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高中生活

高中生活

虹野:职称向职务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015-03-24 16:28:24高中生活
  职称问题在各个行业存在了很多问题,以教育为例,职称工资给本来贫寒的教师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压力,而评职称的过程中的各种猫腻更是给各类人才带来自尊的伤害。职称是对专业

  职称问题在各个行业存在了很多问题,以教育为例,职称工资给本来贫寒的教师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压力,而评职称的过程中的各种猫腻更是给各类人才带来自尊的伤害。职称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水平和能力的认可。如果评不上职称是否意味着水平不够呢?很显然不是。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非常快,同时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就有了必要,而过去取得教授资格的教师,其专业水平和能力未必会比中年讲师水平更高。但是,在当前既得利益容易抱团的情况下,在教授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就给年轻人的职称评定设置了各种障碍,比如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面发表多少论文;比如需要有出国经历;比如需要有几百万的项目经费到账;比如英语水平达到什么程度;比如计算机需要什么等级……总之年轻讲师的计划总是赶不上职称评定的变化。

  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项目招标需要教授职称才可以参与,而教授们水平如何,我们只能”呵呵“了,反正干活的都是年轻人。从这个角度上看,教授已经不仅仅是水平和能力的体现了,而是一种”福利“!无怪乎,我们经常看到某某明星、某某官员特聘教授,从”福利“的角度倒是不难理解了。

  甚至教授们给本科生上几节课都成为了新闻,如此高规格的待遇与其付出的失衡,也让年轻教师们心理失衡,敷衍教学、专攻职称的”应试职称“也就应运而生了,各种学术造假也就有了所谓的道德依据了。

  在当前职称评定的制度中,存在着静态的思维方式,似乎一旦成为了教授,水平就一直领先了似的。而事实上则不然。这种静态的思维方式,就造成了职称能上不能下。所以职称也就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和实际的水平能力无太大关系了。

  深化职称改革,几乎是每个行业都传出的呼声。可是由于种种你懂的原因,其力度并不大。以教育为例,从分类评审、中奖教学型人才,中小学职称改革等评审方式不断改变,但是并没有对职称的静态设置有任何的改变。职称上去了,就下不来 了。这种静态的职称制度,就导致了职称上去之后的教授们利用各种借口来压制年轻人的晋级职称,来继续保留这种身份”福利“。

  而深化职称改革的难点在于,水平能力属于一种潜在的东西,只有通过论文、项目等显化的东西之后,才可以知道。姑且不讨论论文、项目中间的猫腻有多少,但是我们知道教授能上不能下就行了。而且上去之后很明显工作热情下降不少,我们看到不少官方学校对教授和讲师的工作量的要求,甚至教授的工作量要小于讲师的工作量。这和其领的工资待遇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显化的东西具有滞后性的。

  职称评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事实上成为了或许某种特权和福利的敲门砖。评上之后,只管享受待遇即可。

  这种敲门砖似的评定方式和静态的思维方式,造成了现在职称评定中各种古怪离奇的事情。买卖版面、学术造假、跑项目、同行攻讦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那么这种问题如何解决呢?

  首先要取消教授这种身份象征的问题。借鉴国外的经验,教授当了校长,那么岗位就是校长了,就不能从事教授的岗位了。院长、书记们也是如此,既然干的行政事务,就不要从事和插手教授的职务了。也就是要把教授职称这种身份象征性,转变为岗位职能。

  比如我们要进行课程改革,需要这方面的教授来带领,那么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岗位,等课程改革做完,教授就卸任了。

  把教授变成一种岗位,变成职责,责任和福利挂起钩来,就不会产生这么多妖魔鬼怪了!所以我们需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人的学术水平和能力,也要把职责和福利结合起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