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现的“公开信事件”暴露高校内部治理之弊
10月11日,《朱栋霖教授的公开信》在网上出现,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表示,自己被提前退休,还指文学院院长王尧以权谋私。由于事涉高校生态,该信随即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苏州大学方面通过其官微回应。(《北京青年报》 10月13日)
从学校的回应看,这一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学校有博导退休的规定,朱教授如果认为自己“被退休”违规,可以向校方提起申诉,校方再审查是否违规;学校也有纪检部门,对于学院院长以权谋私,教授也可以向纪检部门反映,由纪检部门启动调查。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当事人为何采用发布公开信的方式,交由社会舆论处理?
从学校自主办学角度分析,涉及教授权利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都适宜在学校内部,按照教育规则和学术规则进行处理,就是发公开信,引起舆论关注,最终,要解决问题也得回到学校内部。毕竟,教育的归教育,学术的归学术,舆论的归舆论,舆论不能代替教育和学术做出处理。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可是,为何朱教授要通过发公开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其目的无外乎,通过发公开信,引起舆论的关注,从而倒逼学校启动调查、处理——或许学校此前,针对其反映的问题已经进行过处理,但调查、处理可能并不公开、透明,不能令其信服。
类似这样采取发公开信(或网上发帖)的方式,举报学校内部教育腐败、学术不端的做法,近年来并不鲜见。有的是在学校内部举报未果的情况下,想借助舆论的力量,向学校施压,还有的则是对学校能公正处理这一问题不抱信心,而直接通过公开信举报。这种处理方式,表明这些大学并没有建立健康的教育与学术规范,缺乏处理教育问题和学术问题的机制,按理,如果学校内有针对教育和学术问题的举报,学校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应该立即启动独立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公开处理,这样才会确立学校的公信力,也不会一再出现发公开信举报、曝光这样的事。
但遗憾的是,大学已经设立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在很多时候并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这导致一些教育问题和学术问题,不能在大学内部得到规范的处理。这让质疑者对大学失去信心,也让社会舆论对大学的自主办学能力表示怀疑,再就是,被质疑者一旦被质疑,就一直背着“嫌疑人”的身份,因为没有相应的机制,来证明其是否有问题——有问题,该严肃按规定处理,而没有问题,则还其清白——如此一来,也会有一些“好事者”利用学校这一“管理漏洞”,发布没有事实依据的帖子,以达到打击某人的目的。而且,由于社会舆论对学校的不信任,往往舆论会很自然地站在质疑者一边,相信被质疑者有问题。
大学要赢得社会的信任,必须提高学校的现代治理能力,要在学校内推进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建立能独立发挥作用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把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的管理、决策,交给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而不是由行政部门主导。这样,学校内部的教育事务、学术事务,就不需要通过舆论倒逼,而师生也习惯通过学校内部的程序,来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而不是想到把事情“闹大”,对于师生不通过内部程序而发公开信的方式,社会舆论不会叫好而会给其“冷遇”。
这也是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对高校的要求,目前,政府部门向高校放权,存在一种担心,即高校获得办学自主权之后,能不能用好自主权,虽然舆论也一再呼吁要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可面对学校内部出现的教育腐败和学术不端,也很纠结。只有完善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实行以教育为本和学术为本的管理,才能消除担心和纠结,加速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的进程。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本文刊载于2015年10月15日中国教育报评论版,原标题为“公开信背后打折的是程序公信力”)
阅读( 5)评论0赞0收藏
- 上一篇
贫困生认定该怎么“动脑筋”?
这两天,华中农业大学贴吧里有学生发帖称:贫困生认定要查询过去某一段时间内校园卡食堂中餐、晚餐的消费记录。据学生推算,想要获得参评国家励志奖学金或者助学金的学生,女生中、晚餐的消费要低于6.2元,男生要低于7.2元。校方回应称,学校确实对学生在食堂的消费状况进行了摸底,标准还只
- 下一篇
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黄晓明一场秀!值得反思!
屠呦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研究成果拯救了、拯救着、还会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屠呦呦一生潜心研究,心无旁骛,在大约试了200多种中药,提取方式加起来380多种。做了191次试验,自己亲自服药试验,导致肝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