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高校治理改革重在健骨强筋
制度才是大学文化的基石,才能让大学真正拥有强大心灵和健壮体魄
一所高校会有多少规章制度、政策文件?复旦大学认真翻查了一遍,找出了1178件,其中有些年深日久却失效无期,有些叠床架屋存在管理缝隙。658件旧规章文件被宣布废止之后,一批新规新制系统实施,一场内部治理结构的高校变革也由此启动。
不只是复旦。事实上,去年10月底和12月初,作为国家教育改革试验领头羊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相继获批开始,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南大学等高校也主动跟进,拿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可以说,国内知名高校正在不约而同地进入新一轮“综合改革时间”。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轮改革,并不注重于大张旗鼓的新校区建设、招生规模扩大,不是比试哪家抢到了多少高考“状元”、吸引了多少海归名师、引进了多少“千人计划”人才,也不是把重心放在所谓核心期刊论文篇数和大学排行榜的名次上,而是从制定大学章程着手,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构建有利于高水平大学科学发展的内部管理体系。
拥有最高教育程度人群、得“德先生”“赛先生”风气之先的高校,理应是落实法治国家建设、打造民主决策体系的先行者和示范区。但遗憾的是,不少高校尽管已经到了师生数万、资产项目以亿计的规模,却依然存在“筋骨不强”的问题——不仅与现代大学制度相差甚远,以至于被一些人讥为“学店”,屡屡审查出的高校管理丑闻,更让人痛心于高校这块净土的失守。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到人才引进政策,从财务监管、后勤体制到资产经营,暴露了制度的漏洞、管理的失察,更让人看到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存在诸多缺失。
如何摆脱“学店”,如何找回净土,如何创建一流大学?或许,能人校长的大刀阔斧、领军人物的杰出贡献,能带给学校振兴的荣光,但更需明白,制度才是大学文化的基石,才能让大学真正拥有强大心灵和健壮体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体系的改革过程,也是高校迈向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
可以说,这是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却又注定影响深远的革命。
“海归”和“土鳖”两支师资队伍如何并轨?怎样建立教授的预聘和长聘机制以保持学术活力?大学和学院、系之间的责权利如何界定?高校资产如何增值运营?科研经费如何管理才能不出纰漏又有弹性?人才培养质量高下用什么方法和指标来评定?“教授治学”该有怎样的程序与界定……这每一个问题,看上去都是高校“内部”的事,但都可能意味着一批制度与体制机制的重构。仅以治理结构看,就得处理好集体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学术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事实上,从先行启动的一些高校改革方案和实践看,可喜的变化正在发生。尤其值得赞许的是,在高校改革过程中,大家对“法治”“共治”的强化,对“学治”“德治”的重视,对“廉治”“岗治”的推动,将现代治理的理念注入高校的内部治理中。
大学乃国家文化之魂。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使命,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高校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2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