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读书无用论”与“知识无用论”的辨析
虹野:“读书无用论”与“知识无用论”的辨析
文|虹野
(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高校大学生逐年增加的就业压力,以及农村学生的辍学,新的“读书无用论”、“知识无用论”有了抬头的倾向。不过在媒体的报道中和教育研究者的交流中似乎并没有把二者给区分开来。以至于在批评应试教育对“读书无用论”的现状的影响的时候,把话题转移到了对“知识无用论”的批判上面。
很显然,知识是有用的,“知识无用论”很明显是错误的,而读书可以获得知识,所以“读书无用论”也是不对的,似乎我们的学生们还是得老老实实的去上学,去读书。在这辩论的过程中,“读书无用论”突然之间和应试教育没有关系了,似乎认为“读书无用论”的人都是错误的,应试教育依然是有价值的。这很显然和社会反馈的事实是相矛盾的。不过仔细分析起来却也不难辨析。
从辩论的角度来看,这里有了偷换概念的嫌疑。毕竟“读书无用论”和“知识无用论”是两个意思。“读书”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是不是唯一的渠道,不读书确实很难获得知识。但是读书就一定获得知识吗?读书如果一定获得知识的话,那么“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就不攻自破了。所以说读书是否有用,那就要看读书的效果了,看读书是否获得知识,获得的是否是“有用”的知识。
而我们学生辍学,认为读书没有用,我们学生就业时候,发现我们读书学到的知识没有用。这里其实很明显,不是知识没有用,而是我们中小学和大学的课程提供的“书”里面含的“知识”是没有用的。
当然会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了,这简直是对中国教育的否定。而事实上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为了选拔少数人才进行科学研究进行的,我们的课程仅仅是为了进行学术研究打基础的,甚至近些年来我们的课程几乎变成了为升学而研发的。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书”只对少数的人有用,而对于大多数无法进入到985高校的学生来说,确实是没有用的。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书是无用的”,当然鉴于国人写作很少加条件,所以“书”的外延也会发生了改变,此时的“书”不是所有的书,而特指了中小学的课程。
而高校的书呢,倒是丰富多彩,但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普通高校享受不到985这类院校的“读书高”,但是又无法从这些书籍里面学到真正需要的“知识”,比如说一些实用性的职业技能类的知识。在大学生就业在社会中遇冷的时候,我们可以知道在大学里面学到的知识也是无用的,而这些知识的载体也是书,大学“读书无用论”也是成立的。
如果我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书放在一起,“读这些书无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不成立的,至少对于落榜的学生、二本三本的学生和无法就业的学生来说,“读这些书”作用不是很大。而这些书所载的知识肯定也是没有多大用途的了,当然也是对于前面所提的这些学生。
但是我们在对“读书无用论”研究的时候,把书的外延扩大了,同时把知识的外延也扩大了。书就变成了所有的书,我们学校里面的书所包含的知识也扩大为了所有的知识。如此一来,大家倒是不用讨论我们的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的问题了,也不用讨论我们的“千校一面”的问题了,也不用讨论我们的职业教育的问题了,也不用思考什么样的知识是有用的问题了。
真理,总是相对的,总是有条件的,如果我们能够在辩论或者对一些问题尽心分析的时候,对概念的外延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揭露出表面现象下更深层次的东西了。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
- 上一篇
虹野:教育是怎么了变成教学的?
虹野:教育是怎么变成了教学的? 文/虹野 在假期读了大卫 W.奥尔所著的《大地在心》,让我感触最深的奥尔对教育的责任的理解。作者从知识的“双刃剑”对人的影响,到拥有知识的人在社会实践中对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影响,作者毫不忌讳教育在知识的传授中,没有涉及到人格的完整,没有涉及到
- 下一篇
沪实施开放政策引人才 外国留学生可直接留沪就业
上海市政府日前正式公布《关于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试行)》。今后上海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将向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一线科研骨干倾斜,外籍人员在沪就业、办理居住证等将更简便、容易。 根据《实施办法》,上海将简化外籍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