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教授史蒂芬·罗奇:中国购买美债因出口导向型模式
来自华盛顿的警报 美国在最后一刻就债务上限达成一致,再次躲过一劫。随着功能失调的美国政府逐渐滑向深渊,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也将唇亡齿寒。
来自华盛顿的警报
美国在最后一刻就债务上限达成一致,再次躲过一劫。随着功能失调的美国政府逐渐滑向深渊,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也将唇亡齿寒。
事情原本并没有那么复杂。2000年时,中国只拥有价值约6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约占公众持有的美国未偿还国债的2%。但随后,美国的财政开支大增,国债规模也暴涨至近12万亿美元。
中国也大举增持了美国国债,至2013年7月达到1.3万亿美元。此外,中国还持有近7000亿美元的美国政府机构债券。也就是说,中国对美国政府和准政府债券的风险敞口总计高达2万亿美元,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是极为庞大的。
中国对美国政府债券看似无限制的收购,正是把中美这两大经济体捆绑在一起的关键所在。中国之所以购买美债,因为这符合其货币政策以及33年来所依赖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
中国将自身约60%的外汇储备又重新投入以美元标价的美国政府债券中,因为中国政府希望限制人民币对美元这一世界基准货币升值。自2005年中以来,人民币已经对美元升值35%,如果中国没有购买那么多美元债券,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会更大,从而导致中国的竞争力和出口导向型增长受损。
中国大举购买美国国债正中美国下怀。鉴于美国国内储蓄严重不足,美国的经常账户长期处于赤字状态,不得不依靠外国投资者来填补资金空缺。
当然,美国在其他方面也都受益于中国的外向型增长模式。中国购买美债有助于降低美国的利率,也因此为其他资产市场提供了广泛支持,比如股票和房地产,其估值就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中国补贴下的美国低利率。此外,来自中国的低价商品也令手头拮据的美国中产阶级受益良多,使他们能在就业困难、实际收入遭遇下行压力的形势下节省开支。
20多年来,这种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关系既弥补了两国内在的储蓄失衡,又满足了两国各自的发展议程,但如今已是时过境迁。一场剧变迫在眉睫,而美国最近的财政闹剧则很可能是转折点。
中国已经决定有意识地转变其增长战略,其于2011年启动的“十二五”规划为更依赖国内个人消费的更均衡增长模型制定了总体框架,而这些计划都即将付诸实施。
美国债务上限的乱局向中国发出了明确信号,还有其他警报。后危机时代,美国的总需求很可能继续停滞不前,换言之,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无法为中国出口商提供支持。
另外,以美国为首的抨击中国的行为依然存在。而如今,就连美国债券的安全和保障都无法得到保证。经济的警钟声从未如此响亮,中国也是时候做出明确响应了。
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实现再平衡。一系列内部因素令中国原有的发展模式遭到质疑,而以美国为中心的一系列外部因素也表明,再平衡刻不容缓。
再平衡会导致中国的顺差减少,外汇储备的增加也会大幅放缓,同时,其对美元资产的旺盛需求也会随之减少。这样一来,中国减少对美国国债的购买也是自然的事。在长期依赖中国解决自身财政问题后,美国现在恐怕要支付高得多的价格以获取外来资本。
近来,中国的评论人士都在大力鼓吹全球“去美国化”。对中国来说,这不是一场权力竞赛,而是战略需要,以为自身的利益服务,在未来应对自身艰巨而紧迫的增长和发展需求。而美国也会发现,认真对待一个截然不同的中国同样紧迫。相互依存对于中美双方来说都不是可持续的战略。中国只不过是先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其源源不断购买美国国债的行为也将很快终结。
作者为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