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高校科研成果为何难以转化为教学成果
虹野:高校科研成果为何难以转化为教学成果
文/虹野
看到中国青年报新闻《学生揭大学教育弊病:公共关系课用上世纪80年代教材》,不少人诟病大学及大学教师只顾科研而不顾本科教学质量。而笔者认为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低下,不仅仅是因为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结果,而是科研质量低下的结果。
本科教学和基础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基础教育侧重于用过去存在的知识去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本科教育则是在学生认知结构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对一些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些系统的知识有过去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有正在研究的学术前沿知识。在本科阶段,科研对于教师的教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科研的成果更多的体现在大学的课程的更新中。例如计算机学科的飞速的发展,带动了课程的急剧改变,这就是科研对教学的影响。当然不同的学科的更新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但是科研对课程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大学科研据说成果丰硕,规模增长迅速,但是这种科研的成果却很少显现在大学课程的改变之中,这就导致了很多发展很快的学科依然用已经过时的教材。
尽管我们会把大学教学质量低下归因于扩招和大学重科研、轻教学。但是教师即便是重教学,也得先有新的课程来教方可。而大学科研成果为什么转化为教学成果如此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呢?
仔细分析,无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由于科研评价体系重量不重质,所以我们的科研成果大都是急于求成,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难成体系。而课程编写则是需要严密的科研体系的。低质量的科研难以形成高质量的课程。
其二,大学没有独立编写教材的传统。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学都喜欢引用别家教材。几乎所有的学校对于编教材给予很低很低的科研评价,与其自己费尽心思编撰教材还不如直接使用其他的教材,而把精力放在发表科研论文上面能够得到更高的学术评价。
其三,大学教材的编写一般只有资深教授才具有资格,而资深教授的知识结构更新速度很难跟上知识膨胀时代的速度了。而一线科研教师却没有编撰教材的资格。
其四,大学管理基本上还属于行政化管理,无论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还是教材的更换,普通教师很难有发言权,而且听领导的安排已经形成了习惯,哪怕课程已经过时了,只要领导觉得能用,普通教师不会做吃力不讨好的更新教材的建议。
总之,大学课程更新迟缓,一方面是科研质量低下,一方面是高校管理造成的科研向教学转化困难。这需要高校科研放弃量化和功利化引导,重视科研质量,另外需要加快高校去行政化速度,使得教师系统的科研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课程。(虹野中华教育改进社)
- 上一篇
信息安全夺“高富帅”称号 学多用少成新问题
贫富差距并非由专业决定,但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专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收入。有调研发现,从201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排名来看,信息安全专业是收入最高的,达到5026元,超过了软件工程专业,成为本科专业中的“高富帅”。 这 个排名出自麦可思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是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值,排在前十位的专业分别是信 息安全(5
- 下一篇
2015高招再临 一流大学没有“弄丢”寒门学子
那场大考后的夏天,等待着一个消息的来临,或放松,或紧张;或平静,或忐忑。 相信你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特别是对于一个乡村青年,这个消息甚至能改变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村庄的命运。 当2015年的高招时间再次来临,我们听到的不是一个,而是一组让人欣慰的消息。 教育部“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2015年计划招生5万人,除要分担这个定额外,清华大学2015年还将录取“自强计划”学生近80人,人民大学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