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经典,品味书香—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情有独钟。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灵。而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读经典,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特别是语文教师,如果与经典为友,可以使我们在精神层面更好的引导学生。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我们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我们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那些传统经典中的好文学,浇溉和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有涵养与情趣;而圣哲格言,在为人处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引,不致使我们陷入困惑的黑暗之中。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与经典交流需要宁静的心态。经典中的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方能“心有灵犀一点通”。余秋雨说,解读经典必须用自己的生命线索来续接,而细若游丝的生命线索是要小心翼翼地抽理和维护的。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
老师们,让我们捧起饱含书香的卷册,平心静气,细细咀嚼,收获满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