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高中生活

高中生活

就业热难掩招生冷:职教困境倒逼改革来临

2014-11-10 11:26:41高中生活
职校生就业率自2006年起就稳定在95%以上每年毕业季,本科生和职校生的就业状况都会被媒体报道。今年媒体曝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职校生就业率自2006年起就稳定在95%以上

每年毕业季,本科生和职校生的就业状况都会被媒体报道。今年媒体曝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号称"更难就业季",创下历史新高。而前不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数据显示,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为78.1%,高于"211"(包括"985")重点大学的75.5%。很多人对这一数据表示吃惊。但是殊不知自2006年以来,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

从2006届到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非"211"本科院校的差距不断缩小,差距百分比分别为7.2%、6.3%、3.8%和2.2%;2009年,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 88.1%,已经高于非"211"本科院校的87.4%。其后几年,高职就业率不断上升,2013届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院校,位列第二。而今年高职大专院校就业率高过211、985院校。

而从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来看: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于90%。中职毕业生就业呈现四个特点:意识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最多、就业最好,占19.99%,就业率98.03%。二是在本地就业人数最多,占69.74%。三是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最多,占57.65%。四是绝大多数在城镇就业,占95.83%,每年约有500万农村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到城镇就业。

高职毕业生就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毕业生持续发展后劲足,以2010届毕业生为例,与就业半年后相比,就业三年后月收入翻了一番以上,58%的毕业生获得职位晋升,自主创业比例增长了2.7倍。二是就业对口率逐年提升,64%的理工农医类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直接相关。

遇困境职业教育面临就业热、招生冷的局面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就业率依然走红,但无论是高职类院校,还是中职院校,都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而且由于"大学改变命运"的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社会对职校文凭的歧视,让职教教育的发展困境重重。

生源质量令人堪忧,招生遇窘境

对于中职生源来说,不少地方初中毕业生数量仅有原来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且三分之二的毕业生进了普高。有些中职学校一年只能招到几十人,教工数量甚至大于在校生数。中职全日制学历型教育生源的主渠道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未进入普通高中的孩子,生源面十分狭窄。此外,中职生源绝大部分是普通教育升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相当数量的学生根本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最低学业水平,有的甚至达不到小学四五年级水平。这些孩子成了部分地区中职教育的主要生源。虽说可以面向所有有职业教育需求的群体招生,但渠道依然没有打通。

对于高职生源来说,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4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47%~48%,其后数年,高职和本科教育齐驱并进,2008年,高职学生比占到了51%,首次超过本科院校。2009年本科学生人数再次上升并从此居高不下,仅3年时光,高职院校"半壁江山"的招生光环逐渐黯淡。

上升渠道不畅,被认为"低人一等"

中职学校由于与高职教育衔接不畅,中职学生上升通道窄,因此不少家长学生认为通过参加中职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小。职校一般被认为是中高考失败者的无奈选择,而不少学生虽然进了职校还是挤破脑袋进普高、进大学。加上社会上还是存在文凭崇拜,认为大学文凭才是王道。在"重学历、轻能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许多专科毕业生在单位的发展空间非常小,很多岗位不对专科学生开放。可是,很多专科生都渴望进一步学习,希望增加进修空间。 在我国是很难听到用"著名"来评价一所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学校的,当大家提及国内颇有知名度的"蓝翔技校"时,也并非发自内心的尊敬,而带有一丝调侃的意味。相比国内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蓝翔似乎还有些"低端"。而职业教育改革,如何让观念先行,也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看改革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远水难解近火

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做职业教育。用她的话来说,短期来看突出的矛盾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我国每年毕业大批大学生,去年毕业了699万,但就业率只达到了77.4%。而企业中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相对短缺,而且短缺的比例是市场需要两个、我们只能提供一个。从鲁昕副部长的口中,我们不难得到本科院校转型职教的其中一个用意信号。

而对于职教改革的政策,不少专家和学者也发出了不同的看法。著名学者熊丙奇在谈到就业率与职教改革时认为,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高职,从表面上看,可以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并存的问题。在727万大学毕业生中,地方本科院校是就业最难的群体,上不上、下不下,"悬在空中",与此同时,一些需要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如果能把地方本科院校转为高职,有利于解决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问题。但必须注意的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不能停留在形式上。


而时评作者陈永杰指出,近年的大量研究均指出,失业率最高的大学生群体往往是"二、三流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而这些学生大多数正是毕业于"专升本"院校。从这个角度看,让这些院 校转轨职业教育,显然有舒缓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用意。扩招以来,大学失业逾显严重,不少评论都呼吁教育部门"停扩",但直至今年,虽然适龄高中毕业生数量已 经从当年的一千多万降到了现在的九百万,高校招生规模却仍维持在七百万。在不改变招生规模的情况下,只改动教学模式,能否降低因为供过于求而出 现的大学生失业率?


即使我们假设职业教育果真能大幅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不叫停扩招,仅仅通过转轨职业教育来"打救"高企的失业率,恐怕是远水难救近火:在接下来六七年间,每年面对七八百万的毕业生,整个社会仍是束手无策。

经验谈国外职业教育的现实镜鉴



对于国外职业教育状况介绍,教育独家约稿了专栏作者,分别介绍了美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以此作为我国职教的现实镜鉴:

美国出台多个法案保证职业教育发展

美国的职业教育在各州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同,但主要都是通过私立的职业学校和各州政府开办的两年制公立社区学院来完成的,少部分来自军事技术培训或政府开设的成人教育中心,也有一些州开设自己的技术培训机构,它们与州公立大学享受同样的教育资质体系。所有选择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不需要经过特别的考试,但绝大多数需要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简称GED)的证书,这是因为美国普及高中教育,除非因残疾等其他原因取得特别的豁免,否则职业教育是从高中毕业后开始分流的。

德国的教育分流与精细的职业教育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征和精髓。单纯由学校提供的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学校职业教育的另外一个缺陷是,其经常落后于经济技术的发展步伐,设备老化、观念陈旧。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最大程度上克服了这种脱节。他们是由职业学校、企业、企业协会"共同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它们还共同决定就业市场上某种职业的具体技能要求"。通常是学生每周在学校上一两天课,在企业接受职业培训三四天。学生在工厂里不是埋没在工人队伍中,完全遵循车间的生产,沦为一个普通的劳力。为避免生产的逻辑与过程对培训的干扰,保证学生获得全面的、基本的职业技能,德国企业广泛设置了"训练车间"。条件不足的企业,也会在车间开辟一个角落用于培训,称为"培训角"。

日本高等教育学历者占据职校生职务会被辞退

现在的日本,除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外,各级各类学校都设置职业技术学科,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日本已经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比较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网,有学校、企业和社会办的几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有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业教育,各类水平高低不同、时间长短不一,灵活多样、互为补充。日本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主要有初中、高中、"各种学校"、专修学校、高等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等,其中还是主要集中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学生里,甚至会在大学进行短期实施,目的是分流学生,所有的学生最终目标并不是都要考大学,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成绩来择业。

新加坡总理为职教"站台" 学生读完中学分流

和我国即将执行的两类高考所不同的是,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从中学后开始分流。也就是说学生在读完初级中学后,将根据学习能力不同而划分为学术型、技能型两类人才。其非学术型的中学以后课程教育(Post-Secondary)分两种:理工学院{Polytechnic)以及工艺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不设学位课程,因此,学生在毕业后将得到没有学位的文凭。理工学院毕业生将得文凭(Diploma),而工艺教育学院将得工艺教育证书(ITE Certificate),然后就进入就业市场。工艺教育学院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升理工学院。而理工学院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申请新加坡知名高校继续修读学士学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