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高考动态

高考动态

北京十一学校:创造“没有后排”的学校文化

2015-09-22 21:20:32高考动态
9月17日,北京十一学校一年一度的迎新酒会如期举行。李希贵校长亲作服务生,合影时68位新教师站在最前面。笑脸墙、红地毯、介绍词、赠校徽,一次次刷新着新教师的存在感……这一夜,让许多年轻人终身难忘。这样的用心,只因为从此大家有了共同的愿景。 作者:沈祖芸 (原创作品,转载请

  9月17日,北京十一学校一年一度的迎新酒会如期举行。李希贵校长亲作服务生,合影时68位新教师站在最前面。笑脸墙、红地毯、介绍词、赠校徽,一次次刷新着新教师的存在感……这一夜,让许多年轻人终身难忘。这样的用心,只因为从此大家有了共同的愿景。

  作者:沈祖芸

  (原创作品,转载请获得授权,并在醒目处标明来源和作者)

  

  精美邀请函:由李希贵校长亲自发出邀约,并具体写明了着正装出席的要求

  我也是第一次参加“传说中”中的迎新酒会。酒会前,作为主策划人的教育家书院院长赵继红老师就告诉我,“这个活动你不用动脑筋,就来尽情地享受美食与氛围吧”。尽管无数次地想象会是怎样的场面,但亲身感受之后依然有超越预期之感,而这种感觉是从我观察到的三个细节中渗透出来的。

  现场:迎新酒会上的三个细节故事

  细节一:我是首席服务官

  在十一学习工作的人都很清楚,学校的集体活动很少,可一旦确立了的集体活动,仪式感又总是特别强。这在李希贵校长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每次有这样的聚会,他总是盛装出席,并且用细致入微的行为表达着他的态度“我是首席服务官,你们谁也别跟我抢”。

  今年的迎新酒会,学校为每位新教师设计了印有自己名字的紫色贴标,以提升新教师的辨识度。可在酒会的第一节介绍新外教的环节中,当一位比较靠后出场的外教兴高采烈地走上红地毯,他手臂上的贴标飘落下来。连他本人都还没有察觉到的时候,李希贵校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刺”过来,捡起地上的贴标,快步走到这位外教的跟前,亲手贴在了刚刚站定的他的手臂上。等校长走回观众区,有几位教师瞪大了眼睛说“校长,您这速度也太快了呀”;校长笑着回应“什么叫首席服务官呀,就这种时候体现的嘛”。

  在酒会进行过程中,李希贵校长也都是有求必应,于是就出现了这一张张贵爷手持自拍杆儿与新教师合影的动人瞬间。

  

  尝试自拍: 校长有求必应

  细节二让离得最近的人上

  迎新酒会当日,恰逢初一年级的尚颖和教务处的聂璐两位新教师生日。议程上专门设计了为她们送上生日蛋糕的环节。可是由谁来送给她们呢?并没有具体定下。临近这一环节的时候,主创者自然想到了“教师生日蛋糕发放”的归口部门是工会,那么蛋糕顺理成章地理应由工会主席马玉琴老师送出。

  但出于意料的是,马老师拒绝了,并建议由初中学部主任周志英老师和教务主任刘笑老师来赠送,她只干脆地说了一句话“让离得最近的人上”。这是为什么呀?事后,马老师告诉我,“生日这事归工会负责,这没错,但在这样的场合,一定要让离这两位老师‘最近’的部门负责人来送出,意义才更大。”

  我恍然大悟,进而内心油生感动。扁平化、分布式的理念并不是停留在口号里或者处理大项目的过程中,而是体现在细枝末节。“让离得最近的人上”才能自然而有效的传递情感、构建关系,进而让“这一位”教师直接感受到部门负责人的亲近与关心。

  

  生日蛋糕:让交往最多的人送出祝福

  细节三:有一辆叫其他的车

  无论是下午5:00在学校西门集体上车前往指定地点参加酒会,还是酒会结束之后再返回来时的大巴车集体回校。教育家书院的赵继红老师和媒体中心的杨雄老师都会反复提醒一句话“请留意一下,新教师一辆车,外教老师一辆车,其他老师一辆车”。哦,还有一辆叫“其他”的车啊。这辆车里都坐着谁呢?有李希贵校长、校务委员、年级主任、学科主任、项目主管等,哇,学校里所有的“官儿”都在里面了。

  有意思的是,没有人认为自己被归在“其他”行列里有什么不妥,这对“领导们”而言早已习以为常。相反还都乐呵呵地结伴寻找。比如永远“春意盎然”但永远没有方向感的王春易老师,挽着刘笑老师的手四下寻找,还不时地自言自语“其他车在哪儿呢”。

  晚上8:30,我也随着这些领导们上了这辆叫做“其他”的车,一路欢笑着开往学校。但这一路,我的内心是不平静的。在中国的很多学校,出席这样的活动,校长坐小车、中层坐标有“领导”字样的车,这反而应该是习以为常的;但在十一学校却是完全相反的,因为学校所有人都非常清楚——今天的主角就是“新教师”!

  启示:创造“没有后排”的校园文化

  拍摄合影的时候,新教师们站在了队伍的最中间;

  笑脸墙、红地毯、介绍词、赠校徽,新教师们刷了一晚上的存在感;

  主持人、翻译、演员,新教师们用多才多艺的表现定格自己的“第一次”

  ……

  而在我的眼里,十一学校正在共同愿景的传递中创造着“没有后排”的学校文化。“没有后排”意味着摒弃论资排辈,意味着悦纳个性的人人平等,意味着在鼓励创造中建立认同的规则,意味着富含一切可能性的高期望。

  仔细想来,“没有后排”的学校文化将会不仅仅体现在几次活动上,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它会弥漫在课堂、校园、管理的方方面面。“没有后排”的学校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特征一:始终保持创业情怀

  办学不是物理形态上的“传承与创新”,而是“永远都在创业”的精神。注重前者必然带来先来后到的资历论,而注重后者才是真正“不忘本”的体现。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变革时代,需要我们保持那份“创业初心”,有激情与梦想、有好奇与执着、有敏锐与坚定、有发扬与创造。只有始终保持着“创业之心”的团队才能孕育出“每个人都不可替代”“每个人都有存在价值”的学校环境。而一次迎新酒会的举办,犹如在说“欢迎你的加盟,我们一起创业吧,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特征二:共同开启意义之旅

  特定场境中的经历与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有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意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丰富学习经历的内涵就在于对“意义”的感受。而“没有后排”的学校文化则支持了这样的意义感产生。要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能够体会“意义”就要体现四方面的特征,一是内容的足够丰富可供选择;二是任务的挑战性能够促进反思;三是过程的可评价性足以支持个体的“有话要说”;四是可分享度让个人的意义感受及时传播。迎新酒会带来的就是这样一种经历,同时它作为一个发端正向所有新教师发出邀约“来吧,我们一起开启意义之旅!”

  特征三:连接从态度开始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互联时代,“没有后排”的学校文化,其核心就在于“连接”。与人连接的能力必然从态度开始,而这种态度就决定了你的行为往往是从了解别人的价值开始的。《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写过这样一句话:“创建最伟大企业的人深知,任何卓越公司发展的终极决定因素,不是市场、技术、竞争力或产品,而是一种找到和留住正确人才的能力”。身处今天的时代,我们就是靠连接人来实现这一点。

  特征四:激活情感智慧

  IBM公司有一句名言“客户因情感而购买,然后才是逻辑确认”,很多时候,我们有这样的体验,人有时是通过情感来驱动行为的。在“没有后排”的学校文化中,情感一定是弥漫在关系建构和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粘合剂。我一直认为,情感本身是有智慧的。人一旦有了情感,就会产生内动力去调用身上所有感官与能量“浸入其中”。从某种角度看,所有产生创意、迸发灵感、发生创造的地方一定是一个情感丰沛的地方,一个能够让情感充分流通的组织才能诞生有活力的思想和有智慧的创造。

  特征五:创建有设计意识的组织

  连续进行了5年的迎新酒会,始终注重活动的“设计感”。从邀请函到地点遴选到行走路线到议程安排,每一个环节都有精心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往往蕴含了几个关键要素:价值导向、质量标准、流程规则、同理体验、触点关联、创造空间。在一个“没有后排”的学校文化环境中,特别需要创建具有以上这些关键要素的有设计意识的组织。因为这样的组织不是靠行政命令,也不是靠精细制度,更不是靠个人意志,而是必须建立在超越制度约束的目标引导系统之中,建立在每个人高认同后的高参与。

  感受:我们的舞台每个人都精彩

  迎新酒会结束之后,我跟踪采访了几位新教师代表,他们都因承担了一定的工作任务使得自己“抛头露面”的时间比别人更长一些。入职第一年的第一次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

  龙清亮老师(主持人兼翻译/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刚接到任务时有些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后来在赵继红老师指导下排练多次才渐渐有了信心。真正让自己有足够信心的是现场轻松活跃的氛围。虽然我的翻译环节出了一些问题,但现场是宽容和轻松的,我的心情是喜庆的,所以出了问题也没有影响后面的发挥。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新教师走红地毯的样子,男神个个帅气、女神个个优雅,美不胜收。

  吴洋老师(主持人兼翻译/毕业于中科院):我对自己在翻译上的表现比较满意,尤其是当我看到站在观众区里的王跃东和侯敏华老师,他们不停地向我点头微笑,这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心。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特意为两位教师过生日,在送上生日蛋糕的那一刹那,全场唱起了生日歌。我作为主持人知道,这完全不在预先设计之中,这样的动态生成非常温暖。

  

  李慕琳(《饮酒歌》女高音演唱者/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这是我告别大学校园后的第一次演出,而且身份由学生变成了教师;面对的也不是普通观众,而是今后将与我朝夕相处的领导和同事。我们在现场反复排练,商讨包括走位在内的每一个细节,力求有完美的表现。印象最深刻的是赵老师和鲍老师对细节的精益求精。这种高标准的敬业精神本身就给刚入职的我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陈书博(《饮酒歌》男高音演唱者/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知道自己要在迎新酒会上与李老师合作演出时,特别期待,但一点不紧张。因为这次的氛围轻松融洽,不像是在演出,而更像是家人聚会。我对照片墙的印象比较深,每一张笑脸都那么生动,组合在一起时强烈透出一种蓄势待发的能量,就像是歌剧中铺垫高潮来临的那部分。我从去年就开始来十一实习了,我非常羡慕可以做十一的学生,我也更希望自己的所教的学生中能够有未来的中国音乐人。

  

  吴姿邑(民族舞蹈表演者/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能够有在同事面前展示美丽的机会,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期待。因为场地所限,我还不能像在真正的舞台上面那样表现出更加舞动的效果,但这都没关系,因为这样我才会继续期待在适宜的更大舞台上有再续美丽的机会。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接到校长的邀请函,看到上面对着装的要求后,我为自己选定了一件礼服,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穿着礼服参加如此隆重的酒会,这个欢迎仪式会让我终生难忘。

  除了这几位新教师,我还采访了一位工作已有4年多的王沛然老师,因为他多次在比较重要的场合担任李希贵校长讲话的翻译。没想到,我这么一跟踪还真挖到了“幕后新闻”呢。

  

  王沛然(校长讲话翻译/国际部英语教师):给校长当翻译已经有好几次了。我精神上一点不紧张,就是技术上有一定难度。因为校长说话总是天马行空、意蕴深远,或欲扬先抑或旁征博引,前后关联的跨度很大。翻译时如果不知道相应的逻辑关系,对于老外受众群体很有可能抓不住校长讲话的要点或深意。

  比如这次迎新,校长讲话从选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到这个地点与十一学校教育改革的关联;从谈问题解决的很多方法到针对十一学校现行改革道路上所需要运用的方法论,这些关联性意义,如果只是就事论事的直译,那么对于新外教毫无中国和学校的背景知识而言,会感觉不知所云的,因此需要做一些铺垫性准备。

  为了做好这次迎新酒会上给大boss李校长的翻译工作,我在家连续看了好几天山东电视台的生活服务栏目,避免出现前两年因为听不懂而卡壳的窘境。上场之前我满脑子都是山东汉子那质朴有力的乡音。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和案头准备,今年的翻译我没有任何听不懂的地方,感觉不错,自己也挺高兴的。

  我是在即将写完这篇稿子的时候,才收到王沛然老师回复的。我一边看一边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心想,瞧这校长的高密普通话多害人啊。但更多的是内心涌动着温暖和不由自主从眼睛里泛出的泪花……这就是一所有人味儿的学校,不完美但最真实,没有后排却永远不停步地在向上生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