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高中生活

高中生活

读《教育期待深度改革》有感 认识动机何时能真正调动?

2013-10-23 09:01:00高中生活46
《教育期待深度改革》就如同一股沁人心脾的春风,让人读了忍不住想拍手叫好。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往往都是一呼百应,随声附和。只要是专家的观点,接

教育期待深度改革》就如同一股沁人心脾的春风,让人读了忍不住想拍手叫好。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往往都是一呼百应,随声附和。只要是专家的观点,接下来看到的、听到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毫无主见的“见解”。真可谓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见解都是来自于专家、学者,可是大家却常常只停留于理论的表面,而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不敢有异议,即使你有些许主张,但肯定也会在众多的批判声中举手投降,于是乎,教师们也就只能被这些专家的高见牵着自己的鼻子,在教学的路上迷迷糊糊地行走着,“盲人摸象”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结果。曾记得,这些年来,“素质教育”“预设与生成”“个性化”“高效减负”“教学模式”等等许多名词儿就如雨后春笋不断地冒出来,让老师们应接不暇,评课的标准往往就随着这些理论而不断变化着,提升着。就如文章所述,近年来,“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被许多改革者奉为圭臬,是否有效、是否高效成为衡量一节课是否优质的标准之一。相信许多老师常常会迷茫:“现在的课到底该怎么上才叫好课?”教学的本真到底是什么?

我们很多时候对一新事物总有点矫枉过正的味道。记得刚实行素质教育那会儿,不许这,不许那,严格执行上级精神,结果教育出现了状况。于是乎,我们将被批评为:政策的本身没错,只是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过于的简单化,程序化,一刀切,太急于求成,功利性太强。可说实话,谁又能真正正确引领我们在教学的路上不走弯路?

2012年教师节前夕,北大退休后投身于中学教育十年的钱理群表达了“告别教育”的意图。他用“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来形容应试教育的坚固——“它反映了中学教育的—个根本性的问题: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而不仅教育者(校长、教师)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且也成为学生、家长的自觉要求,应试教育的巨网笼罩着中国中学校园,—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

如今,一所普通的学校要想成名,一定有其特色,而所谓的特色,大多是推行了某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卓有成效,于是就一举成名了。于是更多的学校开始效仿,模式当然得基于新课程理念,可更多的是换汤不换药,换个名,活动是搞得如火如荼,可从长远来看,到底有多好的效果?能坚持多久?能经得起推敲多久?

李帆老师引用了美国著名教育史家戴安娜·拉维奇的一段话:“在教育中没有捷径,没有乌托邦,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武器,没有神话也没有童话。学校的成功很难像生产线一样移植。”他说:“有用的模式,只会而且只能从学校内部、从教师身上‘生长’起来。” 这其中,他提到了了两个很重要的词,那就是自由和坚守。把改革的主动权还给校长和一线老师,充分调动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坚守”就是要把握并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

真正有效的课堂,不在于用多快的速度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而在于是否教给了学生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在于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在他们思维的节点上进行了放大。这是因为,一个学科的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是该学科的根源,涉及某一类问题的根本。而大部分的具体知识,不过是从这根上衍生出来的枝叶,千枝万叶,根茎只有一个。离开根茎,其他枝叶叶就无所依附。

至于童年的价值,在于自由生长,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和促进生长,在于引领孩子从自然善好之本走向社会善好之质。但当下的教育却往往以“呵护儿童”、“保护童年”之名,抹杀了童年自由生长的价值。

中国学生的学习大多出于社会动机,功利性、目的性都非常强,而不是出于认识动机,强调对事物本身感兴趣。很多事实证明,认识动机一旦调动,产生的效果将是极其巨大的。

对于当下教育来说,如何培养、保护学生的认识动机,如何“唤醒”孩子的内在动机,而不要人为地放大“社会动机”将是教育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社会动机加剧了功利主义的力量,扭曲了童年的价值,绑架教育走上了轰轰作响的战车,以至于许多人把渡河的舟楫当作了彼岸,也让师生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正如海安王玉东老师所说,儿童是野生的玫瑰花,我们不能用遥远的未来来牺牲孩子的现在,我们要让这些野玫瑰在风雨中、在阳光中幸福地、自由地生长。切不可用捍卫童年、保卫童年的名义让儿童不能自由的生长。我认为孩子的自由最大的体现是思考的自由,我们现在往往设定更多的框框架架,让孩子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成长。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改掉那种用先知先觉的面孔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孩子,进而使得他们逐渐丧失思考力、反思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