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激扬生命
2014-11-01 10:52:22高中生活
——发展性教育评价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词
景宁民族中学叶世标
现行的中小学教育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
景宁民族中学叶世标
现行的中小学教育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
——发展性教育评价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词
景宁民族中学叶世标
现行的中小学教育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与新课程的实施不相适应的本末倒置的评价。
今天,本人想谈几个被当前教育评价忽视的关键词。
生命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
敬畏生命,应当是教育伦理的起点,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应当是教育的第一要义;点化生命,润泽生命,成全生命,使生如夏花之绚烂,应当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但是,我们的教育,却鲜有生命的在场。漠视生命,压抑生命已成习惯,更遑论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一是健康的疏离。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健康,是生命之羽,失去健康,生命将如何翱翔蓝天?权威调查显示:有38.5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有21%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教师如何去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我们又如何能保证这批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是童心的泯灭与青春精神的消解。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本当天真烂漫,激情飞扬,可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学生,少年老成,未老先衰。上个世纪,著名作家杨沫和王蒙分别写出了《青春之歌》和《青春万岁》,那一代热血青年的青春精神让我们感动沉醉。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富有,就是敏感,就是叛逆!青春精神,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精神,批判之精神,创造之精神!法国著名作家史怀特说:青少年时期许多人都有过狮子般的雄心,但是当成熟后都像老鼠一样活着。我们的孩子不再富有,不再敏感,不再叛逆,取而代之的是贫乏、迟钝和屈从!已经连老鼠都不是了。
捍卫童年,捍卫青春,就是捍卫生命,就是捍卫教育的良知!
特色
世间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但现代学校却日益趋同:无论是校容校貎还是校训校规,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办学理念,也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具体措施,均如出一辙,形同克隆!至于“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之类的口号也是异口同声,真可谓是“千校一面,万人同语”!
究其原因,与现行的政府行为和学校自身行为有密切关系,如由政府推动的各种教育达标工程、实验性示范性评审,各级相关部门的督查、评估,而且检查评审的标准统一,内容统一;报刊杂志上的各种经验介绍也鲜有新意,再加上不少校长喜欢东施效颦,生搬硬套,自然导致学校的雷同。
办学的雷同、话语的雷同,从根本上反映了我们校长和教师思想力的弱化。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没有了思想,等于学校丧失了灵魂,没有灵魂的学校徒有躯壳!为此,我们呼吁另类校长和另类教师。另类是对传统的叛逆,对习惯的反抗,另类就是特立独行,卓然不群;另类就是剑走偏锋,独辟蹊径;说到底,另类就是走自己的路。
另类造就风格,风格形成个性,个性彰显价值!
对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因材施教,对于学校办学,同样需要因地制宜,匠心独运,凸显特色。或以艺术教育标新,或以英语教育立异,或以民族特色独行,或以诗词文化特立……
品位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学校,正如梅贻琦当年所说的: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有大师,这就是品位。
俗话又说,人到无求品之高。欲达无求之境,须有非凡之才能。拥有非凡之才能,就是品位。
有品位的学校必有名师。如当年的顾经亨创办的春晖中学,朱自清倡导人格教育,丰子恺奉行美的教育,夏丐尊践行爱的教育,又有蔡元培、朱光潜等辈时时前来讲学,大师云集,气象万千!
有品位的学校必有丰富的办学内涵。
首先是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办学理念即是与时俱进的,又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在哈佛大学350年校庆之际,有人问,学校最值得夸耀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不是哈佛出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让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让每一颗金子都发光,让每一朵花都能怒发,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发展,这就是人文关怀,也是教育的终极关怀!学校的办学理念往往体现在校训中,如蔡元培在北大当校长时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校训,就是他的办学理念,开一代之风气,百年之名校!如今的学校,校训都是“团结创新”之类,一提教育模式,都是快乐教育、成功教育之流,只会鹦鹉学舌,哪来的办学品位!
其次是有优良的办学传统。传统是学校文化的积淀,传统是学校成长的雪泥鸿爪,传统是学校代代相承的血脉,传统就是学校的昨天。我们有不少学校是上了年纪的,但是不曾留下什么传统,一所学校,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只有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再其次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学校理应是师生精神的家园,精神的家园必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校当有形形色色的社团组织;当有生动活泼、面向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当有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可如今的师生,除了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学业负担,还剩下什么?
德性
“德性”是指人的品质和品性。黑格尔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教养的人。另一位哲人则说:“如果没有德性,知识越多,造成的罪恶就越大。”
我们需要关注以下事关美德培养的要点:
第一,诚实为上。这是做人之本。
第二,尊敬长辈。辱骂甚至殴打父母的行为屡见不鲜,这是禽兽的勾当!
第三,天下皆兄弟。不论民族,不论肤色,不论种族和血缘,四海皆兄弟。
第四,热爱人类。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的出现,是宇宙的奇迹。
第五,善待每个人。有一种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情怀,孔子说,仁者爱人,放眼世界,仁爱天下,应当是一个真正现代人的胸襟。
第六,思想、行为的纯洁。有如清莲,出淤泥而不染,任何时候都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使自己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
第七,纯洁的食物造就纯洁的身体。饮食问题当作为教育的重要课程。
第八,快乐包括健康和清白良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心。
第九,享受人生。人生在世,如意事十常八九,足以让我们好好享受。
第十,因美德,不因金钱或地位而尊敬他人;
十一,天地之间,正义第一。
十二,人人平等。
十三,自由但不放纵。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十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五,敬畏生命。
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学校的十二种行为文化:
一是,同心协力。虽说人心齐,泰山移,但同心难,协力尤难。鲁迅先生早就批判过国人“不为最先,耻于最后”的中庸之道;柏杨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则如此讽喻国人:“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两个中国人是一头猪,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所以,在中国,时时可见一遇到困难便作鸟兽散的情景。
二是,尝试新事物。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我们喜欢以“从来如此”四个字作为循规蹈矩的挡箭牌。可是,“从来如此”,就一定好吗?
三是,高期望。罗森塔尔效应应当时时想起。校长对老师,老师对学生,自己对自己,如果都时时充满一种高期望,兴许是可能出现教育的奇迹的。
四是,信任与信心。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这不是狂妄,而是自信。信心源于信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当然也包括自己对自己的信任。
五是,明确的支持。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相信,一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他人的支持的,对老师,对学生,我们需要在情感上,精神上,甚至物质上给予明确的支持。
六是,具有知识基础。知识是行为的指南,高雅的吃穿住行都须有知识支撑。
七是,赏识与认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愿望是得到他人的尊重,赏识与认可是最暖心的尊重。
八是,关怀、庆祝和幽默。关怀让人温暖,庆祝分享快乐,幽默则让自己的人格温润如玉。
九是,参与决策。让师生参与决策,既可以集思广益,又让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尊重。
十是,维护学校的重要之事。校荣我荣,校辱我耻,对集体的荣誉感往往会形成强大的力量。
十一,传统。优良的传统如之于人的行为,犹如细雨润物,无声无息。
十二,诚实、开放性的沟通。真正的教育,应当抵达人的灵魂,灵魂驻扎在心的最深处。
幸福感
人生的意义在于求取幸福。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幸福,就是对生命有意义的鲜明感觉。
幸福感是一个人稳定的、持续的幸福感觉,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对自己的生命质量的评价,是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
鲁迅说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教师的生存状态令人堪忧,除了前文已提到的教师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还有下面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
二是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呈不断上升均势: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有86%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有近50%教师呈现出高度的情绪衰竭。
三是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过于偏低:低满意度的占64%,高满意度的仅占15%。
四是教师的社会声望也在不断下降:56.0%的人认为与20年前相比,教师的社会声望“下降了”,36.4%的人持相反观点,认为教师的职业声望“上升了”,另外7.6%的人则认为,“没什么变化”。同时,造成教师职业声望下降的原因也让人深思:
1.缺乏职业道德 45.2%
2.媒体对教师的负面报道太多 14.2%
3.授课水平下降 22.1%
4.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65.5%
5.承担了公众对教育体制的不满 35.1%
6.教育的产业化变革 38.3%
7.道德上不能为人师表 34.5%
8.公众对教育质量的期待越来越高 33.7%
教师的生存状态如此捉襟见肘,学生的生存状况又能好到哪里去呢?难怪许多学生会将校园比喻为监狱甚至地狱,也难怪卢梭当年会将以摧残学生的心灵为业的学校比喻成是屠宰场了。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写到的那样,“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又怎么能激发起马的积极性,让马儿飞奔呢?安其居方能乐其业,乐其业方能成其业。切实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提升教师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这应当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问题。
共同愿景
前面说过,我们的教育不但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只活在今天里。没有昨天,我们有如无根浮萍,随风漂泊;没有明天,我们只会追逐着时尚的翻新,而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个典故叫“曲突徙薪”,意思是使烟囱弯曲,并搬走柴草,便不至于引起火灾,也就是未雨绸缪。如果用控制论的术语来说,曲突徙薪就是一种前馈控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它的报告中提出了“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一命题,乌托邦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或者设想,包含着理想、希望和梦想。
“必要的乌托邦”意味着教育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波兰教育哲学家苏科多斯基说得好:“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目前的现实不是唯一的现实,因而不能构成教育的唯一要求。着眼未来的教育精神超越了目前的范围,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
“必要的乌托邦”还意味着,在人们越来越受现实功利羁绊,越来越被实利主义限制了生命意义的拓展之时,由于教育体现着对人类生活最高境界的诉求,保留了对于超越实利的、非功利的价值的追求,至少还可以寄希望于教育去使人对人在现实中的病态和畸型保持警觉,对人的纯功利冲动起到平衡和矫正作用。
基于“必要的乌托邦”这一思想,我们认为,作为一所学校,应该有一个共同愿景。所谓愿景,是人们心中或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我们习惯于称之为发展规划。从硬件设施到教师队伍建设,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到办学模式,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共同愿景是从个人愿景汇聚而成,借着汇集个人愿景,共同愿景方能获得能量和动力。有意建立共同愿景的学校,必须持续不断地鼓励教师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如果人们没有自己的愿景,他们所能做的就仅仅是附和别人的愿景,结果只是顺从,决不是发自内心的意愿。
有个人愿景的教师,往往生活在蕴含着明天的天的今天,他们坚定地用自己的生命,按自理解和追求的明天,编织着不同于昨天的今天,他们的生命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开放。他们的每一天,在创造着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自己。
书香校园
教育即生长,这是卢梭提出的著名观点,这里的生长,不单单是生理的成长,更是精神的成长,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其实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教育如舟,阅读如水,积水不深,舟行不远;在阅读中成长,在成长中阅读,这是生长的奥秘,也是教育的奥秘,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才会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因此,学校应该是书籍的王国,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图书馆。一个好的图书馆,一是要有足够的藏书,二是所藏之书要有足够的质量,三是要有真正的读者。而当前不少学校的图书馆可以说是徒有虚名,一是量不足,甚至于抵不上一个私人的藏书;二是质太差,差不多是一堆废纸;三是即便是有几本好书,也是养在深闺人不识。图书馆门可罗雀,没有真正对师生开放。
其次,要有一个好的阅览室。阅览室要有足够的报刊杂志,最好师生分开,有教师阅览室和学生阅览室。同时要有足够的空间,能容纳上百人阅读,还要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阅读。现今不少学校没有阅览室,有阅览室也是门庭冷落鞍马稀。
三是书香办公室和书香班级的建设。办公室和班级要有书柜,书柜上的藏书要时时更新充实。
四是可以设立读书节。设立不同的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其中,读书节是不可或缺的。真正的书香校园,不是因为有丰富的藏书,而是因为人人好读书,人人读好书,在阅读中远离贫乏,远离平庸,构筑起我们灵魂的巢。
以上胡乱讲了发展性教育评价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史书上记载说: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教育评价也有这等神奇的力量。只是,我们还需要煞费苦心,寻寻觅觅。
蓦然想到欧阳修当年写给一位朋友的一首诗: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景宁民族中学叶世标
现行的中小学教育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与新课程的实施不相适应的本末倒置的评价。
今天,本人想谈几个被当前教育评价忽视的关键词。
生命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
敬畏生命,应当是教育伦理的起点,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应当是教育的第一要义;点化生命,润泽生命,成全生命,使生如夏花之绚烂,应当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但是,我们的教育,却鲜有生命的在场。漠视生命,压抑生命已成习惯,更遑论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一是健康的疏离。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健康,是生命之羽,失去健康,生命将如何翱翔蓝天?权威调查显示:有38.5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有21%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教师如何去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我们又如何能保证这批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是童心的泯灭与青春精神的消解。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本当天真烂漫,激情飞扬,可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学生,少年老成,未老先衰。上个世纪,著名作家杨沫和王蒙分别写出了《青春之歌》和《青春万岁》,那一代热血青年的青春精神让我们感动沉醉。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富有,就是敏感,就是叛逆!青春精神,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精神,批判之精神,创造之精神!法国著名作家史怀特说:青少年时期许多人都有过狮子般的雄心,但是当成熟后都像老鼠一样活着。我们的孩子不再富有,不再敏感,不再叛逆,取而代之的是贫乏、迟钝和屈从!已经连老鼠都不是了。
捍卫童年,捍卫青春,就是捍卫生命,就是捍卫教育的良知!
特色
世间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但现代学校却日益趋同:无论是校容校貎还是校训校规,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办学理念,也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具体措施,均如出一辙,形同克隆!至于“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之类的口号也是异口同声,真可谓是“千校一面,万人同语”!
究其原因,与现行的政府行为和学校自身行为有密切关系,如由政府推动的各种教育达标工程、实验性示范性评审,各级相关部门的督查、评估,而且检查评审的标准统一,内容统一;报刊杂志上的各种经验介绍也鲜有新意,再加上不少校长喜欢东施效颦,生搬硬套,自然导致学校的雷同。
办学的雷同、话语的雷同,从根本上反映了我们校长和教师思想力的弱化。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没有了思想,等于学校丧失了灵魂,没有灵魂的学校徒有躯壳!为此,我们呼吁另类校长和另类教师。另类是对传统的叛逆,对习惯的反抗,另类就是特立独行,卓然不群;另类就是剑走偏锋,独辟蹊径;说到底,另类就是走自己的路。
另类造就风格,风格形成个性,个性彰显价值!
对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因材施教,对于学校办学,同样需要因地制宜,匠心独运,凸显特色。或以艺术教育标新,或以英语教育立异,或以民族特色独行,或以诗词文化特立……
品位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学校,正如梅贻琦当年所说的: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有大师,这就是品位。
俗话又说,人到无求品之高。欲达无求之境,须有非凡之才能。拥有非凡之才能,就是品位。
有品位的学校必有名师。如当年的顾经亨创办的春晖中学,朱自清倡导人格教育,丰子恺奉行美的教育,夏丐尊践行爱的教育,又有蔡元培、朱光潜等辈时时前来讲学,大师云集,气象万千!
有品位的学校必有丰富的办学内涵。
首先是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办学理念即是与时俱进的,又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在哈佛大学350年校庆之际,有人问,学校最值得夸耀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不是哈佛出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让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让每一颗金子都发光,让每一朵花都能怒发,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发展,这就是人文关怀,也是教育的终极关怀!学校的办学理念往往体现在校训中,如蔡元培在北大当校长时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校训,就是他的办学理念,开一代之风气,百年之名校!如今的学校,校训都是“团结创新”之类,一提教育模式,都是快乐教育、成功教育之流,只会鹦鹉学舌,哪来的办学品位!
其次是有优良的办学传统。传统是学校文化的积淀,传统是学校成长的雪泥鸿爪,传统是学校代代相承的血脉,传统就是学校的昨天。我们有不少学校是上了年纪的,但是不曾留下什么传统,一所学校,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只有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再其次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学校理应是师生精神的家园,精神的家园必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校当有形形色色的社团组织;当有生动活泼、面向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当有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可如今的师生,除了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学业负担,还剩下什么?
德性
“德性”是指人的品质和品性。黑格尔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教养的人。另一位哲人则说:“如果没有德性,知识越多,造成的罪恶就越大。”
我们需要关注以下事关美德培养的要点:
第一,诚实为上。这是做人之本。
第二,尊敬长辈。辱骂甚至殴打父母的行为屡见不鲜,这是禽兽的勾当!
第三,天下皆兄弟。不论民族,不论肤色,不论种族和血缘,四海皆兄弟。
第四,热爱人类。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的出现,是宇宙的奇迹。
第五,善待每个人。有一种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情怀,孔子说,仁者爱人,放眼世界,仁爱天下,应当是一个真正现代人的胸襟。
第六,思想、行为的纯洁。有如清莲,出淤泥而不染,任何时候都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使自己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
第七,纯洁的食物造就纯洁的身体。饮食问题当作为教育的重要课程。
第八,快乐包括健康和清白良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心。
第九,享受人生。人生在世,如意事十常八九,足以让我们好好享受。
第十,因美德,不因金钱或地位而尊敬他人;
十一,天地之间,正义第一。
十二,人人平等。
十三,自由但不放纵。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十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五,敬畏生命。
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学校的十二种行为文化:
一是,同心协力。虽说人心齐,泰山移,但同心难,协力尤难。鲁迅先生早就批判过国人“不为最先,耻于最后”的中庸之道;柏杨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则如此讽喻国人:“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两个中国人是一头猪,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所以,在中国,时时可见一遇到困难便作鸟兽散的情景。
二是,尝试新事物。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我们喜欢以“从来如此”四个字作为循规蹈矩的挡箭牌。可是,“从来如此”,就一定好吗?
三是,高期望。罗森塔尔效应应当时时想起。校长对老师,老师对学生,自己对自己,如果都时时充满一种高期望,兴许是可能出现教育的奇迹的。
四是,信任与信心。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这不是狂妄,而是自信。信心源于信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当然也包括自己对自己的信任。
五是,明确的支持。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相信,一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他人的支持的,对老师,对学生,我们需要在情感上,精神上,甚至物质上给予明确的支持。
六是,具有知识基础。知识是行为的指南,高雅的吃穿住行都须有知识支撑。
七是,赏识与认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愿望是得到他人的尊重,赏识与认可是最暖心的尊重。
八是,关怀、庆祝和幽默。关怀让人温暖,庆祝分享快乐,幽默则让自己的人格温润如玉。
九是,参与决策。让师生参与决策,既可以集思广益,又让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尊重。
十是,维护学校的重要之事。校荣我荣,校辱我耻,对集体的荣誉感往往会形成强大的力量。
十一,传统。优良的传统如之于人的行为,犹如细雨润物,无声无息。
十二,诚实、开放性的沟通。真正的教育,应当抵达人的灵魂,灵魂驻扎在心的最深处。
幸福感
人生的意义在于求取幸福。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幸福,就是对生命有意义的鲜明感觉。
幸福感是一个人稳定的、持续的幸福感觉,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对自己的生命质量的评价,是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
鲁迅说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教师的生存状态令人堪忧,除了前文已提到的教师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还有下面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
二是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呈不断上升均势: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有86%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有近50%教师呈现出高度的情绪衰竭。
三是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过于偏低:低满意度的占64%,高满意度的仅占15%。
四是教师的社会声望也在不断下降:56.0%的人认为与20年前相比,教师的社会声望“下降了”,36.4%的人持相反观点,认为教师的职业声望“上升了”,另外7.6%的人则认为,“没什么变化”。同时,造成教师职业声望下降的原因也让人深思:
1.缺乏职业道德 45.2%
2.媒体对教师的负面报道太多 14.2%
3.授课水平下降 22.1%
4.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65.5%
5.承担了公众对教育体制的不满 35.1%
6.教育的产业化变革 38.3%
7.道德上不能为人师表 34.5%
8.公众对教育质量的期待越来越高 33.7%
教师的生存状态如此捉襟见肘,学生的生存状况又能好到哪里去呢?难怪许多学生会将校园比喻为监狱甚至地狱,也难怪卢梭当年会将以摧残学生的心灵为业的学校比喻成是屠宰场了。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写到的那样,“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又怎么能激发起马的积极性,让马儿飞奔呢?安其居方能乐其业,乐其业方能成其业。切实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提升教师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这应当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问题。
共同愿景
前面说过,我们的教育不但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只活在今天里。没有昨天,我们有如无根浮萍,随风漂泊;没有明天,我们只会追逐着时尚的翻新,而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个典故叫“曲突徙薪”,意思是使烟囱弯曲,并搬走柴草,便不至于引起火灾,也就是未雨绸缪。如果用控制论的术语来说,曲突徙薪就是一种前馈控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它的报告中提出了“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一命题,乌托邦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或者设想,包含着理想、希望和梦想。
“必要的乌托邦”意味着教育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波兰教育哲学家苏科多斯基说得好:“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目前的现实不是唯一的现实,因而不能构成教育的唯一要求。着眼未来的教育精神超越了目前的范围,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
“必要的乌托邦”还意味着,在人们越来越受现实功利羁绊,越来越被实利主义限制了生命意义的拓展之时,由于教育体现着对人类生活最高境界的诉求,保留了对于超越实利的、非功利的价值的追求,至少还可以寄希望于教育去使人对人在现实中的病态和畸型保持警觉,对人的纯功利冲动起到平衡和矫正作用。
基于“必要的乌托邦”这一思想,我们认为,作为一所学校,应该有一个共同愿景。所谓愿景,是人们心中或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我们习惯于称之为发展规划。从硬件设施到教师队伍建设,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到办学模式,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共同愿景是从个人愿景汇聚而成,借着汇集个人愿景,共同愿景方能获得能量和动力。有意建立共同愿景的学校,必须持续不断地鼓励教师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如果人们没有自己的愿景,他们所能做的就仅仅是附和别人的愿景,结果只是顺从,决不是发自内心的意愿。
有个人愿景的教师,往往生活在蕴含着明天的天的今天,他们坚定地用自己的生命,按自理解和追求的明天,编织着不同于昨天的今天,他们的生命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开放。他们的每一天,在创造着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自己。
书香校园
教育即生长,这是卢梭提出的著名观点,这里的生长,不单单是生理的成长,更是精神的成长,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其实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教育如舟,阅读如水,积水不深,舟行不远;在阅读中成长,在成长中阅读,这是生长的奥秘,也是教育的奥秘,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才会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因此,学校应该是书籍的王国,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图书馆。一个好的图书馆,一是要有足够的藏书,二是所藏之书要有足够的质量,三是要有真正的读者。而当前不少学校的图书馆可以说是徒有虚名,一是量不足,甚至于抵不上一个私人的藏书;二是质太差,差不多是一堆废纸;三是即便是有几本好书,也是养在深闺人不识。图书馆门可罗雀,没有真正对师生开放。
其次,要有一个好的阅览室。阅览室要有足够的报刊杂志,最好师生分开,有教师阅览室和学生阅览室。同时要有足够的空间,能容纳上百人阅读,还要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阅读。现今不少学校没有阅览室,有阅览室也是门庭冷落鞍马稀。
三是书香办公室和书香班级的建设。办公室和班级要有书柜,书柜上的藏书要时时更新充实。
四是可以设立读书节。设立不同的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其中,读书节是不可或缺的。真正的书香校园,不是因为有丰富的藏书,而是因为人人好读书,人人读好书,在阅读中远离贫乏,远离平庸,构筑起我们灵魂的巢。
以上胡乱讲了发展性教育评价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史书上记载说: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教育评价也有这等神奇的力量。只是,我们还需要煞费苦心,寻寻觅觅。
蓦然想到欧阳修当年写给一位朋友的一首诗: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