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高中生活

高中生活

农村年轻人的知识无力感如何消除?

2015-03-02 21:37:42高中生活
  最近,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引起舆论的关注,文中提到农村“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引起争论。对此,该文作者

  最近,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引起舆论的关注,文中提到农村“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引起争论。对此,该文作者回应称,并没有说读书无用。

  其实,知识的无力感,可能比“读书无用论”更准确地反映出当前大多数农村年轻人对知识的态度——不像过去那样,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不读书,没有知 识,也没有好的出路——而如果这种无力感,进一步加强,就可能演变为“读书无用论”,事实上,在少数农村地区、农村青少年身上,已经出现了“读书无用论” 思想,尚未完成义务教育,就辍学外出打工。

  怎样让知识“有力”?一种思路是让知识具有改变命运的力量,因此,很多人强调要给农村学生上升的通道,可问题是,这种改变“命运”是和学生升学、获 得学历,再用学历去敲响“命运之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在精英教育时代,是行得通的,能上大学的学生,比例很小,因此,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更贴近 地说,是“升学改变命运”。而在大众教育时代,这却难以行得通,就是眼下,我国18~22岁的同龄学生中,已有34.5%的可以上大学,其中相当比例的大 学生,注定不可能再从事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所谓“精英”工作,读完大学后,很可能和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的学生,一起抢工作。

  再强调读书的升学的价值,知识的无力感会更强,直至出现“读书无用论”,只有强调知识改变生活、完善人生的价值,就是不能升学,读书也会有价值。这就需要反思我国现在形成的升学教育模式。

  总体而言,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围绕升学而设计的,学生从小学学习的知识,就在准备未来的中考、高考。具体特点是,除中高考科目之外的科目学习,都被 边缘化,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心理教育这些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的教育,都不被重视。升学教育模式之下,读完书能升学,就算成功,而读完书不能升学、考上 大学,就会被视为失败——“书白读了”——以前是考上专科学校,在农村也被视为“鲤鱼跳龙门”,现在,则要至少考上二本(甚至一本)院校,才被视为“考上 大学”,而能考上一本的学生,在每年的全国高考生中不到10%,农村地区则更低,近年来,我国在努力提高农村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但不论怎么提高,都无法 回避一个事实,所有农村考生能上一本的最多10%,如果上重点,才能改变命运,那其余的学生怎么办?另外,由于在求学期间只顾学习升学的知识,

  而没有学习、掌握生活所需的技能,这些学生的就业十分艰难,农村学生就是回到农村,地也不会种,而他们也根本不想回到农村。城市学生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没有上二本以上的学校,很多学生就觉得前途灰暗。

  升学教育模式,对于农村来说,就是“背井离乡”的教育,以学生能走出农村,到城市去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这种教育是难以持续的,对我国社会、经济 发展来说,也存在诸多弊端,最典型的是,农村的优秀人才流失,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可城市终究无法容纳那么多大学生,而大学生很难回到农村、扎根农村, 近年来我国为发展农村,由政府购买,推出了“村官工程”、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意图为农村发展吸引并留住一批人才,可是,由于升学教育模式 未变,农村学生的求学动力未变,农村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观念也难以转变。

  只有打破升学教育模式,让基础教育不只是围着升学转,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以培养自食其力、能改变完善自身生活的劳动者为目标,重新 构建我国的升学考试制度、人才评价体系、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重视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人格教育,知识的无力感才会消除—— 这些知识不只是派升学的用场,而是服务于每个受教育者的生活、成长,对于农村来说,这也是改变农村的根本力量,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让农村成为青年人的事业 舞台,而不是每年一度春节回去看看的一个被荒芜的地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