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跟手机“争”学生:每天限用1小时
谈教学
要求学生控制使用手机时间
上课不带课本必带充电宝,每隔几分钟就刷刷微博、朋友圈,课堂上“低头族”“手指控”见怪不怪。虽然善于在课堂上留住学生,但提及手机、网络在课堂、阅读市场跟老师、书籍的争抢,温儒敏危机感十足。这位喜欢在微博、博客上发表言论的“先生”,不习惯在手机上看书、看论文,除了偶尔浏览下新闻,他甚至要求学生远离手机。
“用手机看宋词,你不感觉很奇怪么?现在用手机上网、聊天,浪费的时间太多了,小孩子都是手机控,平均每天用在手机上的时间就有六个小时左右,这很可惜。”去年,温儒敏在山东大学指导3位本科生,“带他们的第一天我就提出要求,你们不一定发表文章,但每天用手机上网的时间要控制在一小时内,如果受不了,就走人。”不过,欣慰的是,这3个学生还是做到了,论文也写得不错,这令温儒敏很欣慰。
大学语文成了“高四教材”
一直在跟手机“争夺”学生的温儒敏,在课堂上也绞尽脑汁让学生学有所得。
去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此举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这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倒退。昨天,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温儒敏表示,《大学语文》当然应该上,但目前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喜欢,老师不愿意教。
“现在好多大学语文教材都相互‘克隆’,成了‘高四’教材,停留在文学名篇选读的层次。”温儒敏说,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也面临生存困境,“在高校,教大学语文的老师有的不太受重视,评教授也有困难。”
其实,几年前,温儒敏曾做过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他说,曾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大学语文》,其中有一章讲的是《九章算术》。编这本书时,邀请了20多位权威学者,分主题合作,还涉及《易经》、《孙子兵法》,当时在北大、北师大上大学语文时,不少学生都在门口排起长队,兴致盎然。
谈文学
作家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温儒敏发现,现在学者对普通人的文学消费关心不够。现在,他任职山东大学的文学一级教授,最近,山东大学的一项研究让他很受启发。“当下有93%的中学生知道郭敬明。”温儒敏分析后发现,郭敬明会讲故事,其作品多写青春校园的曲折离奇故事,甚至有意“对抗”当下的教育,使得青春期有些叛逆心理的中学生很向往。“这些是值得研究的题目,可惜我们关注不多,很少能重视并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温儒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