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高考动态

高考动态

谢云峰:高校排行鱼龙混杂,志愿填报注重实力

2015-10-09 11:03:26高考动态
谢云峰:高校排行鱼龙混杂,志愿填报注重实力 大学排行榜这把“火”最近又烧了起来。“清华大学首超麻省理工,居工程类专业世界第一”“华东理工大学跑步进入世界大学500强”等消息纷纷冒了出来。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教育界和公众对这类新闻,反映却较为冷淡。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体

谢云峰:高校排行鱼龙混杂,志愿填报注重实力

  大学排行榜这把“火”最近又烧了起来。“清华大学首超麻省理工,居工程类专业世界第一”“华东理工大学跑步进入世界大学500强”等消息纷纷冒了出来。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教育界和公众对这类新闻,反映却较为冷淡。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体现了某种进步。

  一、国内关于高校排名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至少有10家机构先后发布过数十个大学排行榜。从目前查的资料来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对各大学进行排名评价的。1987年9月13日,该所以美国费城科学情报研究所公布的《科学引文索引》(SCI)为数据源,在《科技日报》上以《我国科学计量指标的排序》为标题,公布了我国87所重点大学的排序。这标志着中国学者开始了对本国大学定量排名研究。1992年,湖南大学张英等人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1992年第4期,发表了题为《全国86所重点高校1985~1989年科技活动评价》的论文。文章以详细的量化手段对全国86所重点大学作了排序。这是国内首次对不同成果取不同权重的大学排名。1993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中国大学四强、五强、十强等。

  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自1993年开始,一直对大学进行排名,也叫“武书连版”排行榜。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发表《中国高等学校排行榜》,列出中国最佳大学30所。这是国内第一个大学综合排行榜。

  2000年,《中国青年报》和香港网大(中国)有限公司发布“大学排行榜”。

  2002年,武大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大学排行榜。昨天,武大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武大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邱均平说,目前,在社会上影响较大且每年坚持对大学排行的主要有4个,“武书连版”、“武大版”、“中国校友会版”和“网大版”。

  

  二、国内高校排行榜存在潜规则的争议与揭秘:

  大学排行榜的潜规则,一直是业界公开秘密。从部分媒体见报的新闻稿件“佐证”了这一点。2010年1月12 日《新民晚报》曾报道,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在学校“对话北洋”访谈活动中说,曾有一家大学排行榜的制作机构找上门来索要“赞助”,遭到学校拒绝。龚克还谈及自己对大学排名的看法:“我们不能简单否定排名,因为有社会需求,唯一的出路是使这些排名逐渐科学化。另外,南开大学新闻发言人吴志成也表示,学校接到过不少类似的来电及传真,明示或暗示校方提供“赞助”,可以换取排位的上升,但学校一概回绝。“凡是收费的商业性排行榜,南开不参加,也不支持。”媒体称,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虽然回绝了所谓的“提供赞助”,却不排除其他学校利用潜规则挤上排行榜。

  随着排行榜的持续推出及知名度的提高,有许多高校邀请邱均平作关于大学排行的讲座。目前他的“出场费”是2000元、3000元不等,最多的是5000元。“我的这个费用,我觉得很合理,一场讲座差不多就是这个行情。”但他同时说,“有些大学排行榜负责人,单次出场费高达3万甚至5万,一个讲座怎么可能那么贵呢。这个就有收钱拉高学校排名之嫌。”

  三、高校积极跟风和相应导致排行榜越来越火:

  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中描述了相对论怪圈,即人们喜欢拿事物与事物作比较,大学排行榜就是这种怪圈的产物,而不少大学也不自觉地陷入其中。大学排行榜在我国已有20余年发展历史,目前有10多个较为知名的大学排行机构,每年推出30多个类型的大学排行榜。除了综合实力排名之外,有些机构为了迎合部分高校和公众的功利主义需求,还推出所谓的“中国高校富豪榜”、“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等。

  不可否认,某些大学排行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等对西方大学品质与质量的提升贡献不小。但是,在功利主义思想作祟下,大学排行榜背后往往隐藏着诸多商业媒体与大学之间的利益角逐,缺少扎实调查而刻意渲染的所谓榜单和导向,存在不少值得推敲和商榷之处,这一点正被更多的人看清。据媒体报道,“2015中外大学校长圆桌会议”日前在天津大学举行。与会的海内外知名大学校长、顶尖教育专家百余人认为,“大学排行榜”仅是参考,并非“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和风向标,可以说这是学界对排行榜泛滥的一次集体反思。

  由于大学排行榜机构无法掌握高校的全部真实数据, 因而无法对高校做出完全客观的判断。大学排行榜评价虽然看重数据,但主要还是进行实地考察。由于排行评价实地调查人员难以打破自身主观性与人情网络限制,这就导致大学排行榜难以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具体到各项评价数据而言,大学规模指标对于不同大学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于市场型大学而言,规模意味着实力;对于并不依赖市场的学术性大学而言,规模指标则是无效的。至于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等指标,评价学术型研究大学是有效果的,而评价教学型和应用型大学则是无效的,因为这些大学的定位并不侧重于科学研究领域。比如就论文数量这一指标来说,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另外,国内有的排行榜注重对科研经费的运用,于是大学就把科研经费的获取任务分派给学院来完成,以致于许多大学刮起以科研经费高低来论英雄的不良风气。

  对大学排行榜的盲目追捧,使得一些大学陷入“依榜而办学”的怪圈,从而扭曲了自己的办学行为。大学面对排行榜有必要坚持自己的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因为五花八门的榜单评价容易干扰大学自身思维与考量,使大学对榜单上位置靠前的学校进行模仿,从而偏离自身办学定位。此外,排行榜标准的一致性,是对大学趋同倾向的助长。大学应有自身的特色,而特色是不可比拟的。

  

  四、高校排行榜,对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的影响有哪些?

  大学排行榜,考生家长填报志愿时,看吗?看看武汉晚报的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填报志愿时作了参考,但很少有学生将大学排行榜作为填报志愿的决定性因素。武汉晚报在109名在校大学生中作了调查,这些学生分别就读于武大、华中科大、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等14所一本二本和三本院校。

  这109人中,73人填报志愿时将大学排行榜作了参考,占到了67%。

  有意思的是,二三本高校大学生,比一本高校大学生,更加相信大学排行榜,81%的二本三本大学生相信大学排行榜,一本院校只有29%的大学生相信大学排行榜。专家认为,这说明一本重点院校的学生,更加理性。

  面对大学排行榜,大学生们心态不一。武大化学学院大一新生小刘同学认为,每个人对大学的期望不一样。对于已经有明确目标的人来说排行榜就是浮云,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排行榜还是起到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毕竟全国那么多学校不可能一一摸清底细。但他的同学小何却持不同意见,她说,排行榜就是茶余饭后的一个消遣的谈资罢了。中国大学综合实力远不如国外的,老牌名校就那么多,大家心知肚明,谁又会去看那张没有意义的表呢?

  华中师大武汉传媒学院12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柯锐表示,排行榜只是一个参照,事在人为,各个学校的特色不同,不能以偏概全。

  五、理性看待高校排名,注重高校硬软实力均衡发展,科学选择志愿填报

  高校的办学实力存在两种,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存在,是有形的载体;软实力指的是精神,是无形的延伸。包括政治力、文化力、交往力等软要素。两者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其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软实力则更具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互联网+”更显示了硬实力与软实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说,提升软实力比提升硬实力空间更大,也更为困难。从一个大学来讲,硬实力是谁都看得见的,而软实力却看不见,是通过载体才显示出来,这实际是一种更“硬”的形象。硬实力、软实力构成了大学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的强弱主要看大学对社会、国家的贡献如何,培养出人才的质量怎样,这是检验高校办学实力的标准。

  考生报考大学、进入有实力的高校,使自己获取知识,早日成才,以立足社会,为人民、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体现了青年一代提升自身知识结构的价值观,是自我责任感成熟的一种体现,也更显示了当今知识时代的文明象征。但是,考生怎样实现个人的愿想呢?怎样认定高校的办学实力呢??又怎样选报有实力的高校呢???这是考生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高考专家谢云峰老师建议考生选择填报高考志愿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考生要看重高校的硬实力

  高校的硬实力是指高校的诸多硬件设施,任何人皆有目共睹。具体考定,可认知如下:

  1.学校占地面积有多大,多少栋楼房,教学面积多少万平米,固定的设施有多少等。

  2.是何等级的重点大学。当然,全国重点大学强于省、市重点大学。在全国重点大学中列入“985”工程的大学又强于其他“211工程”大学。

  3.学校有没有、有多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无论从师资、教学设备、教学水平排在国家的位次等。

  4.图书馆面积多少,藏书多少,科类品种多少。网络、互联网、电教、多媒体、信息化等先进教学设备如何,数量多少,档次水平怎样。

  5.学校教授、副教授数量。教授、副教授不仅有研究课题、带研究生,而且越来越多的学校规定,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这对本科生教育来说是好消息。据报道,有学校几个院士同上一门基础课。因此,教授、副教授数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的科研实力和教育实力。

  6.学校有没有研究生院,又设有多少博士、硕士点及博士、硕士生人数。这代表了该校的办学档次和学术能力及学术水平。

  7.学校每年的科研成果如何,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发表多少。但要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研究周期较长,论文数量相对会少些。

  8.学校的综合实力排名、学科及专业排名情况。

  9.毕业生的毕业、就业率。

  对于一所高校的硬实力还包括社团组织、学校标识、两院院士、现任领导、历任领导、知名校友等。

  二、考生要看重高校的软实力

  高校的软实力是指办学精神、治学理念、传统特色、校风学风等,反映了一所高校理想和价值追求。具体可认定为:

  1、是否底蕴深厚

  大学尤其一些著名高校在发展的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发展定位,构成了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如“北大精神”。蔡元培把她概括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蒋梦麟认为是“大度包容”和“思想自由”的精神,当时北大精神被认为是“爱国主义”和“学术自由精神”。清华大学是“明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因1911年是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设立的清华学堂,学子曾沉痛地把母校比作“国耻纪念碑”。“明耻”就要“立志”,“雪耻”必需“图强”,铸就了清华大学精神的核心——“爱国奉献”精神。从事实看,一些有实力的大学都具有其深厚的办学底蕴。

  2、是否重视德育

  高校德育至关重要,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这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然起到主导性的决定作用。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的美德特色教育在各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德育内涵。鼓励、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即保证了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是大学办学的首要和培养人才的根本。

  3、是否凝聚人心

  高校软实力独到的办学理念,独树一帜的办学精神,即是凝聚人心的保证。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大家团结,就能把学办好。不管是哪一任领导,也不管是哪一院系教工,无论是教授、专家、学生都要统一到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之下,齐心、向心、诚心、爱心,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领导、教职员工、学生都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意志统一,和衷共济,奋发努力,形成一支团结、向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队伍,全校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力场”,聚力、合力、同力,焉有大学办不好之理?凝聚人心,是办好一所大学必不可少的关键基本条件。

  4、是否文化传承

  高校的文化传承是将学校所创造的和既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代人一代人的传递和承接,历久接续。高校具雄厚的人才资源,文化传承不仅限于以文字形式记录在案,而口口相传则更形象、生动、普遍,也流长。这是文化精神的延续,是比物质更能震撼人心的“无形财富”。如上海复旦大学以“自由、多彩、向上”的校园文化而著称。包括优良的校风学风、浓郁的学术气息、自由争鸣的思想、自主多元的选择、开放包容的心态,经过110年的传承逐渐养成了复旦人的“理想情怀、社会责任”和“理性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高校的文化传承具时间性、空间性和创造性,其育人的效果不只是取决于课本课程的学习,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文化的熏陶和浸染,方使大学生们成才、成就事业。每所高校的文化传承,对其发展、市场竞争实力的提高皆具有现实的、重大的意义。

  5、是否影响力大

  影响力是指给予人希望和追求,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是很神秘的,它能使人自觉向上,增强正能量,会满心欢喜地接受并乐于积极地努力去做。高校深厚的底蕴内涵、一流的学科专业、完善的教学管理、高效的运行机制无愧为现代文明文化的承载者、生产者、传播者,自然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无形的影响,长期的办学实践给社会公众留下了独具特点的“培养人才”的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推移,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升华,办学水平、办学价值和办学品牌也相应得到社会公众的愈发认可。其影响力的大小,主要还是要看对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水平、层次和效果如何,反映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广大师生、校友提供强大智力资源的支持,影响一区域甚至全社会的精神风貌,甚至文化走向。这即直接看到了高校影响力的效果,也反映了其高校是否已具有较强的软实力。

  6、是否约定俗成

  约定俗成是无形的制度管理效果。约定:共同制定;俗成:大家都这样,习惯上一直沿用。高校的约定俗成是多年来办学的实践,以先进的办学管理理念为基础,制定出具有独具特色的先进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在大家长期共同的遵守中并经过若干年的验证,渐渐地形成规范和统一着教师与学子们约定俗成的行为惯例。大家不言自明,自我约束,自觉遵守,即是新调进的教工或新入学的同学也是“入乡随俗”,主动按照先前的“规矩”而做,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种良好的秩序学风。这是大学制度惯例的结果,是大学生学习好的规则体系,也是一所高校取得较快发展必须具有的软实力。

  让大学摆脱对排行榜的不恰当追捧,很有必要。其实,凡是信誉好、生机勃勃的大学都是先发展自身,然后才赢得社会赞誉,这也是办学自信的体现。当学界对排行榜的态度达成共识,不被排行榜左右,将有助于大学坚守自身的发展轨道,更有助于更多考生能够科学的选择报考自己心仪的大学。

  高考公益咨询QQ群:463474760,入群验证:搜狐;

  公益微信公众平台:sxgaokao985,名称:陕西第一高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