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高中生活

高中生活

行动的自觉

2014-11-01 10:53:07高中生活
——浅议“德育质量”的落实
景宁沙湾中学陈战耕
提升教育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毋庸置疑,一提起教育质量我们往往会想起这所学校的教学成绩,升学
——浅议“德育质量”的落实
景宁沙湾中学陈战耕
提升教育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毋庸置疑,一提起教育质量我们往往会想起这所学校的教学成绩,升学率等跟成绩有关的数据。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是用单一的教学成绩来衡量教育质量,教学成绩就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就是教育质量,显然这是狭隘的教育质量观,这一点谁都知道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但是我们就在这样的潜规则中从事我们的教育事业。那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有什么特点,我想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五个第一”:教育质量的第一任务是德育,教育质量的第一位影响是升学率,教育质量的第一抓手是常规,教育质量的第一品牌是特色,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是无流生。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德育是第一任务,不讲德育的教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更是人追求自我发展自我解放所决定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品德更重要,撑起人的一生不仅仅是骨骼,更重要的品德。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有着道德的情怀,有着人性的光芒去从事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们的孩子在教育中沐浴着道德的柔光健康成长。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去反思我们的“教育质量观”,让“教育质量”有德育的一席之地,名不正则言不顺,首先就是要构建科学的“德育质量观”。
一个观点:构建德育质量观
德育也要讲质量。德育似乎跟质量扯不上多大关系,可以说这是我们教育最大的误区,特别是教育落后地区。有人曾这样说,发达地区校长介绍学校成绩时往往先讲德育,如上海冯恩洪的建平中学“合格+特长”到“规范+选择”又到“社会化+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其实就是德育理念。如我们学校提倡的“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其核心就是解决“育人”的问题。而我们大多不会谈德育,都在教学成绩上较劲,一切等升学成绩揭晓后再论英雄。夏丏尊在他翻译《爱的教育》里说过这么一段话:“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实这个情感这个爱就是德,德育在教育中是池塘的水。显然一所学校不谈德育质量,一味地抓教学成绩,其结果无疑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即使有这些所谓的质量也是劳师动众,伤筋动骨的产物。但对于我们都明白的事情,都知道育人的重要性,为什么会在平时的工作中产生偏离,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功利性的需求不能让我们去领悟教育的真谛,去保持淡定的从容;二是德育的认知、操作、考评带有模糊性、不确定性。显然去正确地审视“德育质量观”是迈出的第一步。
德育质量跟教学质量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首先表现在德育质量不如教学质量那样易于考核量化。教学质量可以通过具体的分数,上线人数来对比揭晓,可以横向比:与兄弟学校兄弟县市一争高低;可以纵向比:与自己去年前年比,看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结果是数据确凿、说服力强。而德育呢?不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吗?百年太长,只争朝夕。现在是人力物力资源即短缺又宝贵的时代,谁还有心思去等百年后的考核结果。德育的冷遇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次表现在抓德育质量的效果没有抓教学质量那样立杆见影。抓教学质量从微观上来讲,一堂课目标明确,师生同心效果就很明显,也就是说一节课的质量就有了,从宏观上来讲,一个学期只要领导苦抓、老师苦教、学生苦学成绩也就上来了。那德育呢,一节班会课能有多大效果呢,更何况我们班主任一学期真正上了几节班会课呢?至于学生往往是越管越不听话,越长大越调皮。可以说抓德育质量的效果往往没有立杆见影,反而更多的是负增长,否则就难解释一年级小同学个个乖巧懂事,到了初三就出现一大批“调皮生”,一边是“短、平、快”,一边是“费、慢、差”,特别我们是注重功利性的民族,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马上“结果”。“过得去就算了,不出事就好了”成了我们无奈的选择。
最后,抓德育质量的过程没有抓教学质量那样有系统有步骤。比如学科教学的教材编排科学,循序渐进,让人好操作,可以按部就班。而德育呢,没有教材,也没有系统化,因为人的成长更多的是个性的缤纷,不可能用一本教材来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所以老师在抓德育质量过程更多的是管到哪里算哪里,反正没有大纲,也没有教材,只要平时说说训训也就了事。
总之树立“德育质量”的观点能让我们在思想重视起来,然后再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如果说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有“五个第一”的关系,那科学的德育质量观也有“五个第一”特征,这“五个第一”分别是:
德育质量的第一任务是组织活动教育学生。我学校的德育理念:绿色育人,活动载体,打造育人通道。也就是抓住学生活动这一有效途径,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锻炼,在活动中成长。人最基本的素质、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为了与人与己相处。只有活动才是提升德育质量的第一任务。如果把学生活动固定化,长期化,往往也就会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德育质量的第一抓手是班级常规建设。班级授课制决定了我们德育主阵地在班级。作为班级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常规建设。从班干部的配置到班主任常规工作手册,从班级美化绿化到班级班风的形成。学生始终在班级这个“场”里发展变化。如果丧失了“班级场”的建设,那德育必然是在无序无效中度过。
德育质量的第一品牌是班主任。德育容易出品牌,那品牌就是班主任,一个班主任能影响一个班级,如同一个校长影响了一所学校的发展。如叶世标的“行知”班相信应该是景宁的一个品牌,还有城北陈立忠的“炫五班”,彭柏荣的“德鸿班”。如果一个学校的班主任品牌层出不穷,那离一所学校产生真正的品牌效应应该是不远了。
德育质量的第一标准是无重大违法违纪。特别是初高中学校,学生重大违纪违法行为是难言的痛。出现了这类问题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中有一个积累、沉淀、爆发的过程。是偶然中的必然。如我校今年推行了零重大事故制度。学校对重大事故进行鉴定。如学生溺水、群架、私自离校等。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年段进行比赛,如同铁路安全运输1000天的比赛一样。只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出现,小事故也就自然引起学生、班主任、学校的重视,未雨绸缪也就理所当然。
德育质量的第一位影响是班风校风。一所学校的德育效果如何主要是看学校的班风校风,给你一种总体的感觉,从物质的层面如校园卫生等,从精神的层面如师生的精神面貌。这种影响力谁最有发言权,不是领导,而是老师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因此我们也有一个认识的误区:学校办给谁看?毫无疑问是办给老师、学生、家长看。但现实往往不是如此。如果没有良好的班风校风作为学校立足之本,一切教学成绩上的努力其实是折磨老师、学生的过程,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公半,反之亦然。
如果抓住了“五个第一”,德育质量观自然树立起来。那如何抓德育质量,让德育成为教育的第一任务呢,结合我校的经验我认为主要的措施是落实德育主题化。
一项措施:落实德育主题化
德育需要主题,我们说学校需要有办学思想,其实德育更需要德育思想,没有德育思想、没有德育主题,德育工作就会呈现出两大特点:一则零敲碎打,杂乱无序。表现为想起什么做什么,没有一个系统。这样即使有活动,效果也不明显。二则哪里有问题处理什么问题。表现在当消防员,哪里有火情去哪里,不能做到预防在先。沙湾中学通过四年发展在落实德育主题上逐渐清晰。从2003-2004学年学校落实德育主题是:班级文化建设;2005-2006学年学校落实的德育主题是:绿色育人,活动载体,打造育人通道;从本学年开始,学校落实的德育人主题是:重建学校公共生活。这三个主题之间的关系是在不断的发展与深入,使德育工作呈现系统化、科学化、主题化。特别是本学年的主题可以说是在前两个主题的融合深入,这样就很好解决德育工作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搭建公共空间的主体是班级空间,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组织公共生活的主要方式就是搭建活动载体,打造育人通道的深入。可以这样比方,学校德育系列工作如同一颗颗耀眼的珍珠,那选择一个主题就如同找到一根线,把一颗颗珍珠串起来,结果就是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否则散乱一团是不引人注目的。那如何确立德育主题并开展工作呢?结合我校经验谈四点看法:
一,找准主题:如何找准主题,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学校以往的经验,如学校以前抓过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空间建设上有一定的成绩:班歌、班徽、班级美化等。学校还曾经组织过学生活动:重阳节帮扶老人活动,元旦文艺演出,班级秋游野炊等。二是学校现在学生最缺乏什么。我们觉得学生目前最缺乏的公共空间意识:缺少公共生活,没有公共习惯。表现在:教室本是读书空间,同学却喜欢在教室吃零食等;走廊本是同学聊天的空间,同学却喜欢在其追逐奔跑;操场本是同学运动的场所,同学更多的喜欢三五成群聊天聚会;绿化区本是观赏草木休息交流的场所,学生却喜欢在此打球踩踏草坪。总之,学生不清楚自己在什么地方该做什么事,在什么场合不该做什么事,最终表现为缺乏公共道德,也就是公德。这不仅是学校学生的问题,也是我们民族素质的问题。有人说在国外车站买票,不排队在挤人的一般是中国人,在餐厅吃饭大声喧哗的一般是中国人。所以学校今年就确立一个主题:重建学校公共生活,分四个层次:搭建公共空间,组织公共生活,培养公共习惯,形成公共品德。现以我校四类学生活动说明这四层次的关系: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公共习惯公共道德食堂集体就餐排队排队意识操场课间跑整齐划一团队意识寝室休息按时、安静尊重他人教室学习活动合作交流个人与集体现以“选举班长”这一公共生活为例说明组织公共生活对学生能力、品德等道德因素的影响:
行为能力品德1、程序设计2、按照规则行事3、善于提问
4、观察与记录事实5、善于倾听6、维护秩序
7、合理建议8、清晰的思维9、清晰的表达
10、寻求支持11、寻求公正12、认同失败
13、尊重失败14、与对手和解规划能力
执行能力
监督能力
选择能力
沟通能力规则竞争
程序正义
平等理性
尊重少数
责任二,深化主题:找准主题后必须通过具体德育活动把“德育主题”形象化,生活化。现以班级公共空间建设为例说明,在班级这个公共空间的建设中我们主要通过美化教室为载体来落实这个主题,因为有了德育主题的引导与规范,美化教室工作在目的、方式、过程上就显得跟以前不同:
内容无“主题”引导通过“主题”引导效果目的觉得是教室应该美化美化了教室是发挥育人的功能,让学生在教室中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公德意识的养成目的更加明确方式一般为教室打扫干净一点,贴些标语体现班集体的风采,要树立每个班的特色方式更加丰富过程一学期一次美化教室,等到下学期重新来过班主任也好,学生也好,都始终把教室的美化成为每周的工作,如同是自己的家一样,不断更新发展过程更加持久通过“主题”引导我们总结出来的“美化教室”这一德育活动四个特点:
(1),规范教室:教室布置总体上要求规范,从宣传栏到张贴栏,从卫生角到光荣榜,从名人名言到班训,无不整齐规范。
(2),特色教室:在规范的基础上,每个班级在美化设计上都有自己班级鲜明的特色。有的班级挂有“许愿星”,有的班级种上班花,有的班级张贴上班级合影。
(3),书香教室:每个教室都放置书架,通过图书馆借阅、同学捐书,每班级藏书一般在50册以上。浓浓的书香让同学们倍感温馨。
(4),绿色教室:每个班级都养花种花,让绿意成为教室的旋律,让花香成为教室的点缀。绿色盎然的班级陶冶着每个学生。
从中可知德育主题化后能够很好地实现具体的德育活动更加有效果有意义,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教育更有效果。
三,阶段深入:任何一项工作开展最难的不是开始,而是中间的深入发展阶段。德育工作更是如此。因为育人特别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种耐心的等待。所谓“润物细无声”,但我们往往喜欢“雷声大雨点小”的行为模式。在主题开展之后显然必须要调整发展。现以学校的课间跑来说明:
阶段内容时间路程第一阶段学生第二节下课到教室门口集合,依次到操场跑步。一周3圈第二阶段每个班级学生跑步较均匀,班内,班与班不停顿。一月4圈第三阶段优秀班级作示范跑,标准是步调统一,节奏感强。半学期4圈第四阶段每个班级要求步调统一,节奏感强,并进行星级评比。半学期5圈第五阶段班级跑步过程中能举班牌,喊班训,唱班歌。一学期6圈(注:学校操场一圈为260米。)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训练现在发展到第四阶段。再比如学校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今年分三步走:首先寝室午饭、晚饭不开放,全部到食堂就餐,养成统一就餐的良好习惯,杜绝寝室垃圾;其次教学区禁止零食进入,让教室更加卫生;最后寝室晚就寝时拒绝零食等。现在学校在第二阶段。德育工作需要细致,更需要有阶段性。因为改变一种陋习,养成一种习惯是需要分阶段落实的,否则全面开花只能是节节败退。
四,总结提炼。德育主题活动需要总结提炼,也就是有一个总结的时间,一个提炼的过程,更需要一个汇报的舞台。德育因为是看不见的,所以我们要让它看见;德育因为是系统工程,所以我们要展示它的局部。否则更加没有人去注意,更加没有人觉得重要。如我校去年组织第一届德育周活动,主题是:走进绿色德育,创新班级管理。今年准备组织第二届德育周活动,主题:重建学校公共生。
具体流程分以下几个部分:
1,第二节,班会课:初一段
2,课间,参观学生课间跑步
3,第三节,班会课:初二段
4,第四节,班会课:初三段
5,午间,参观教室
6,第五节,班会课:高三段
7,第六节,班会课评课
8,第七节,经验交流
(晚放学:参观学生课外活动,寝室,食堂就餐)
9,晚自修三节:班主任主题式论坛
这个德育周有两个特点是很鲜明的:一是展示的内容如班会课、参观、论坛等都围绕一个主题开设,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诠释德育主题。二是展示的内容都是平时在做的工作,也就是特色常规化,常规特色化。这样去总结提炼对一所学校德育水平是有帮助。
德育主题化,工作也做了,效果如何是需要检验的,但德育效果往往不能客观化地展示出来,它需要一个时间与空间去孕育发展。所以如何恰当评价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效果是件很困难的事。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建议:更新德育评价机制。
一点建议:更新德育评价机制
从某种角度来讲德育是很难进行量化式的客观性评价,因为德育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一种长期的积淀。德育评价往往会陷于两种极端,一是表面性评价过多,所谓的查表面文章;一是模糊性过强,结果是走走听汇报、看看凭感觉,所以把一所学校德育工作如实地反映出来并用分数加以量化评价从某种角度来讲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这不是我们的评价能力问题,而是德育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来说:德育不能量化考评是真实的,准确地量化考评是不真实。这样理解并不是说不能对学校进行德育评价,恰恰相反,只有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才能如实地去了解一所学校的德育。结合我校的德育实际,我认为因适当地更新德育评价机制,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更好开展。
一,突出对“德育主题化”工作的考核。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有主题,让主题成为统领学校德育工作的主线。其实我们县早就开展了这项工作,那就是“自主创新发展目标”,学校工作最有自主、创新特点的其实是德育工作。如果能够把主题化工作常规化,从计划到总结,从过程性材料积累到内涵深入发展,让一学年的德育工作在开学初就有计划,然后有条不紊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就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简而言之,理论是德育主题,实践就是学生活动。
二,强化德育过程性了解。德育主要的特点是过程决定了结果,关注过程比关注结果更有意义,所以必须加大对德育过程的了解,作为德育工作者而言,关注过程是德育工作成功的关键,对于评价者而眼,对过程的了解能够很好地去关注、评判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其表现形式是对学校多走多看,多了解学校在平时的师生的精神面貌,也就是了解观察常态化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三,重视师生的交流座谈。德育的对象主要是人而不是物,所以只有作为对象的学生与老师最有发言权,如常言“鞋子合适与否只有穿鞋人知道”,作为旁观的评价者而言你永远与真相保持一段距离。师生的交流座谈,是信息的互通反馈的过程,是收集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最能捕捉不能量化打分的信息,通过这些渠道获取信息往往是无法掩饰与打扮的,所以是最真实、最客观。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德育工作成果的主观性描述比客观性打分更接近真相,更有益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因为人的教育效果不是用分数可以衡量的,而只能是语言的描述。
四,增加德育分值的比重。在评价体系中,德育的分值要加重,评价的内容要突出。我认为我们的进城政策把教学成绩挂钩起来,从某种角度来讲,只要学校管理是顺畅的,学校的教学细的方面是可以不要检查的,或者是检查空间可以减少,因为把成绩与进城、评职称挂钩,成绩的重要性大家都懂,校长更是关注。作为评价体系中对大家都关注的点的检查力度自然可以削弱,大家不关注而又非常重要的点只能通过提高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来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这个角度来说督导的重点是德育,而教学完全可以通过政策来督促。
有了好的评价机制在调节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说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应该更为便捷有效,但是真正能把学校德育工作这个球撬起来的的支点是校长的态度。那校长在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中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呢?
一种理念:做行知结合的实践者
校长在管理一所学校过程中应该去思考一个问题:我治校的遗产是什么。也就是当你离开一所学校后,你留给这所学校有什么东西,下任校长是否定你的做法,还是有选择地革新呢?当然留下来的东西可以分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对来说物质层面的东西如房子等建筑只要有机遇就比较容易些,而精神层面东西却是很难。校长们更多关注的是治校的资产,而非遗产。资产往往是对眼前负责,对领导负责,而遗产往往是对学校未来负责,对学生、家庭、社会负责。简单来说资产往往集中体现在教学成绩此类东西,而遗产往往体现在学校的文化建设方面。如北大清华,校长换了一任又一任,但留下来的就是几个人几句话:如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蓄”,清华梅贻琦先生说:“大学非有大楼也,乃有大师也。”这就是遗产,真正遗留下来的东西。如果校长意识到这一点,也想留点东西给学校,我想最好途径就是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桌面上,你一定要明白:成绩的喜悦只是瞬间的美,而人成长的喜悦是永恒的美。
把德育做好不单单是校长成功的资本,更是校长做为文化的角度留下的遗产。那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在具体实践中校长必须做个行知结合的实践者。
德育的本质就是一种“行动”,人的发展也是一种行动,只有在“行”中人才会真正成长,所以校长自身就要做行知结合的实践者,否则德育工作就是空谈。明代伟大的哲学家王阳明说:“真知即所以行,不行不足谓之知”“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要获取真知必须在实践中去行动!行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构建德育质量观是一种行动,落实德育主题化更是一种行动;更新德育评价机制是一种行动,做行知结合的实践者更是一种行动。子思云: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德育需要知,更需要行。只有做一勇敢的行动者,德育就有希望。
人真正的成长是自我的觉醒:如果拥有了一种自觉,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如果德育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那德育真正的春天就会到来!
行动的自觉,让德育质量上升一个全新的高度。相信,那一天我们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目标就实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