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入口公平和出口公平能体现多少教育公平?
虹野:入口公平和出口公平能体现多少教育公平?
看到新闻《李克强:创造教育公平刻不容缓》,心中大喜,教育公平确实刻不容缓了,不成想“标题党”害死人,文中没有看到自己想象中的教育“投入公平”,也没有看到城乡“师资公平”,也没有看到“教师收入和职称公平”,也没有看到“地域招生公平”……文中强调了两个公平:入口公平和出口公平。
入口公平包含两个公平:一个是招生公平,一个是基础公平。也就是文中所说的“2013年5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具体来说,2013年将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招生区域包括所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属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此外,“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也将继续实施,在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8.5万个名额,由东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
乍一看,似乎是对克强总理所讲的“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是本届政府的三大任务”的落实,仔细一品味,发现这算是一种打补丁式的“畸形的教育公平”,掩盖了农村教育不公平的真实情况。农村孩子高考录取率低,尤其是重点大学录取率低的真实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农村教育资源长期的匮乏和大城市占有教育资源过多。而上面的策略很明显没有真正从教育本身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依然采用户籍制度的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过去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进行打补丁式的遮掩。无论怎么样招生,对于有钱有权者转换个户籍是个困难的事情吗?
另外,对于基础公平更是几乎没有考虑到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教师”,仅仅是通过支教或者改变基本的办学条件来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考虑改变教师收入公平、职称公平,贫困地区和农村很难留住教师,依赖于支教(义务性)和奖励性的方式,促进教师应激性的赞助式的教学,怎么能够不让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到连续性的优质的教育呢?
而所谓的“出口”公平,更是掩盖了大学教育千校一面的现象。在经历了2013年“最难就业年”和2014年的“更难就业年”之后,就业中存在了各种拼爹现象,贫寒学子就业确实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对于这种社会焦点的的关注,不能成为转移大学教育专业同质化的“教育部大学“的方式。越是重视出口的所谓的公平问题,越是更加迫切的需要勇于面对问题真相的勇气。而不是用“入口”公平和“出口”公平两个大补丁来掩饰真正的教育公平的问题。
教育公平的问题牵涉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教育中的涉及到的教师的各种物质和权利的公平问题,更是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解决了教师权益的核心问题,何愁教育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