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成功的课改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四川师范大学[微博]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国培专家李华平教授
蒲江县教育局副局长、蒲中实验学校负责人杨忠云
近日,在四川师大举行的中学骨干教师“国培”项目讲堂上,全国各地来参加培训的中学老师就课改中如何协调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课堂上师生如何互动,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等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疑问,展开讨论。
针对其中的疑问,李华平、杨忠云等专家进行了答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李华平一直致力于中小学课改研究,担任多所中小学教学顾问,并出版了多部专著;杨忠云近年来通过课改在其所在学校大力推行“幸福教育”理念,让师生体会到了教书的幸福、学习的幸福。
焦点1
统一考试与素质教育如何平衡?
李华平:不少学校和老师有一个误区,一谈到课改,谈到素质教育,就认为要彻底改革现有教育评价模式,甚至想要取消比重最大的考试,我认为这其实是误解,尤其是在课改推进过程中,在现实社会中,尚未找到更好评价方法前,素质教育不应排斥考试。
我以为,考试不是素质教育的敌人,一个注重素质教育的学校,学生不但具备应有的基础知识,而且在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信心等方面,都有良好的积累和成长,不会怕考试。应考能力也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若单纯、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不顾及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就蜕化成应试教育了。我们要反对的是只抓应试的“应试教育”,我们需要的是不仅抓考试,更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杨忠云:考试和素质教育,一个是现实,一个是理想。高考[微博]、市县统考、学校统考,都是存在的,需要的,这是现实。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又是必要的,要追求的,这是理想。我认为,课改只有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以理想为引领,创新现实,发展现实,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也就是说,学校要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正确认识考试的必要性,而不是一说到课改,就怕考试。而且我坚持认为,成功的课改,学生是不担心考试的。
焦点2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如何适度?
杨忠云:我们的基本要求是,老师少讲,学生多讲,一堂课,老师最多讲15分钟左右,其余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当老师,学生讲学生听。我们的实践结果,只要确定了学生要讲课,学生会积极查资料、找素材,最后呈现的课堂效果并不差,学生备课、讲解、答问的过程,实际是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比单向的听课收获更大,效果更好。统计显示,我校学生初中三年毕业后,给学生一个题目,思考10秒,学生可以侃侃而谈一个小时。
李华平:老师多讲少讲,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和课堂设计而定,不一定硬性确定具体时间。但无论怎样,一堂课,老师必须掌控节奏,设计好知识点释放的流程,让学生讲的时候,不能扯远了,扯偏了,讲在知识点上,讲在关节处,老师还要及时点拨学生,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
焦点3
课改不仅仅是改革课程?
杨忠云:学习一定是学生的任务,学生一定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要达到这个目标,核心板块是高效课堂,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乐意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强调,“课改”不仅仅是“改课”,而是理念的更新,系统的推进,过程的磨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不是简单地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而是课程、方法、评价体系、校园文化等一系列的改革。课改是一盘棋,是学校教务、学生、党团等工作部门的联动,是师生的集体行动,是学校与社会、家长[微博]的合力行动,是课内课外的统筹行动。
李华平: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一轮课改,教师实行了绩效工资、教师资格证定期注册,教师必须提升专业能力,必须进行自我更新,打造核心竞争力,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要在课改中让教师尊严得到体现,只有这样,课改才会成功。一句话,教师要不断学习充电,赶上课改的脚步。
记者 向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