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诚可贵,适用价更高
“2013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数量达到35.35万人,占到当年出国留学人数的85.41%,为历史最高值。根据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和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总数仍会呈不断增长趋势。”近日,由教育部研究撰写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发布。随着“海归”平民化,精英光环逐渐褪去,“海归”们的就业观也趋于务实。
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日前举办的“2014秋季留学英才招聘会暨高端人才洽谈会”上,求职的“海归”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期望月薪在6000至8000元左右”,“应聘岗位可以从低做起”。(12月3日经济日报)
这是个呼唤人才的时代,也是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出国镀层金,回国拿高薪”,这句曾经颇能反映“海归”春风得意的顺口溜,其所对应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了,昔日的“海归”光环彷佛一刹那就熄灭了。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归国潮面前,许多曾经意气风发去国外镀金的留学人士发现,他们已经不再居于奇货可居的地位了。他们和本土大学生一样,穿梭于职场,为自己的饭碗奔走,甚至需要很长时间在家待业。于是,昔日风光无限的“海龟(归)”转眼之间就变成了“海带(待)”。
之前无数次引用“海归”的经验告诉了国内的用人单位,“海归”的性价比不高,受先前出国镀金思维的影响,不少“海归”们求职时表现得趾高气扬,开口就喊出月薪几万,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一个看似艰难的选择题:薪水给低了就留不住“国际人才”,给高了让自己单位“吃哑巴亏”。有很多岗位,只要一个本土的普通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就可以很好地胜任的,只会屈才了“海归”。
在诸多“海归”当中,存在着诸如良莠不齐、不学无术,所学专业单一、难尽其用,自身追求高薪、贪图享受,习惯于单打独斗、水土不服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很多时候,用人单位的HR在看过“海归”们的简历之后,口头毫不吝啬地使用褒奖的语言将求职者恭维一番,恭维之后就是杳无音讯的“等通知”。
“留洋的和尚会念经”,“海归”们当初选择出国的初衷,应该是将自己培养成思想开放、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理念、适应西方企业文化、理解西方思维的人才。回国以后,能够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引入到国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打铁还需自身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需要“屠龙之术”,“海归”们唯有勤奋学习、放低身段、认清自我、调整心态,使得自身具有真才实学,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将自身所学同工作的实际很好地相结合,回报祖国母亲,才是“海归”们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契机,才能使得自身价值随着企业价值的升值而升值,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