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教育验收作弊,根在评价机制
近日,多名学生家长和市民反映,1月中旬,广东潮州湘桥区接受“教育强区”省级督导验收,学校各出“奇招”:城南小学为让班级人数达标,组织数百“超编”学生冒雨外出“参观”;有学校临时组织学生出外看电影,或紧急调整课时表,或装饰美化校园等。(1月21日《南方都市报》)
明眼人都看得出的弄虚作假,当地教育部门言之凿凿“纯属巧合”,还说冒雨安排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是为了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甚至为了让“巧合”看起来更真实,说已批评该校“下雨却不调整参观计划”的不当做法,并要求当事学校为小学生遭风吹雨淋道歉。一切看上去似乎大义凛然,不容分说。
可是,终究还是抵不过真相的追问,在媒体的连续追问之下,真相越发清晰,这些“奇招”,就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原先大言“巧合”的教育部门主政者也终于坦言,创建“教育强区”能争取到上级补贴,能给当地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教学环境带来很大好处。
这似乎成了一个闭合的利益链,在地方教育部门的主导下,学校各出“奇招”,上级督导部门验收了该验收的,一切顺理成章,一切无比圆满,当然,一切都心知肚明。唯有那些被巧合的孩子们,在寒风凛冽中、在闹哄哄的电影院中,在热火朝天的装饰美化校园中,体感所谓的“全面发展”。或许孩子们在突如其来的校外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但如果有一天,当他们知悉在天真烂漫的时候,竟成了大人们迎接政绩验收的“活道具“,他们又会作何感想呢?也正如一位家长所担心的,“学校教育孩子要诚实,自身却公然地做出虚假的事”,还如何教书育人呢?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在验收作弊之下,必然造成资源配置的失当,错位的资源配置,最终所戕害的将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或许不应该去否认或去诘责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在积极创建“教育强区”为改善教学环境所做的努力,正如论者所言,面对“考核”“评比”“创优”“创强”“争先”里一些不切实际的“硬杠杠”“神指标”,面对通过验收后的巨额财政补贴,一些地方很自然就使出了弄虚作假的歪招。置于更宏大的社会现实来看,这种各类考评庞大臃肿、脱离实际且与各类“奖补”挂钩结出的“验收作弊”恶果,可谓是遍地开花,这也才有频见报端的油漆绿化、公路种麦等闹剧。
那么一个更值得探索的问题是,各类考评庞大臃肿、脱离实际且与各类“奖补”挂钩结出的“验收作弊”恶果,已然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为什么就始终不能祛除这个毒瘤呢?这恐怕还是与当下过于机械、片面的评价机制、尤其是偏狭的政绩思维有着深刻的关联。
于此而言,要破除类似验收作弊的乱象,必须从根子上祛除这种乱象的现实土壤,必须打破在现实评价体系中的 “硬杠杠”或是硬指标逻辑,建立立体多维度的评价验收机制,尤其是政绩评价机制,更需要来一番深刻的变革。 高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