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中国学生排名第一”怎样才有意义
2014-10-15 14:10:56高中生活
3月12日,英国教育部门高调宣布,他们要从中国引进数学老师赴英“支教”,找出中国学生学好数学的“成功秘诀”。去年底,在PISA(国际学生能力与评量计划测试)中,上海学生的“数学能
3月12日,英国教育部门高调宣布,他们要从中国引进数学老师赴英“支教”,找出中国学生学好数学的“成功秘诀”。去年底,在PISA(国际学生能力与评量计划测试)中,上海学生的“数学能力”排名第一,而英国学生则没有进入前20名。于是,英国教育界精英人士纷纷来到中国“取经”,随后,一个来自南非的“取经团”也来到上海。(3月19日《中国青年报》)
国外对中国教育的推崇,并不是第一次。英国BBC就曾以“中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国家?”为题,报道了2009年PISA的结果。这个多年举办一次的评估,目的是测试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方面的能力。当年PISA的结果显示,上海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方面,均排名第一。这样的结果与2013年的PISA结果几乎无差别。
不要以为上海是一个特例。在其他几个中国地区,中国学生在PISA上的表现也十分突出。相比之下,英国、美国这些西方国家则显得十分落后。英国教育部官员掌握的统计数据显示:低于16岁的学生群体中,上海孩子的数学能力比英国孩子平均领先3年;即便是上海表现最差的孩子,数学能力也领先英国最优秀的学生1年。或许正是这样被形容为“甩出几条街”的差距,才让国外教育人士感到焦虑,于是纷纷低头向中国“取经”。
洋学生主动向中国基础教育学习,让不少中国教育工作者感到宽慰:看来,中国基础教育并非国人认为的那样不堪嘛,“外来的和尚”不就在为我们正名么?也许,的确应该为中学生们在测试上的优秀表现感到高兴,但这并不足以构成教育界兴奋的理由。2012年,《美国科学人》曾发表一篇研究报告,衡量40个国家或地区的科研力量,结果是美国每一项指标都是第一名,而中国则排位在后。
中学生数理科表现与国家科研能力截然不同的排名,足以让人反思:为何国家科研能力与中学生数理科成绩没有明显的正向关联?如果中国的中学教育真的这样成功,又该怎样利用这优势,来尽快缩短跟发达国家科研力量的差距?
不得不说的是,中国教育的应试化模式,的确催生了不少“高分专家”,这是我们在PISA表现优异的主要原因。与这种现象相伴相生的,则是中国大学生学习热情的冷却。有教育学者就分析,我们缺少有教学热情的教授,十多年中学考试的折腾,也早已将大学生的热情燃烧殆尽。又或者,大部分学生根本从来没有追求知识的兴趣,他们只是应试的机器。这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应试上能得高分,但却往往难以将掌握的知识转换为科学研究、创新创造的实际能力。
人才是国家或者地区发展成败的最重要因素。国内教育必须打破应试迷信,从改变应试模式、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开始着手改进,而不是只满足于“学生排名世界第一”,到那时,学生的学业表现,才可能与国家科学技术力量有正向关联,我们的中学生排名世界第一,也才拥有价值与意义。
国外对中国教育的推崇,并不是第一次。英国BBC就曾以“中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国家?”为题,报道了2009年PISA的结果。这个多年举办一次的评估,目的是测试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方面的能力。当年PISA的结果显示,上海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方面,均排名第一。这样的结果与2013年的PISA结果几乎无差别。
不要以为上海是一个特例。在其他几个中国地区,中国学生在PISA上的表现也十分突出。相比之下,英国、美国这些西方国家则显得十分落后。英国教育部官员掌握的统计数据显示:低于16岁的学生群体中,上海孩子的数学能力比英国孩子平均领先3年;即便是上海表现最差的孩子,数学能力也领先英国最优秀的学生1年。或许正是这样被形容为“甩出几条街”的差距,才让国外教育人士感到焦虑,于是纷纷低头向中国“取经”。
洋学生主动向中国基础教育学习,让不少中国教育工作者感到宽慰:看来,中国基础教育并非国人认为的那样不堪嘛,“外来的和尚”不就在为我们正名么?也许,的确应该为中学生们在测试上的优秀表现感到高兴,但这并不足以构成教育界兴奋的理由。2012年,《美国科学人》曾发表一篇研究报告,衡量40个国家或地区的科研力量,结果是美国每一项指标都是第一名,而中国则排位在后。
中学生数理科表现与国家科研能力截然不同的排名,足以让人反思:为何国家科研能力与中学生数理科成绩没有明显的正向关联?如果中国的中学教育真的这样成功,又该怎样利用这优势,来尽快缩短跟发达国家科研力量的差距?
不得不说的是,中国教育的应试化模式,的确催生了不少“高分专家”,这是我们在PISA表现优异的主要原因。与这种现象相伴相生的,则是中国大学生学习热情的冷却。有教育学者就分析,我们缺少有教学热情的教授,十多年中学考试的折腾,也早已将大学生的热情燃烧殆尽。又或者,大部分学生根本从来没有追求知识的兴趣,他们只是应试的机器。这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应试上能得高分,但却往往难以将掌握的知识转换为科学研究、创新创造的实际能力。
人才是国家或者地区发展成败的最重要因素。国内教育必须打破应试迷信,从改变应试模式、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开始着手改进,而不是只满足于“学生排名世界第一”,到那时,学生的学业表现,才可能与国家科学技术力量有正向关联,我们的中学生排名世界第一,也才拥有价值与意义。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