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中国大学

中国大学

57%受访者认为高校新设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

2015-08-03 10:01:57中国大学
漫画:赵国品 各个省区的高考志愿填报已经接近尾声,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们也都纷纷确定了自己未来至少4到5年内将要研读的专业。每年,都会有一些高校新增一些不为众人所熟知的专业。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66.0%

  

漫画:赵国品

  各个省区的高考志愿填报已经接近尾声,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们也都纷纷确定了自己未来至少4到5年内将要研读的专业。每年,都会有一些高校新增一些不为众人所熟知的专业。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66.0%的受访者感觉当前高校的新设专业多,其中17.0%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多。

  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研究生学历人群占6.7%,本科学历人群占61.1%,大专学历人群占24.0%,高中或中专学历人群占7.5%,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0.6%。

  52.6%受访者认为高校设置新专业的动机是招揽生源

  某211高校学生陈清(化名)所就读的媒体创意专业设立于2011年,只招收了三届学生,2014年就停止招生。“我在报这个专业之前对它并没有过多的了解。专业确实很新,所接触的都是当下新兴的产业和内容,但是与新闻、广告等老牌专业相比,课程定位不是很明确,老师和学生都有些无所适从。”陈清说,她所学的专业虽然是媒体创意,但同时要学习新闻、广告、播音、编程等课程,大而全,但却样样都不精通。

  “很多课程并不能提供给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课上所学也不能让我们很好地跟上媒体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陈清告诉记者,一到实习和就业的时候,她和很多同学都感受到不小的压力,因为很难有拿得出手的技能,

  调查显示,高校新设专业最集中的领域是经济学(50.9%)和管理学(50.7%),接下来依次是社会学(36.2%)、艺术学(26.1%)、工学(21.1%)、理学(20.1%)等。

  为什么高校对于设置新专业抱有很高的热情?调查中,52.6%的受访者认为高校设置新专业的动机是招揽生源;47.1%的受访者认为是为了获得国家和社会更多资源和支持;45.3%的受访者感觉是为了建设综合型大学,提格升本;24.9%的受访者认为是提升相关人员的行政级别;32.5%的受访者认为是培养新型人才,满足市场需求;32.3%的受访者认为是完善学科体系,适应学科细分趋势。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指出,如今社会发展很快,大学设置新专业,一个原因是为了适应社会各方面需要,特别是应用类新产业的变化,比如互联网相关的领域更新换代极快,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研发。但是另一方面,学校自身设置专业也会考虑招生、就业等因素,只要招生容易,就业也不很困难,学校就有动力设置新的专业。

  57.3%受访者建议引入第三方对新专业设置、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陈清发现,在专业设置和取消的过程中,似乎学院领导的意见占主导作用。“如果在任的院系领导认为一个专业应该设立,那就会尽力推进和向上级部门申请这个专业的成立,但是如果下一任领导发展思路不同,这个新专业很可能就半路夭折了,都由院系自主决定。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没有对本专业就读的学生有过任何的解释。”陈清说,她有些师兄师姐对自己的专业被取消感到非常失落,未能找到合适工作的人更加迷茫。

  高校新专业设置存在哪些问题?调查中,57.6%的受访者指出其人才培养定位不明,学生成为“小白鼠”;48.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新专业设置一味赶时髦,噱头大于内容;47.4%的受访者认为师资、场地、设施不配套,寿命短;35.6%的受访者认为其废立随意,缺乏科学论证;35.5%的受访者指出招生简章说明不清楚或夸大其词;29.8%的受访者认为功利主义导向,忽视学术研究。

  “当学校仅仅考虑经济收入和学校规模等利益因素时,一出来新的社会热点领域,就会一窝蜂地设置某一专业,造成很大问题。另外,有些学校盲目跟风,开设的专业名称很时髦,但是学校不一定有相应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刘海峰举例说,前些年动漫产业发展很快,很多学校创办动漫专业,但是动漫产业并不需要太多的人才,只是对专业人员的水平要求很高,这样人才培养输出与市场需求就不匹配。

  刘海峰认为专业设置与很多其他教育问题类似,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如果都由教育部批准,学校的自主权就会受到一定限制,与此同时完全由学校自主也不利于整个社会教育资源的统筹。比如,有的学校原来学科比较单一,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他们追求大而全,发展一些并非学校最专长的专业,具有很强的盲目性,以医学院升级医科大学为例,高校必须要有3个不同大类学科,发展医科之外的学科和专业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但是社会并不一定需要数量如此之多的医科大学,这就导致原有医科的专业性被稀释,教育资源效率不高,同时其他专业的教育水平也很难有保证,招进来的学生只能被坑”。

  高校开设新专业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调查中,57.3%的受访者建议引入第三方对新专业设置、教学质量进行评估,47.1%的受访者建议高校考虑自身办学特色和能力,46.0%的受访者建议高校关注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42.8%的受访者建议高校加强前期调研论证,39.5%的受访者提出完善专业退出机制,30.1%的受访者认为应及时补充师资等教学资源。

  “好的专业设置体制应该达到下放自主权与宏观调控的结合与平衡。”刘海峰认为,对于具体领域的专业设置可以成立一定的专业委员会进行审核讨论,集中确定合理的发展规模,并且制定高校应该达到的设立某些专业的具体条件。高校有自主提出设置要求的权利,但必须经过第三方的审核才能设立某些专业。

  他还建议高校开设专业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结合市场就业的反馈信息。在新专业设立后,应该采集相关的信息对新专业的不断完善提供一些指导。“高校在院系设置标准以及价值导向上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保留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大学来提高教育体系的能力和效率也不是一件坏事”。(本报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马越)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