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职称等于科研成就?
虹野:不要鼓吹“职称等于科研成就”
文/虹野
今天看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别敦荣主任的一篇文章《评职称要多几把尺子》(2015年10月9日中国教育报02版),作者为广东“将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将发明专利转化应用情况与论文指标要求同等对待,技术转让成交额与纵向课题指标要求同等对待,打破了职称评审“唯论文”的评价体系”而叫好。
作者认为高校教师评职称就需要多几把尺子,因为职称对于高校教师太重要了。“职称是一种身份象征。在现行体制下,没有职称,科研人员的学识才华和能力无从得到认定,成就也无从承认。”这里不得不承认别主任说出来高校科研体制的一个真实的现象,哪怕是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成就世界瞩目,但是依靠青蒿素在国内评奖的时候依然排在高职称、深资历者的后面。没有职称,哪怕你的成就再高,都无法获得认可。但是职称却又是如何认定的呢?依赖学术成就?这似乎变成了先有职称还是先有成就的“鸡与蛋”的问题了。
在这种情况下,别主任后面的“只有做出了一定学术贡献,才能评上相应职称,职称与学术贡献之间可以画等号”就值得商榷了。我们见过太多的“职称与学术贡献之间不能画等号”的人了。尤其是现在人文学科趋向于“新闻化”,跟风研究,缺少扎实的研究;自然学科倾向于模型的应用,以至于基础理论研究一片荒芜。最为重要的是,当职称成为身份象征之后,是不是还继续做研究呢?如果评上职称作为科研人员的追求的话,成为教授之后是不是就可以安享晚年了呢?那是不是说进行科研的人大都是中级职称的教师为了高级职称而进行?那么在如此体制之下,即便是多几把评定职称的尺子对于科学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反正评上高级职称之后,教师就不会再有任何追求了。
所以说我们不少人,尤其是管理者,把职称和科研成就划上等号之后,很容易在评上高级职称之后就靠身份“吃饭”了。职称有限,学术无涯,当一个科研人员不去探索科学真理作为毕生追求,而把职称作为学术成就体现而去追逐,那为迎合评价体制去科研也就屡见不鲜了。所以科研“新闻化”,基础理论“荒芜化”也就得到合理的诠释了。
别主任文中没有提到还有,职称不仅仅和身份地位相关,还和工资待遇相关,中级职称想评上高级职称需要相应于高级职称的学术成就才可,但是在此期间,中级教师的待遇却是远远低于高级职称的。“想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或许就是当今科研体制的最大诟病。在昔日,国家还不富裕,科研经费匮乏,高校教师奉献一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今科研经费充足了,却依然如此对待教师如此刻薄,却是不该了。
还有一点别主任没有说到的那就是高级职称是有限的。当没有指标的时候,无论你的贡献有多大,都不可能从正规途径中得到高级职称,这也是高校评职称的时候各种破格和腐败泛滥的根本原因。这说明学术成就是无法换来职称的,也说明了职称和学术贡献是不一致的,是不能画等号的,也无法画等号。
体现高级职称的身份和待遇的除了职称工资之外,还有各种项目的申报门槛,高级职称利用其“职称的身份”拥有了太多的资源,而名额又有限,所以中级职称的教师对其追逐的越厉害,当然这个过程对科研精神的伤害就越厉害。在中级职称拿着微薄的工资做着和高级职称一样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的科研贡献和职称能画等号吗?
所谓的评职称多几把尺子,只是在现有的框架下,给更多的人“画饼”,让更多的人超负荷劳动,尤其是职称和工资待遇 紧密挂钩的时候,追逐职称就变成了养家糊口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指望科研人员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创新研究吗?
所以我们在进行职称改革的时候,先莫为“画饼”式的职称改革叫好,也不要总是采用“画饼”的方式来激励教师们去做研究,我们更需要反思的是如何提供一个让教师有尊严的进行研究和教学的生态环境,让教师的每一个研究都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
- 上一篇
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2015年10月8日,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共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签约仪式并亲切接见西安交通大学教师代表。 签字仪式由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主持。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陕西省省长娄勤俭
- 下一篇
2016届毕业生,北京140余场双选会等你参加!
2015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即将开启,期间将有140场以上高校毕业生双选会,招聘单位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等,登录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www.bjbys.net.cn/)即可查询相关信息。部分场次安排请看下图! 2015年北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