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培养我国半数研究生是教育成就吗?
本来以为有关负责人要反思研究生培养规模增长太快,但从媒体报道看,教育部是把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大作为重要教育成绩的,而且很可能进一步加快发展。因为“我国大学生规模超过其他国家,但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自身需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博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人,约为美国的40%;硕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余人,不到美国的70%”。教育部门列出这组数据,似乎想为研究生教育大规模发展作辩护,也为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作铺垫。这值得警惕。
发展研究生教育,当然有必要,但是,如果过度重视规模和数量,而忽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特色,以及研究生教育和社会需求的接轨,只会制造研究生泡沫。
事实上,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泡沫已经出现,而且有越吹越大之势,我国高校曾在2009年前后,降低研究生扩招的幅度(控制在5%以内),但近年来借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增加专业硕士,在2015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比例达1:1),一些高校还在增加研究生招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追求教育GDP的思维未变。不少高校认为,只有举办研究生教育,甚至做到研究生规模超过本科生规模,才是学校高水平的表现。
面对近年来旺盛的考研热,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有充足的“底气”。而且,相对于本科教育来说,大幅扩大专业硕士招生,是更方便、更赚钱、更能增加学校研究型大学味道的事,但高校没有想过,考研热最直接的原因是大学生就业难,加之我国社会存在“学历情结”,于是考研成为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出路。可是,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认为提高学历就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可没有与学历相匹配的真实能力,最终会让学历贬值。
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和高校并非不清楚,但是,要扭转扩张趋势,面临强大现实利益的阻力,包括,如果缩小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出路就会进一步减少;如果控制研究生规模,有的学校的硕导、博导就要竞争上岗;再就是,有的高校还想进一步升格,增设硕士点、博士点。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门要对研究生发展结合国家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办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决策,不能简单对比我国和发达国家的人才数量,作战略规划。当初大学扩招时,也是拿发达国家大学人口每10万有2万左右的数据,来论证我国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必要性。可是这需要全面分析美国的情况,美国GDP中,服务业附加值的贡献占80%,而我国服务业的附加值,仅占GDP的45%,而服务业是容纳大学生最多的行业,服务业不发达,是造成我国大学人口比例不高,但大学生就业却十分困难的重要原因,如果不顾这个事实,盲目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
另外,国外的大学自主办学、自授学位,各校具有各校的特点,同时保障教育质量。可我国则是由政府部门制定战略,并亲自部署实施战略。教育规模快速扩大,可学校的特色没有了,教育质量也失去保障。
结合我国高校的办学条件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状况,我国研究生规模已经够大了。在分析国外教育时,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是借鉴国外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校办学制度,切实实行管办评分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现代治理结构,这样,大学的办学才有清晰、明确的定位,各层次人才的培养才会结合社会的需求、大学的办学条件做到科学、合理。
熊丙奇(上海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