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为何在中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往年此时,北大、清华等高校正忙着发布自主招生方案、接受全国各地的尖子生报名、安排考试时间,但今年却一片平静。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自主招生政策做出重大修改——2015年起,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而且不得采取联考方式。目前,由于教育部有关指导文件迟迟未出,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方案处于集体“难产”的状态。
自主招生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学生只要通过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就可以享受相应的高考录取降分政策,并在选择专业时得到优待。然而,从2003年至今,中国的自主招生探索,似乎并未撼动高招制度的根基,所取得的成效与预期相差甚远。
中国的自主招生探索失败了吗?现在可能还没到下定论的时候,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探索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功。按照最初的设想,推行自主招生制度是要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让高校在招生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使得高校能根据自身特色和规划来选拔学生。但现实是,原本在国外运转良好的自主招生模式,在中国不仅异化为了“小高考”,而且还成了“高招腐败”重灾区。
以前两年备受关注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为例。在国外的自主招生中,如果一名中学生能够得到校长推荐,被心仪的高校录取的概率将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作为推荐人,校长十分重视自己的信誉,不会冒险推荐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但在中国的情形是,中学校长们推荐的依然是平日里考分高而且有望在高考中获得高分的学生——这些学生即使不获推荐也能考取北大,这一制度的意义何在?
腐败是另一个问题。很多好制度在中国变质确实与大环境有关,自主招生同样如此。由于高考“一分压倒数百人甚至数万人”的高利害性,自主招生很容易变成“有背景”学生的盛宴。一些有钱有势者想方设法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各种“运作”自然少不了——正因为自主招生制度出现异化,才让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有机会利用手中微权牟利数千万元。
自主招生的探索一直难获成功,很多学生和家长对这一制度失去信心,甚至从一开始就没有报名的动力;“唯分数论”在社会上也有所抬头,很多人觉得以高考分数为录取标尺是最公平的制度。尽管现实不乐观,但我依旧相信,在招生环节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机会,代表高招改革的大方向。至于这项制度何时能真正打破“一考定终身”,则取决于深入推行高考改革的诚意。(获取更多自主招生/高考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平台:zizzsw)
相关文章
- OPPO Reno 3 Vitality Edition将于2月14日在中国上市
- Honor Band 5在中国与MagicBook Pro笔记本电脑一同推出
- Poco X3 Pro将于3月22日发布,这是新手机的预期规格和功能
- Redmi Note 10系列可能会比预期的更早宣布
- 特斯拉:已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 以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
- Vivo正在开发新的V20型号,这是即将推出的手机的预期规格和功能
- 预期的Google Pixel 6的一些功能
- 小米的Redmi可能比您预期的更快推出首款108MP手机
- iPhone芯片制造商台积电(TSMC)提升2020年展望,预期5G将会大幅增长
- Google Play达到了预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