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就业率定义不统一排行榜无意义

2015-01-16 11:52:54教育热点
原标题:就业率定义不统一 排行榜无意义  CFP供图  近日,随着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陆续公布201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由就业率引发的争议一时间甚嚣尘上。就业质量
原标题:就业率定义不统一 排行榜无意义

就业率定义不统一排行榜无意义

  CFP供图

  近日,随着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陆续公布201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由就业率引发的争议一时间甚嚣尘上。就业质量报告被称为是衡量大学培养人才成效的最直接指标,如何合理分析和看待这些报告?

  厘清就业率的定义,对如何看待就业率及相关排行至关重要。

  中国青年报记者统计发现,高校对就业率的定义并不统一。比如,复旦大学就业率定义是,就业率=(就业+升学+出国出境+定向委培+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毕业生总人数,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就业率=(签约人数+升学人数+出国人数+暂缓有单位+灵活就业人数)/参加就业人数;有的则并未提及就业率的具体公式,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其年报只是将就业分工作、升学、出国三部分进行统计。

  其共同点是,将升学纳入了就业范畴。国内的专业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创始人王伯庆说,这里所说的就业率,属于广义就业率。目前高校统计的就业率实则是非失业就业率。

  就业率排行榜一发布,“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科”的声音卷土重来。早在2012年,中国青年报曾刊文对研究生就业真的不如本科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解读。数据表明,本科生读研的比例远远高于硕士生读博。而单就签约率而言,研究生也远高于本科生。

  至于各高校之间的排行榜,王伯庆认为,因为各高校统计时间节点不统一,可能导致数据之间可比性不准确,譬如时点晚的就业率比时点早的就业率高,因为求职时间更充分。

  此前,有媒体公布75所部属高校2014年本科就业率排行,其中,中国药科大学位居榜首,清华大学位居14,北京大学位居40,而北京邮电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则位居排行榜第2、3名。但中国青年报记者统计发现,这5所高校有关就业数据的统计截止日期分别为2014年12月31日、12月1日、11月15日、10月31日和11月30日。

  王伯庆说,如果各高校之间的就业指标时间点不统一,很难进行比较,那么这些报告的价值也就降低。

  对一份就业报告而言,更重要的是其可信度问题,这也是公众所关心的。在王伯庆看来,可信度很大程度表现在数据来源和采集工作是否科学上。

  中国青年报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中,有一些并没有注明毕业生就业数据来源,如复旦大学;部分高校数据来源于本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如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部分高校则是引用第三方数据,如中央美术学院;还有高校采用了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及资源管理系统数据,如中央音乐学院。

  王伯庆说,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由各高校直接统计,可不做特殊说明。但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数据来源,其时间节点和调查方法、样本代表性是否具有科学性,都需要适当注释。否则,就业质量报告的可信度、公信力就会受影响。

  中国青年报记者的统计还发现,仅从内容完备性方面来看,部分高校并未达到教育部要求。

  基于目前高校数据社会公信力欠缺的现状,近年教育部门在推动“引入第三方”。事实上,正如今年的一些年报所反映的数据,也已经来自第三方。

  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优势在于,它们具有统一的计算公式、时间节点、科学的调查方法和独立的数据。目前第三方专业机构从学校获取应届毕业生的联系方式,通过联系,邀请毕业生关于就业问题自愿加入跟踪调查。而整个过程,高校都不参与。

  “如果高校的就业质量年报能阐明数据的科学性,客观地编制就业报告,可以不依靠第三方。”王伯庆说。

  那么,今年高校自己编制的就业质量报告过关吗?去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评价排名报告,对75所部属高校2013年度就业报告的内容完备性、公信力及信息公开化做出评价。报告显示,仅有22所大学达到60分,合格率不足三成。今年该机构正准备研制2014年度就业质量报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