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SCI”崇拜的后果分析
临到期末,又到了算奖金的时候,文科老师大都一脸淡然,工科老师雀跃。和同事聊天不乏谈到此事,例如“生科老师又发了十几万奖金”,“没有办法,谁让人家能发SCI呢“……
同样的文章发在不同的地方作为评判论文质量的方式,在《中国式科研——叶公好龙》一文中谈到过,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在国外发在SCI收录的期刊上,那质量立刻飞上了天,哪怕大家都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其实也没有谁注意到写的是什么。各个高校开始了SCI的数量的竞争,发一篇SCI的文章从数万元道大几千不等。而国内期刊,也就圈定一些所谓的权威期刊来发奖金。
或许有朋友认为,这很正常啊,作为激励体制,差别对待是可以理解的,哪怕SCI发的奖金多些,也是为了鼓励嘛。或许这样理解是可以的,甚至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文章投在哪里,发表在哪里都是学者和研究者的个人意愿。哪怕有一些激励措施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量到质的变化的。
一个人发表在SCI期刊,我们很开心,一群人发表也很开心,这是学术交流,是一种认可,但是如果有组织的、普遍性的发表SCI期刊,那问题就很严重了。
第一:当SCI激励普遍性的时候,很明显会造成高校教师的尊严和经济的挤压,而事实上大家都知道生物学的实验数据的科学贡献未必有基础教育的一项调研的贡献大,而且也确实无法比较,但是评价不一样,激励不一样,如果是个别的现象那无所谓,可是现在形成了普遍性的现象之后,那种尊严的挤压或许更大于经济的挤压。
第二:SCI的普遍会导致高校教育质量下降。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不赞成,老师发表在SCI期刊上面高校质量怎么会下滑呢?毕竟高校的专业众多,厚此薄彼实为不智,让学生如何选择专业呢?整体实力下降是必然的。
第三:理工科教学质量下滑是必然的。我们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并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对于主要语言依然是汉语的国家,在学术交流依然是汉语的高校,SCI本身并不能对教学有什么好的影响,甚至起到了滞后的作用。最重要的是,SCI奖励如此的重,已经远远大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收入了,老师怎么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 中呢?
第四:对中国整体科学素养产生负影响。随着科学科技的发展,通过官方用语(此处其实有些不明白我们的主要语言是汉语还是英语了)普及一些科学常识是非常必要的,而我们高端的科学技术的成果几乎都称为了SCI收录,不会英语完全看不懂!
第五:对科学研究产生负影响。SCI收录的期刊,如果国人想看到,那么需要付出一定的费用,而这些费用尽管不多,但是也不少,这种不便利,尤其对于刚刚进入到科研研究的学生来说,语言就是一个障碍,这整体上拉慢了中国科学的发展速度。
第六: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家拿着纳税人的钱作为科研经费,其成果却发表在SCI,使得国人无法便利的享受到其科研成果带来的 好处,如果是个人如果是个别现象,这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高校开始有组织的拿着我们的教学经费鼓励研究者去把成果发到国外,这种组织行为才是最可怕的。
一切事物,从量发展的质变,SCI的崇拜和鼓励也是如此。而鼓励研究者无偿奉献自己的研究成果给国外的行径,更是令人担忧的。对高校整体的发展对社会整体的影响都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