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2014-11-01 10:54:25高中生活
——景宁县第一实验小学彭霖
一个企业,产品质量是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一项工程,施工质量是工程价值的唯一指标;一家酒店,服务的质量是商家博取顾客信任与亲赖的核心
一个企业,产品质量是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一项工程,施工质量是工程价值的唯一指标;一家酒店,服务的质量是商家博取顾客信任与亲赖的核心
——景宁县第一实验小学彭霖
一个企业,产品质量是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一项工程,施工质量是工程价值的唯一指标;一家酒店,服务的质量是商家博取顾客信任与亲赖的核心因素;同样的道理,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则更是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能不能让人民满意,能不能让群众得到实惠,关键在于教育质量。
一、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理念”
学校要提升教育质量,校长首先必须树立一个科学质量观。因为校长是一校之魂,他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及办学思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同时校长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这一理念尤其显得十分重要。新课程指出:科学的质量观应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
1、宏观教育质量包括品行质量、健康质量、文化质量。
近几年,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提出一系列新的提质举措,如:与教师进城、教师职称、教师评优评先等相挂勾。这些举措的出台大大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使个别学校对教育质量观的认识产生了误区,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品行质量、健康质量。教育质量应包括:品行质量、健康质量、文化质量三方面。人们常说:品德不良的人是“危险品”;身体不佳的人是“废品”,文化素质低下的人是“次品”。因此,学校应该以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学业优良作为基础教育的目标,三者齐驱并进,不可有任何偏离,打好奠基人才的基础,避免“危险品”“废品”和“次品”的萌芽兹生。只有在科学质量观的这一理理念引领下,才能有效深化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2、微观教育质量可解析为“合格+特长”。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引导教育评价体系应由一元质量观转向多元质量观,不仅评价教学成绩,而且评价音体美、学习习惯以及各类学生活动的情况,这就扩大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内涵。我们强调的提升教育质量,是建立在宽厚的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培养这一基础上。我们强调教学成绩,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在师德良好前提下以教育质量论英雄。在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学校应把“合格+特长”作为学校学生发展的质量观,合格指的是:思想健康文明、学科成绩优良。特长是让学生在学好文化课之余尽量给孩子一个发展个人特长的机会,按新的“木桶理论”来说就是不断加长最短的木板来扬长避短。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更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大质量观,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提升教育质量的两个“条件”
古人作战信奉“天时、地利、人和”,而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则应注重“环境、人力”两个条件。
其一,环境育人。这一道理或许已经不需要诸多阐述,然而却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偏颇地只留下了教学硬件设施的概念。尽管教学硬件基础设施是不可缺的,但穷山沟里照样能飞出金凤凰,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取决于硬件条件的优劣,而更多地倾向于教育的氛围、学习的兴趣,这就是环境。它包括学习的环境,心理的环境等。大家都知道昔日孟母三迁择良邻的故事,孟母为了孟子而三迁,就是为了给孟子求得一个成长的优越环境。然而现在的学校,本身已是文化场所,但同样需要环境的创建,如班集体环境、舆论环境、教学研究环境等,而洽洽是这些软环境,对人的教育影响是最大的,但是这样的软环境也是最难创建的,我们每个校长需要精心地培植积极文化并积淀传承。
其二,人力资源。教育教学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师资力量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教育的成败,因此,学校对于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建设成为一项新的管理课题。大家都曾记得“三只动物拉车”的故事,梭子鱼、虾和天鹅三个家伙一齐负起沉重的担子,铆足了狠劲拉车,而小车还是老地方,一步也动不了。原来,天鹅使劲往天上提,虾一步步向后倒拖,梭子鱼又朝着池塘拉去,大家都使劲,但由于方向不一,只是白费力气。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力资源团队有不同才能的人,他们都有为事业奉献的精神,但是如果没有将他们的力量团结起来,用到一处,那么,再多的力量资源也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应积极创设团结合作氛围,加大内涵发展建设的力度,通过校本培训和教师自学相结合等方式逐步提高整体教师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将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最大化提升。
三、提升教育质量的三大“途径”
1、向课堂要质量
师生教与学的主要地点和时间是在课堂,然而课堂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如果放松或放弃课堂,靠加班加点去提高质量,则是本末倒置。因此,校长要向课堂要质量。
(1)引导教师更新课堂质量观念。课堂教学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性质量,如升学率、考试分数和竞赛名次等;二是隐性质量,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创新精神、自主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不等于教育质量的全部,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显性质量,而忽视其隐性质量的质量观无疑是片面的。
(2)引导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要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校长应引导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类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让师生能和谐有机地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师生互动、互助、互相促进的过程。
(3)引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校长一要树立起正确的导向,鼓励不搞加班加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一样好的教师,推广他们的做法。二要将好课的标准定位在“不只看教师有无出色的表演,而是看学生有无出色的表现”上,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引导教师从课堂教学的广度、深度、密度、梯度和效果上把握好一堂好课的标准。
2、向教研要质量
校长要学会带领全体教师向教研要质量。一些学校的教研工作之所以搞不好或坚持不下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校长不重视、不参与。
(1)牢固树立教研必须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教研工作的活力在于能始终和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在于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校长在教研工作上要引导教师力戒“作秀”和“造假”现象,要从重形式向重质量转变,要让教师经常通过教研活动,及时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排忧解难”。
(2)不断扫除教研为教学服务的障碍。对于“搞教研浪费时间和精力”这种认识上的障碍,校长要帮助教师认识到教学和教研是同时体现一个教师业务素质的两个方面,也是教师必须同时完成的双重任务。对于方法上的障碍,校长最好能自己或请有经验的教师手把手地对他们进行当面指导。
(3)尽快形成教研为教学服务的氛围。大家都知道,氛围就是人气,人气就是一种推动力。如果一所学校一旦形成了用教研推动教学的习惯与氛围,那么教学、教研就会同时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校长要带头参加校本教研工作,加强对教研工作的管理,形成教研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由经验型、苦力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
3、向管理要质量
管理是把“双刃剑”。校长在管理实践中,既要知道应该怎样去管理,更要懂得能怎样去管理,要善于向管理要质量。
(1)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校长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齐上足所有课程。加强教学工作全程质量管理,合理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让师生在教、学上做个“明白人”。
(2)建立和完善资源管理机制。教师和学生都是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应变“管其短”为“用其长”,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所长与岗位所需的最佳结合,发挥好学校特有的育人优势。
(3)建立和完善质量评估机制。质量评估体系一定要显示出正确的导向性、鲜明的激励性、有效的调控性和较好的操作性。在具体内容上,对“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的选定,要用动态的眼光和民主的方式去确认,不能“唯分数”、“唯升学率”,而应看全局,看“发展率”;在考核时,对“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的占分比例,要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
向课堂要质量、向教研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是校长必须树立的三大“质量观”。质量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校长应该以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而精彩,以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而自豪。当科学质量观这一缕阳光普照景宁整个大地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前景将会更加辉煌灿烂。
一个企业,产品质量是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一项工程,施工质量是工程价值的唯一指标;一家酒店,服务的质量是商家博取顾客信任与亲赖的核心因素;同样的道理,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则更是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能不能让人民满意,能不能让群众得到实惠,关键在于教育质量。
一、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理念”
学校要提升教育质量,校长首先必须树立一个科学质量观。因为校长是一校之魂,他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及办学思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同时校长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这一理念尤其显得十分重要。新课程指出:科学的质量观应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
1、宏观教育质量包括品行质量、健康质量、文化质量。
近几年,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提出一系列新的提质举措,如:与教师进城、教师职称、教师评优评先等相挂勾。这些举措的出台大大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使个别学校对教育质量观的认识产生了误区,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品行质量、健康质量。教育质量应包括:品行质量、健康质量、文化质量三方面。人们常说:品德不良的人是“危险品”;身体不佳的人是“废品”,文化素质低下的人是“次品”。因此,学校应该以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学业优良作为基础教育的目标,三者齐驱并进,不可有任何偏离,打好奠基人才的基础,避免“危险品”“废品”和“次品”的萌芽兹生。只有在科学质量观的这一理理念引领下,才能有效深化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2、微观教育质量可解析为“合格+特长”。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引导教育评价体系应由一元质量观转向多元质量观,不仅评价教学成绩,而且评价音体美、学习习惯以及各类学生活动的情况,这就扩大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内涵。我们强调的提升教育质量,是建立在宽厚的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培养这一基础上。我们强调教学成绩,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在师德良好前提下以教育质量论英雄。在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学校应把“合格+特长”作为学校学生发展的质量观,合格指的是:思想健康文明、学科成绩优良。特长是让学生在学好文化课之余尽量给孩子一个发展个人特长的机会,按新的“木桶理论”来说就是不断加长最短的木板来扬长避短。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更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大质量观,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提升教育质量的两个“条件”
古人作战信奉“天时、地利、人和”,而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则应注重“环境、人力”两个条件。
其一,环境育人。这一道理或许已经不需要诸多阐述,然而却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偏颇地只留下了教学硬件设施的概念。尽管教学硬件基础设施是不可缺的,但穷山沟里照样能飞出金凤凰,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取决于硬件条件的优劣,而更多地倾向于教育的氛围、学习的兴趣,这就是环境。它包括学习的环境,心理的环境等。大家都知道昔日孟母三迁择良邻的故事,孟母为了孟子而三迁,就是为了给孟子求得一个成长的优越环境。然而现在的学校,本身已是文化场所,但同样需要环境的创建,如班集体环境、舆论环境、教学研究环境等,而洽洽是这些软环境,对人的教育影响是最大的,但是这样的软环境也是最难创建的,我们每个校长需要精心地培植积极文化并积淀传承。
其二,人力资源。教育教学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师资力量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教育的成败,因此,学校对于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建设成为一项新的管理课题。大家都曾记得“三只动物拉车”的故事,梭子鱼、虾和天鹅三个家伙一齐负起沉重的担子,铆足了狠劲拉车,而小车还是老地方,一步也动不了。原来,天鹅使劲往天上提,虾一步步向后倒拖,梭子鱼又朝着池塘拉去,大家都使劲,但由于方向不一,只是白费力气。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力资源团队有不同才能的人,他们都有为事业奉献的精神,但是如果没有将他们的力量团结起来,用到一处,那么,再多的力量资源也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应积极创设团结合作氛围,加大内涵发展建设的力度,通过校本培训和教师自学相结合等方式逐步提高整体教师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将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最大化提升。
三、提升教育质量的三大“途径”
1、向课堂要质量
师生教与学的主要地点和时间是在课堂,然而课堂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如果放松或放弃课堂,靠加班加点去提高质量,则是本末倒置。因此,校长要向课堂要质量。
(1)引导教师更新课堂质量观念。课堂教学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性质量,如升学率、考试分数和竞赛名次等;二是隐性质量,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创新精神、自主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不等于教育质量的全部,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显性质量,而忽视其隐性质量的质量观无疑是片面的。
(2)引导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要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校长应引导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类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让师生能和谐有机地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师生互动、互助、互相促进的过程。
(3)引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校长一要树立起正确的导向,鼓励不搞加班加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一样好的教师,推广他们的做法。二要将好课的标准定位在“不只看教师有无出色的表演,而是看学生有无出色的表现”上,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引导教师从课堂教学的广度、深度、密度、梯度和效果上把握好一堂好课的标准。
2、向教研要质量
校长要学会带领全体教师向教研要质量。一些学校的教研工作之所以搞不好或坚持不下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校长不重视、不参与。
(1)牢固树立教研必须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教研工作的活力在于能始终和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在于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校长在教研工作上要引导教师力戒“作秀”和“造假”现象,要从重形式向重质量转变,要让教师经常通过教研活动,及时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排忧解难”。
(2)不断扫除教研为教学服务的障碍。对于“搞教研浪费时间和精力”这种认识上的障碍,校长要帮助教师认识到教学和教研是同时体现一个教师业务素质的两个方面,也是教师必须同时完成的双重任务。对于方法上的障碍,校长最好能自己或请有经验的教师手把手地对他们进行当面指导。
(3)尽快形成教研为教学服务的氛围。大家都知道,氛围就是人气,人气就是一种推动力。如果一所学校一旦形成了用教研推动教学的习惯与氛围,那么教学、教研就会同时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校长要带头参加校本教研工作,加强对教研工作的管理,形成教研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由经验型、苦力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
3、向管理要质量
管理是把“双刃剑”。校长在管理实践中,既要知道应该怎样去管理,更要懂得能怎样去管理,要善于向管理要质量。
(1)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校长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齐上足所有课程。加强教学工作全程质量管理,合理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让师生在教、学上做个“明白人”。
(2)建立和完善资源管理机制。教师和学生都是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应变“管其短”为“用其长”,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所长与岗位所需的最佳结合,发挥好学校特有的育人优势。
(3)建立和完善质量评估机制。质量评估体系一定要显示出正确的导向性、鲜明的激励性、有效的调控性和较好的操作性。在具体内容上,对“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的选定,要用动态的眼光和民主的方式去确认,不能“唯分数”、“唯升学率”,而应看全局,看“发展率”;在考核时,对“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的占分比例,要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
向课堂要质量、向教研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是校长必须树立的三大“质量观”。质量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校长应该以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而精彩,以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而自豪。当科学质量观这一缕阳光普照景宁整个大地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前景将会更加辉煌灿烂。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