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提案:教育界代表委员之声集锦
2015年全国“两会”举国关注,在今年的“两会”上,又将有哪些教育话题会引发代表、委员的强烈关注呢?那些肩负着全国人民嘱托的代表、委员们又将提出涉及教育的哪些议案、提案或建议呢?
胡卫委员
别给营利性民办校贴“坏”标签
“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只是类型不同、管理办法不同。”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在提到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时如是说。
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这等于是确定了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合法地位,这是国际惯例,也是大势所趋,解开了民办教育管理中的关键问题。”胡卫认为。
但要想释放政策“红利”,还需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比如,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登记、管理和扶持。在管理上,两类民办学校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收费政策。在扶持上,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实行差异化财政扶持和税费优惠制度。”胡卫建议,政府要从教育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教育服务体系的建构者和监督者,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给予二者不同的发展空间。
胡卫特别呼吁,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的民办学校都应得到社会尊重,“尤其不能给营利性学校贴上唯利是图、质量低下的标签,不能有歧视政策”。
钟章队委员
博士后培养不能跟不上趟
“招不到或者招不到好的博士后是高校、研究所的常态,这是个很突出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3月3日对记者表示。
我国自1985年实施博士后制度,到2012年,已培养博士后9万多名,已有35位曾经的博士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钟章队说,曾经令人羡慕的博士后,如今面临吸引力下降的现实。待遇低、工作难找等现实的压力让很多优秀博士生不愿做博士后。钟章队担心,长此以往,博士后的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国家正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需要创新,需要创新人才。博士后有产学研结合、学科交叉的优势,容易创新,但我们的培养工作明显跟不上节奏。”
钟章队建议,国家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整体提升博士后培养水平。首先,要提高博士后的待遇;其次,要给予博士后更宽松的考核评估机制,让其能够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专心做研究,而不是忙着发论文。
姚明委员
专项体育课 这个应该有
全国政协委员、前世界篮坛明星姚明在2015年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带来了推广专项体育课的提案。
姚明在这份提案中阐述到,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体育课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为了有效达成体质健康促进、运动技能掌握和健全人格培养的三维目标,只有从现在开始认真思考,全面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才能塑造一大批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未来国家建设者。姚明认为,在中学阶段全面推广“专项体育课”是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突破口。
姚明在提案中分析说,专项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技能的同时,可以至少掌握一种专项技能,了解专业术语、裁判知识,进而理解项目的文化内涵。这样,学生即使运动能力不能达到专业水准,也一定会对这个项目有兴趣、懂门道,在赢得自信心的同时,为终身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姚明还在提案中提出了加强体育教师培养,缩短师资分配的城乡差距、地域差距,采取多种方法填补师资缺口;充实“中考体育加试”和“学生体质建康测试”的内容,使之更加符合专项体育教学的特点;学校体育淡化金牌概念,彻底扭转长期存在的“竞技体育倾向”,面向普通学生组织好各级各类比赛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袁直委员
改进科研管理方式
近年来,我们国家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多成绩,然而也存在一些浮躁现象。比如,科技投入不少,但突出的科技成果实际上并不多。按照我国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要求项目承担者必须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并提交不少于“计划数量”的科研成果,造成的后果是,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很少,“凑数”的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从长期来看,不利于科技的发展。我建议要改变这种机械的科研管理方式,真正为实现创新驱动积蓄力量。
贺颖春委员
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
作为一名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对于民族地区建设小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有着重要作用。
民族地区教育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目前,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5年免费教育已经全面普及,我们真切感受到教育质量的改善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带动民族地区奔小康的拉动作用。但是,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不高,存在着师资力量匮乏、基层学科教师不均衡、信息化水平滞后等问题。
建议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提高基层教师工资待遇。加大基层教师的交流力度,让更多的城区老师到偏远基层学校去授课和交流,同时,基层的老师也可以去城区学习交流,缓解基层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
杨天然代表
扶贫工作从教育抓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课题就是扶贫。在致贫的因素中,对于交通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显性因素容易发现,财政投资即易解决;而对于老百姓长期安于现状、缺乏致富能力等“隐性因素”,却不易改变。
“扶贫先扶志”,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抓好扶贫工作要从教育开始抓起。首先,夯实基础教育,为老百姓增强致富能力打下基本的基础知识水平。其次,对于因上学而致贫的家庭设置奖励资金,加大投入,有效防止因学致贫的现象,在贫困地区引导教育改变命运的理念。再者,发展职业教育,和老百姓致富息息相关的养殖、种茶等特色农业都需要技术。最后,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帮助农民打开视野,让农民掌握涉农科学技术。
王均金代表
民办教育提供多样化选择
这些年来,全国义务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加,与往年比,投入增多了,但与发达国家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投入仍不多的原因在于我国学龄人口基数大,政府负担重。
在义务教育方面,政府更多地保底线、保公平,不用大包大揽,对于一些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可让市场来解决。义务教育好不好,核心是体制、机制、文化,而不在于学校属性。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好了,可以给政府减负。民办教育应该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对于那些家庭条件好,希望接受有个性、有特点教育的学生,高端的民办教育是很好的选择,这样生均经费可降低一大块。民办学校作为民办教育的先行者所做的探索非常有意义,要想保持不断领先,未来还要利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进一步探索。
王广谦委员
对民办高校支持再大些
虽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今年关注的却是民办高校的发展问题。
这源于他去年在广东一所民办大学的调研。调研中,他看到的是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办学理念清晰、专业设置合理,尤其是在服务地方经济上作了很多贡献,培养的学生特别适合本地企业,常常是学生还未毕业就被一抢而空。但就是这样一所受欢迎的高校,却被资金捆住了手脚。学校想要在提升质量上做点事,实在是力不从心。
这问题引起了王广谦的注意,他又调研了同类民办高校,发现过度依赖学费办学是共同之处。一方面,民办高校的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学费;另一方面,学校质量的提升又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有限的资金难以支撑其再发展。
王广谦认为,国家可以加大对民办大学的支持力度,形成一套完整、长效的补贴机制。“企业家办学应该是公益事业,不能靠办学挣钱,举办大学的过程中,资金不能抽离。在这个前提下,根据民办大学的贡献度,进行差异化补贴。具体的方式可以灵活,比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
王广谦反复说,民办大学也可以成为最顶尖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对其支持的力度可以再大些。
高广生代表
给涉农专业一点特殊关照
走遍黑龙江省7所农业类高职院校,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广生发现,该省高职60%的涉农专业班年招生数量不足30人。
高广生说,7所农业类高职院校中,有2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4所省级骨干高职院校。截至2013年8月底,这7所农业类高职院校共开设包括种植类、养殖类、食品类、农业机械类等28个涉农专业,在校生7672人,平均每所学校年招生涉农学生365人。
“这些高职院校培养的涉农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高广生说。黑龙江省农业类高职院校迎难而上,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涉农专业的吸引力。自2013年开始,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在7个涉农专业开展免费教育试点,对有志于毕业后服务本地区农业经济的学子减免前两年学费。试点专业由试点前每年招生82人,一跃升至平均每年招生255人,相当于试点前的3.1倍。
高广生表示,高职涉农专业免费教育试点尽管成效显著,但大面积推广仍力不从心,急需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高广生建议尽快出台支持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的政策和扶持措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也为政策逐步向全国推广起到先行试点作用。
李和平委员
应制定高中生均拨款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财政对普通高中的投入最少,目前学校基本是靠收费维持运转。他认为,经费问题已成为制约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李和平建议,从近期看,各级财政应积极采取措施,对“3年内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而导致减少的经费投入,安排相应的财政资金全部予以补足,以维持现有的经费投入水平,确保高中学校能够正常运转,确保普通高中有序运行。从长远看,应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普通高中财政生均拨款标准和稳定增长机制,在财政经费投入上予以保障。
“在现有的教育投入水平下,通过优化教育支出,完全可以实现高中办学经费按生均拨付。”李和平说。
袁寿其代表
学科授予权可适当下放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表示,目前国内教育主管部门已将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作为评价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但高校仍有进入ESI前1%的学科没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
袁寿其建议,在开展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动态调整以及新一轮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增列工作时,对进入ESI前1%的主要贡献学科,且目前已经具有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非一级学科博士点,给予单列一级学科博士点指标。这类指标可由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地方高校申报评审,以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的统筹权。另外在对ESI前1%的非博士点学科单列一级学科博士点指标的基础上,加大对此类博士点学科的常态性水平评估和合格评估。
李向玉委员
中国教育输出要有国际标准
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据统计,2013年,共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名留学生来华学习。“当教育输出到达一定规模时,就应该考虑建立国际标准了。”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理工学院院长李向玉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
国际标准有什么用?打个比方说,外国人来中国学做中国菜。他到底该学什么?刀工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学做几道菜?怎么考核他的水平?这都需要有一套通用的标准来指导。“标准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的重要内容。”李向玉说,对外汉语现在已经有了一套国际标准,外国人要学汉语就要通过中国的考试,这是很好的办法。茶艺、中医、民乐,这些受外国人欢迎的教育项目也应该尽快建立起相应的国际标准。
姜耀东委员
化解“知识无力感”需制度给力
对于近日社会热议的“知识无力感”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认为,要解决“穷二代”的“知识无力感”困惑,归根到底还要靠不断改进的制度,从制度上阻断社会财富的不合理遗传,从制度上为贫困人口改变命运提供保障、给予贫困人口改变命运的手段和能力。
姜耀东认为,不光存在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城市中也存在大批低收入群体。目前,贫困代际传递已经出现,两极分化的社会风险在不断积累。
农村的年轻人能通过“穷二代”好好学习改变命运吗?姜耀东认为,少数幸运儿可以,比如企业家潘石屹。潘石屹从农村出来后通过上大学改变了命运、创办了企业并实现人生的“逆袭”。“然而,只有1963年出生的潘石屹可以。”姜耀东说,因为潘石屹上大学时全国各地的经济状况类似、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接近,即基尼系数不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基尼系数大概在0.24左右。而今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69,现在是资本(财富)影响命运而不仅仅是知识。
钟秉林委员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政府工作报告更进一步地凸显出教育的地位,勾勒出一个回归教育本质的“教育梦”。有教无类,让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提高、完善自我,为社会开辟出一条能够纵向流动的通道。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梦,一要保证教育投入,在实现4%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增加,尤其要保证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能够到位;二要兜好公平底线,抓住眼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这个关键点,通过调整招生计划、改革考试形式等做法,在“指挥棒”转向的同时使更多寒门学子受益;三要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内涵建设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使每个人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