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另辟蹊径的教学应用型大学转型之路

2015-01-16 11:52:53教育热点
原标题:另辟蹊径的教学应用型大学转型之路   2014年2月,国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此举被许多教育界人士视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时代正悄然来
原标题:另辟蹊径的教学应用型大学转型之路

另辟蹊径的教学应用型大学转型之路

  2014年2月,国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此举被许多教育界人士视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时代正悄然来临”。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这既顺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使命与挑战,更是学校发展再上台阶的必然抉择。作为转型发展的样本——长江师范学院,早在2009年,就正式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这与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异表同质,不谋而合,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典型实践范式。

  “办一所受当地人民尊重的教学应用型大学”是长江师范学院执着的发展愿景,为实现这一理想,学校启动了“131”发展战略:以服务涪陵及周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使命,推进学科专业转型;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以特色发展、错位竞争为途径,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转向。

  学科专业转型——

  积极回应区域发展战略需求

  “一线教师是创造学校历史的真正英雄”,学校党委书记彭寿清深情地说,他特别看重中青年教师在学校学科专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一个有远见的大学领导,应该将希望的眼光投向青年教师,因为他们代表着学校的未来,青年教师强,则学校的未来就强,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极重要的事业。他列举了学校在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职称晋升、进修访学、专业实践锻炼等方面的激励性政策。学校在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措施力度之大,可谓重庆罕见,全国少有。

  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搭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骨架,对于学校转型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始终坚持将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科学研究的兴奋点、社会服务的聚焦点定格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形成了“为地方所用、依产业而兴”的办学文化,并按照“办精教师教育、办好与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对接的应用性专业集群”的思路,相继实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教学系院重组、职能部门重构”等3项具体改革,建立起18个教学院(部),开设50个本科专业,逐步构建起与地方化学化纤、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电子信息、重要材料、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相适应的现代化工与环境工程、现代制造与装备技术、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区域经济与社会管理、新农村教育与文化创意等6大专业集群,重点建设教育学、生物学、工商管理、美术学4个优先发展学科,重点扶持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应用型学科,重点支持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机械工程3个培育学科,精心构建了“443”学科专业布局。

  “教学是大学老师的第一学术,科学研究是大学老师的生命”,彭寿清书记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学校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三峡库区环境监测和灾害防治、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武陵山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三峡库区特种作物遗传与育种、无机特种功能材料开发、分子光谱技术及巴渝体育文化研究等领域,搭建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与地方协同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先后与涪陵、垫江、忠县、黔江、丰都等20余个区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开展实质性合作,与60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对接项目120多个,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养模式转变——

  不断加强学校特色发展内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技术技能体系,强调的不是学理论证而是变现应用,不是学分高低而是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不是“论文”级别而是技术创新实力,不是“象牙塔”式的文化自赏而是对社会变迁的显示度和影响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突破知识体系桎梏,变革人才培养的实践方式。“我们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要秉着‘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来培养每一位学生。”校长李林这样讲述,他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社会需求与学生多元化发展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以课程和实践教学为突破,以学生成才和师生共同成长为归宿,通过开放专业选择、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考核、强化质量监控等环节,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建立面向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研究型人才等多层次、分类别、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先后探索出了教师教育类、经管类、工程技术类、语言类、艺术类等五个大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生源差异,构建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特长开发的开放课程体系,让每位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和成长平台上学有所成。通过搭建中外合作办学、校际联合培养等平台,实现学生互派与学分互认,扶持、奖励优秀学生到国外深造。此外,学校还与清华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开展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武陵山扶贫开发,取得初步成效;与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联合培养应用本科人才和专业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转向——

  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特色发展、错位竞争为途径,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转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长江师范学院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为了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实,学校找准五个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一是注重学生的多元化成才意愿,因材施教,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二是关注优秀学生群体发展,集成优质资源,实现卓越人才培养;三是聚焦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推动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系列化;四是适应学生公共课程水平差异性,实施课程分层教学;五是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养成,做到专业课程教学优质化。

  此外,学校还创造性抓好能够激发学生内在需求、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让学生高兴、乐意、受益的四件事情:给考研学生添动力、给就业的学生造平台、给喜欢运动的学生找阵地、给有艺术爱好的学生建殿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教育可以借鉴但不可以复制”,这是领导班子治校和转型发展的共识,在他们带领下,长江师范学院特立独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应用型大学之路。(张跃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