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三无教授”诺奖拷问当前科研生态
虹野:“三无教授”诺奖拷问当前科研生态
文/虹野
今天关于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的消息四处疯传,85岁的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奖。对于国人来说,对诺奖期盼已久,可是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让国人感到骄傲,毕竟文学奖是诺贝尔奖含金量最低的,可是有了含金量较高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却依然高兴不起来。
首先,如果屠呦呦教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恐怕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知道她。屠呦呦教授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其他的履历并不光鲜,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背景,也没有知名专家、两院院士的光环,甚至正研究员的职称也是几近退休的年龄才得到。就是这么一个在国内科学界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科研人员,却获得了比那些头顶无数光环的专家们更大的成就。所以,当听到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国人为了获得诺奖投入巨资而不得与屠呦呦默默无闻拿到诺奖的强烈的反差,让人心中感受到的不是国人获得诺奖的喜悦,更多的是对现代科研的悲哀。
其次,我们更需要反思,为什么现在科研经费比过去多了这么多,有这么多院士,那么多海外留学精英,那么多的科研人员,但是原创性的和开创性的东西和投入相比却是少的多的多。整个科研生态也让人担忧。学术造假、科研腐败、版面费、“撤稿门”、学霸、科研官僚化……使得大量的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见成果、大量的科研人员存在着“智力”浪费,大量的专家走穴赚钱,科研单位急功近利四处挖人而不谋自身长远发展。
最后我们更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屠呦呦在国内默默无闻,是不是我们的科研体制存在着逆淘汰呢?我们的科研体制一直都是功名利禄对科研人员进行引诱,也一直通过职称、名利来对科研人员进行“鞭策”。当我们的科研人员把精力集中在职称、金钱、地位上面的时候,其实最能促进科研发展的“专注”和“兴趣”已经丧失了……
当我们的科研单位骄傲于拿了多少项目经费和引进多少海外精英的时候,科研求真证伪的本质已经不复存在。科研,只有成果才是最真的,就像屠呦呦的青蒿素哪怕过了将近半个世纪,却依然被人记得。科研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科研本身就是各种偶然中的必然,贵在坚持。当我们太过于为科研之外的事情而奔波操劳或为名利所累,科研怎么会出好的成果的呢?(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
- 上一篇
这才是中国大学最受委屈的10个专业!
有那么一些专业,没学过的人以为它就是那么回事;真正学着的人才知道其中的奥妙。说起来,那真是满满的委屈……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自从知道我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每次过年回家都有亲戚朋友邻居上门来求帮忙:喂!过来看下吧!我家冰箱/电视/洗衣机/拖拉机又坏掉了! 【真相】只
- 下一篇
屠呦呦朋友圈:宁波读中学 考过90分也有60多分
“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 这是效实中学京津校友会老会长陶瑜瑾先生记录的一段屠呦呦教授的原话,“那是在2011年,她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