总结了中国家长和孩子对于中澳文化最常见的几个差异误区。

  一、沟通习惯差异大,澳大利亚人直接表达,中国人隐忍委婉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还是有很多中国学生会因为这个问题与住家产生矛盾。我常常听见有学生在跟住家沟通时,因为不好意思或者觉得太直接会伤害别人,碰到问题就选择隐忍,直到最后忍无可忍。

  比如我一个在澳大利亚读10年级的学生——贝贝,在他刚入读澳大利亚学校的第一个星期,就委屈地向父母哭诉。缘由是连续一周,住家都是傍晚5点以后才接他回家,而很多同学早都回家了……虽然他每次都等的很焦急,但因为担心“得罪”住家,他一直隐忍不发,实在忍不住了,就在电话中跟父母嚎啕大哭。家长一听,立马认定住家不负责任。我在了解事情的始末后,建议贝贝大胆地与住家沟通,表达他希望住家能每天16:00去接他的意愿。贝贝鼓足了勇气开口,没想到住家非常爽快的答应。原来住家以为贝贝完全接受五点后接他回家的安排,一直不知道小朋友的真实需求是希望在四点钟来接他。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孩子和家长闹心了好长一阵子。

  沟通方式和表达方法是澳大利亚教育的一部分。澳大利亚孩子从小会接受来自于父母和老师关于如何用沟通解决问题的训练。这点,与更习惯用情绪沟通的中国人形成巨大反差。因为没有接受过就事论事的沟通训练,中国小孩会出现很多令澳大利亚家庭不可思议,乃至抓狂的事情,也是一个现实存在。

  二、家庭教育理念不同,澳大利亚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中国家庭培养“甩手掌柜”

  中国家庭在小孩的教育过程中,更强调小孩在学校的表现和知识的吸收。对于小孩生活能力和家庭责任感等的关注不足。所以,在中国家庭中,孩子帮助家长处理家务,会让小孩获得额外的赞赏,因为他做了家长认为孩子不需要做的事情。

  但在澳大利亚,孩子参与家庭的大小家务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是社会教育的基本理念,家庭教育的必经过程。

  在澳走读高中的Jason跟我说,他在住家期间,不仅参与布置餐桌、洗碗这样的家务,也会参与修剪草坪给宠物洗澡这样的家务。如果中国家长把孩子做家务判定为占用了学习时间或者“辛苦”的事情,甚至上升到我们不是交了钱吗?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孩子做家务,我们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做家务的高度,则矛盾立马出现。

  关于这个问题,不要说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就连孩子寄住在澳大利亚生活了十几二十年的亲戚家里,都会产生巨大的矛盾。

  我之前有一个学生,住在亲姑姑家里,孩子打电话向妈妈哭诉,说姑姑对她不好,中午让她带隔夜的剩饭去学校吃,还让她刷马桶。孩子妈妈抱怨,你回中国我们好吃好喝好招待,我女儿在澳大利亚你居然这样,搞得姑姑懊恼万分。事实是怎样的呢?头一天多做一点,第二天中午带便当是华人习以为常的行为, 西方人更简单,带上两片三明治解决。孩子的房间是带洗手间的,自己打理自己房间的卫生在他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

  其实,孩子在住家中承担部分家务,不仅仅能够让孩子更快与住家构建融洽的关系,因此提升了未来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三、价值取向不同,澳大利亚家庭强调孩子独立,中国家庭倾向包办

  澳洲人崇尚自我,独立意识很强,认同自己为自己负责的观念,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干预相对较少。

  而中国家长中,“虎妈”、“虎爸”现象较为多见。对于孩子的一切进行掌控,担心孩子心智尚未成熟、没有社会经验容易被伤害。所以出现了学业上陪读、做家务担心孩子伤害到自己等现象。

  所以一去到澳大利亚住家后,觉得所有的事情理所应当由住家来解决。比如期待住家帮助督促作业、整理房间、早上喊孩子起床等。

  可在澳洲人的观念中,没有一个人比自己更应该了解自己,吃饱穿暖、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目标管理中的各种事项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锻炼和必需承担的。中国学生和家长以上这些要求,因为理念的不同,孩子往往会觉得住家很冷漠,住家会认为孩子很“麻烦”,久而久之,矛盾必然激发。

  四、法制意识差异大,澳大利亚人敬畏规则,中国人强调人情

  在澳大利亚,从小就会培养孩子对法律、规则的敬畏精神。澳大利亚家庭会鼓励孩子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发表意见,甚至争论,但一旦形成定论,就必须无条件遵守。

  在中国,因为官本位观念的影响,权大于法,习惯性的用关系来解决问题,法律、规则等,常常成为最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中国孩子尊重规则的意识普遍不足。

  比如,住家会跟孩子约定晚上十一点睡觉,早上七点起床。澳大利亚孩子一般会比较本分的遵守约定。间或违反约定,也会心甘情愿受罚。但部分中国孩子则一段时间后将规则抛之脑后,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一直在触碰住家规则底线。一再触犯之后,必然导致住家家长的处罚。认罚也就算了,但一些孩子就会向父母哭诉。中国父母一心疼,矛盾就出现了。

  这几年帮孩子处理此类问题,于我而言已算是家常便饭了。

  那么,中国孩子应该做哪些准备,才能更自信地融入澳大利亚寄宿家庭呢?

  我的总结如下:

  提升主动表达的意识,锻炼沟通能力;

  换位思考,主动了解澳大利亚与中国文化、生活、风俗、礼仪上的不同;

  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会运用家里浴室、厨房的各类用电器,学会几道拿手菜;

  了解跟留学生相关的学校校规、澳大利亚法律;

  锻炼时间管理能力与自控力,紧紧有条的安排生活、学习;

  学会理财,让孩子有财务规划意识;

  学会感恩,了解澳大利亚宗教信仰;

  可以看见,与住家的融洽相处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系统性的准备工作。并且,这些软实力上的进步不是今天关注了,明天就可以提升。更不用说语言、学习能力上的准备。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准备,家长也需要。所以对于申请澳大利亚中学的家庭来说,我通常都建议至少有个2-3年的提前规划准备时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