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高中生活

高中生活

中学生寒假应该看的电影 地心引力极简单极艺术极震撼!

2014-01-16 16:18:00高中生活
《地心引力》很有可能成为比这届威尼斯竞赛片都要精彩的电影 连接太空站的绳索,如同连接母体的脐带,宇航员一次次想抓住绳索,又一次次被迫切断绳索,也象征着一次次的生命之始。
《地心引力》很有可能成为比这届威尼斯竞赛片都要精彩的电影 连接太空站的绳索,如同连接母体的脐带,宇航员一次次想抓住绳索,又一次次被迫切断绳索,也象征着一次次的生命之始。《地心引力》Gra

中学生寒假应该看的电影 地心引力极简单极艺术极震撼!

《地心引力》很有可能成为比这届威尼斯竞赛片都要精彩的电影

中学生寒假应该看的电影 地心引力极简单极艺术极震撼!

连接太空站的绳索,如同连接母体的脐带,宇航员一次次想抓住绳索,又一次次被迫切断绳索,也象征着一次次的生命之始。

没有在影院观看的同学还是看看这部科幻片吧,电脑前看也能让你获益良多!

剧情:

在美国太空站,一个男宇航员Matt Kowalsky和女同事Ryan Stone出舱修复望远镜时,卫星爆炸的碎片撞到了太空站,除了出舱的两人,其他人全部丧命。之后,漂浮在外、毫无凭借力的两人要想方设法地回到地球,他们遭遇了重重险情,Matt为了Ryan自我牺牲,让Ryan登上了一个废弃的俄罗斯空间站,并凭此再借力靠近中国的天宫一号,期间的各种故障让Ryan近乎绝望自杀,但凭借着濒死前看到Matt的幻象,她振作起来,找到方法登上了天宫一号,并最终返回地球。

评论:

阿方索-卡隆在《地心引力》中的表现无疑是优异的,全片兼具实验性和娱乐性,叙事简洁有力,内涵丰富,加上充满说服力的3D特效和壮丽的宇宙奇观,可以说,既是一部惊险刺激的科幻惊悚盛宴,又是创作难度极高的水准之作,弥补了威尼斯今年整体片单的势微。

《地心引力》中,导演一直保持有条不紊的节奏,丝毫没有拖泥带水,每一次转折都具备逻辑性,总能在最绝望的时刻吊起观众的胃口。相对于叙事的简洁,该片的视觉呈现却非常复杂,开场是一段大约12分半的超长镜头,描绘的是宇宙失重状态,随着镜头的反复旋转,地球与太空的反复变位,叙事层层推进,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也逐渐清晰,在近年的电影中甚是罕见。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出现了多次女主角的主观镜头,使得观众的失重感更加强烈,这无疑是一部为观众体验大费苦心的作品。

片中的失重状态无疑对于演员是极高的考验,电影的后半部分几乎是桑德拉-布洛克的独角戏,这个人物从比较脆弱的状态中逐步回神,勇敢求生,一步步踏上回归地球之旅,其中细节的把控,身体语言的运用,无疑是“冲奥”级别的野心演出。相比之下,乔治-克鲁尼的戏份虽少,但作用强大,作为一个自信幽默的宇航员,永远携带着音乐旅行的他,更像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自由诗人,以他的坚持、毅力和牺牲影响并激励了自己的同事。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地心引力》最值得一提的是“天宫一号”的出现,这个来自中国的太空实验室是女主角的救命稻草,换言之,中国的科技成果客观上拯救了美国航天员,这或许会让看多了“美国人拯救世界”的中国观众为之振奋。导演设置中国空间站的原因也许在于,当代几个大国中,也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这几个国家有或曾经有过自己的太空站,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与不少经典的科幻之作一样,《地心引力》在讲述单一事件的同时隐藏着博大的人类命题。该片选在世外之处回溯生命的伊始,展现生命的状态,“失重”成为离开俗世、回归原始的一种表现方式,并从宇宙的角度反观地球这个人类生存的地方,以宏观的角度令人思索人类的存在价值。连接太空站的绳索,如同连接母体的脐带,宇航员一次次想抓住绳索,又一次次被迫切断绳索,也象征着一次次的生命之始。

如导演所言,电影表达的是关于“重生”的两重意义,一个是困境的重生,宇航员在困境中要与己抵抗,如果输给自己,就会选择放弃和死亡,但最终掌握命运的还是自己;另一个是死后的重生,一方面Matt看似牺牲了,但实际上在关键时刻唤醒了濒死的Ryan,在Ryan的心中以另一种方式重生,另一方面,Ryan借着救生舱成功落到海中,最后海水进入舱内,出现很多气泡,是比喻人类的一种进化,因为人类最初本就是从水里的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的,影片的结尾,Ryan从海中缓缓爬到陆地,适应了一下,最终爬起来直立行走,整个过程如同人类进化、生命演变的缩影。

不过,导演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做到了呈现这些生命内涵,而未提出更大胆的宇宙概念,这或许是它与《普罗米修斯》等敢于颠覆人类起源的科幻佳作所不同的地方。

主创解读:

阿方索-卡隆:为了尽可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我查询了很多宇航员的资料,并与之做交流,获取了不少信息。女主角的独角戏难度很大,所以我更关注细节,关注她每一个呼吸节奏。

对于特效而言,电影最大的挑战是表现失重的状态,并将其呈现给观众,除了让演员尽可能忘记重力的感觉,我们也用了很多CG动画技术,使之合成更真实。

乔治-克鲁尼:为了饰演宇航员角色,我练了很久瑜伽,也使身形改变了很多,这些都很值得。我认为没有坏剧本,之所以有烂片,是因为它的拍摄理念和对电影的认知不如剧本。

桑德拉-布洛克:为了饰演这个角色,听了很多安静的古典音乐,练习了一些经典慢舞,本来我是一个想到哪儿做到哪儿的人,但这些音乐让我更加放松,更接近宇航员的状态。

豆瓣影评,这到底是不是一部神作!

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回味从IMAX影厅走出来时的感受,全身颤抖麻木似乎在观影时倾尽了所有精力,也正是如此我也不断在努力去理性分析为什么《地心引力》能带来如此观影体验,而它是否真是传说中的“年度神作”,是否真配的上Metacritic的96分,烂番茄的97%以及IMDB的8.6?亦或只是高潮般的观影体验蒙蔽了观众的双眼?
  
  要想分析《地心引力》是否是“伪神作”,那么首先就要从它的负面评论着手。我大致看了下几个外国影评网站以及前几天法国媒体首映式结束后的推特反响,负面评论虽然占极少数,但几乎都是炮轰《地心引力》简单通俗的剧情。这让我回想起前几年《阿凡达》上映后的情况,受到的不少批评同样也是“视效无与伦比,但是剧情太烂俗”。或许要想评价《地心引力》,《阿凡达》或许是必须提及的影片之一。两部影片同样用最顶尖的技术和出色的3D效果让观众在电影院里面感受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但两部影片也同样在剧情上备受指责,然而两部片却是根本上的不同。《地心引力》讲述的是两个宇航员在太空站被毁后,漂浮于浩瀚无尽的外太空努力求生尝试回到地球的故事。阿方索·卡隆在不少采访中都表示,《地心引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因为它的故事和风格都是如此现实,是基于现实的虚构,而非对未来的幻想,所以这样的设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心引力》在剧本上的创作空间,想象两个宇航员在外太空无依无靠的漂浮,能发生些什么故事?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第一次看完预告片后最大的疑惑。阿方索·卡隆和儿子霍纳斯·卡隆在这样的限制下完成了一个极其简单平铺直叙的求生故事,完整丰富,能让影片撑过90分钟,其实追求的也是“现实”的初衷,而《地心引力》中不少小概率事件,如“主角为嘛那么倒霉/幸运”之类的,也正是因为这忠于现实的初衷,为了让影片足够“商业化”足够精彩,才会出现刻意制造冲突设计惊险桥段的问题。
  《地心引力》现实的设定致使其故事过于简单的同时出现剧情刻意的问题,而故事简单又导致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再次说回《阿凡达》,距离当时的观影热潮已经三年多了,但是它的故事还在你心中存有多少当时的“震撼”和“感动”呢?这同样也是《地心引力》的问题,就算我如此喜爱这部电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给观众带来的震撼体验仅限于现场那90分钟,让我着迷的同样也是那90分钟内无与伦比的感官体验,故事本身却并没有经得起时间沉淀的厚度,没有给观众足够的思考空间。当然这样说一部商业大片有点太装逼太挑剔,但想要把《地心引力》拉下神坛,似乎也只能找这些借口了。
  
  那《地心引力》的故事难道就真的是坨屎吗?上文提到《阿凡达》是评价《地心引力》不可回避的影片之一,那么另外一部就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地心引力》可以让人联想到《2001太空漫游》,好些镜头都可以看做是致敬或呼应。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心引力》就像是极简版的《2001太空漫游》,极简到人人都能懂的好莱坞式剧情,然而在如此极简的剧情之下却也有生命重生隐喻等足够坚实的思想内核。这些内核在《2001太空漫游》中也有提及,虽然要想追赶那样的“真神作”还差个十万八千里,但它足以让《地心引力》区别于好莱坞普通大片。一个女人如何在失去所有希望和指望后的孤独绝境中生存,这看似极简的剧情,其实却是一个完整丰富并不空洞的故事,在这里“简单”并不等同于“烂”,反而是放大了化繁为简的魅力。
  《地心引力》并非如普通好莱坞大片那样仅仅靠技术征服观众的电影,它极简的故事却包含了充沛的情感,这也是《地心引力》最让我惊喜的一点。得益于阿方索·卡隆的指导,桑德拉·布洛克的表演,以及配乐摄影等各项技术环节的极致,《地心引力》将这个简单的“绝境求生故事”中所有的情感力量都挖掘了出来并无限放大,让观众的观影体验并不仅仅局限于视听,而是所有感官全方位的情感释放,这其实反过来得益于故事的极简,才有足够的空间去营造气氛烘托情感。于是才有包括我在内的观众会有恐惧兴奋刺激紧张绝望感动悲伤释然等丰富的观影体验。
  阿方索·卡隆的执导让他无愧于一个明年奥斯卡的最佳导演提名。大家都知道阿方索·卡隆执着于长镜头,《地心引力》中的长镜头虽然不少都是后期合成,但每一个长镜头都是绝对有效,并没有过度炫技让人以为在游乐园看4D电影的感受。《地心引力》中的长镜头大多都是持续移动旋转,在未映先热的那个片头16分钟长镜头中,阿方索·卡隆多次转换镜头视角,从客观到主观,从桑德拉·布洛克的视角到乔治·克鲁尼的视角,来去自如一气呵成。如此多的长镜头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让观众彻底进入影片成为片中角色经历角色的所有感受。例如片中有一个长镜头,先是远景镜头中桑德拉·布洛克在黑暗无尽的太空中旋转,镜头逐渐拉进从全景到中景到近景直到特写桑德拉·布洛克的面部,然后镜头“穿过”桑德拉·布洛克的太空服面罩,贴近她的皮肤,捕捉她急促的呼吸和恐惧的眼神,最后镜头再转向面罩外,观众便从“围观群众”成为了桑德拉·布洛克,通过她的视角感受太空的震慑,同时也经历了的她的恐惧和绝望。而在这样的长镜头中,出色的3D效果则是锦上添花。其实3D从来都更适用于水下空中的运动镜头,而《地心引力》那样持续运动的太空失重悬浮式运动镜头则让3D效果事半功倍,真正做到了“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同样锦上添花的是视觉效果,在看《地心引力》前我以为明年奥斯卡最佳视效大奖非《环太平洋》莫属,然而看了《地心引力》后才意识到该片将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大奖。片中视觉效果成功呈现出震慑人心令人畏惧却又绝美惊艳的浩瀚太空,让观众在“WOW”的同时经不住战栗之感。
  
  可是如此极致的技术支持是否足以让《地心引力》成为“神作”?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地心引力》是不是传说中的“年度神作”。在写完这篇文后我想这样说,《地心引力》或许并非神作,它其实是一部实验性和概念性都很强的好莱坞大片,我们在此之前从未见过一部好莱坞大制作用如此极简的手法讲述在一个密闭空间中两个角色的故事(想象哈内克的《爱》是发生在太空中的特效大片...)。今年另一部概念性很强的好莱坞大片《环太平洋》选择用俗套剧情来实现,而《地心引力》则选择了简化叙事,将技术推向极致的同时,最终仍让技术服务于故事和情感表达,这也让《地心引力》成为今年好莱坞最好的电影之一,而在综合指数上我想今年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与之匹敌。同时它也是必须走进电影远去“体验”的电影,因为这或许就是它的意义所在,重现电影最原始最纯粹的魅力,让观众走进影院去经历一个永远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短短90分钟内亲身体验故事中那些角色的所感所受,而在我的记忆中,如此极致的观影体验是我从未有过的。
  
  PS:我觉得吧,这样的电影自然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我很尊重你不喜欢这部片,也理解你受不了那些BUG,但希望你能尊重喜欢这部片的人。那种“所有喜欢我不喜欢的电影的人都是五毛/水军/装逼/跟风狗”的逻辑就不好了吧,更没必要费力发豆邮来骂我了,对一部电影的看法不同而已,何必呢 :-)

下载地址:ftp://n:n@da.dl1234.com:8006/[电影天堂www.dy2018.com]地心引力BD中英双字.rmvb

下载方法:直接将上面地址复制进下载工具的相应地址栏就可以了!如果有问题可以到论坛求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