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先过师资这道关
中职德育先过师资这道关
要使学生将外化的教育内化为情感体验,内化为自身素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当务之急,恐怕是先要有一支能够胜任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才行。
■刘景忠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大纲》)。对于广大职教工作者来说,《大纲》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内涵,突出了重点,长期困扰中职德育工作的一系列难题有望得到解决。
东风劲吹,春风拂面,固然令人精神振奋,但要警醒的是,《大纲》只有落地生根,结出果实,才能真正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其实,中职学校从来不缺德育口号,如“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厚德强技”、“学做人,学做事,学知识,学技能”等。然而,一旦到了操作层面,便不见了“育人”的踪影,只剩下没有温度的“技能大赛成绩”、“考证通过率”、“就业率”等数据。而让德育入脑入心,只有依靠个体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目的。
长期以来,中职德育的成效不够理想,与没有入心、没有突出学生自我教育有很大关系。传统的德育模式习惯于大规模的说教、大面积的宣传、大范围的活动、大一统的管理,缺乏对生命个体的关爱。中职校的德育老师更习惯于面向“森林”施加影响,而不注重对“每一棵树”仔细端详和细心呵护。用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博耶的话来说,德育往往由“对个体的关注”变为“对集体的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们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忽略的是学生的心理和品行。
于是,德育工作常常犯一些低级的、违反科学的、背离德育本质的错误。较为典型的是将学生的行为规范问题上升到道德品质层面,将学生的心理波动上升为个人品行问题。这种做法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从而使德育工作流于空泛和形式。
学生外在的行为和心理波动与其内在的思想品德是有联系的。但是,对于处在成长、发展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还处于发育期,不能轻易将他们外在的行为问题定义为内在的品德问题。换言之,在他们的外在行为问题和内在品质问题之间,正是德育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比如较为典型的抽烟、早恋、泡网吧等,既是违反校规校纪问题,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里面有着成人感、好奇心、追求刺激、从众心理等因素。因此,帮助、引导、宽容、教育、示范等就成为德育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对于普通教师而言,教育说到底是一个人影响一群人的关系。教师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德育工作中尤其重要。德育即育德,育人者首先要育己。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这个视角看,中职学校的德育常常令人失望:学校禁止学生抽烟,有的教师却在教学区内喷云吐雾;学校开展“拒绝脏话”的主题教育活动,有的教师却出口成“脏”;学校提倡做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有的教师却鼓励学生去校外翻印考证教材。有个学生告诉我,他们在考试时,两个监考教师不停地聊天,虽然声音不大,但坐在第一排的她,受到了严重干扰。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德育,要使学生将外化的教育内化为情感体验,内化为自身素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务之急,恐怕是先要有一支能够胜任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才行。一个好老师可以影响学生一生,提高德育成效,教师的品质和人格乃是第一要义。生命影响生命,人格铸就人格,此言不虚也。
(作者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