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办有孩子味道的学校

2015-03-05 10:56:58教育热点
原标题:办有孩子味道的学校  近几年,随着教育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学校特色与文化建设逐渐成为学校建设的潮流,也成为校长办学中着力较多的领域。但是从
原标题:办有孩子味道的学校

  近几年,随着教育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学校特色与文化建设逐渐成为学校建设的潮流,也成为校长办学中着力较多的领域。但是从实践来看,多数学校的文化建设并没有彰显文化的本质和功能,甚至有偏离文化旨趣的倾向。比如,有些学校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美化,在环境布置和景观设计上煞费苦心,不惜重金打造“高、大、上”的视觉刺激。还有一些学校文化体系非常精致,非常唯美,但是看起来总觉得缺少“孩子的味道”,也就是说,好像与学生关系不大,因为很多东西远离学生生活,中看不中用,成为一种摆设。究其原因是校长和学校管理者们没有领悟文化的真正内涵。

  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学家梁漱溟说:“文化就是一个社会里人们过日子的方式。”什么叫过日子?过日子就是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过日子讲究的是一种生活经历和体验,是每一个人都身临其中的一种感受。在每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所形成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行为都是生活经历和体验的结果,没有经历和体验就不可能感知到一种文化真正的内涵和意义,当然,也就无法形成自觉的文化行为。我们也不可能强迫他人按照事先设计好的一种文化价值和文化环境来生活。所以,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在体验和沟通中构建形成的,只有当其内心体悟到一种价值的重要性和意义时,才能生发出内在向往,并自觉履行之。有一则报道说,德国人为了让人们在喧嚣而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体验到安静的价值,他们封闭了鲁尔区一段近60公里的高速公路6个小时,来自当地及世界各地的近200万人涌上平日车水马龙的交通主动脉,共同体验“安静的生活”。

  当前,我们学校的文化建设看不到孩子,不注重孩子体验的文化比比皆是。比如有的学校制定一些所谓文化的条条框框来要求学生去遵守,或者制造一些口号让学生去呼喊,或者摆些工艺品在学校走廊里……这些都不是文化的本意,也无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那么,学校文化建设应如何重视学生体验?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学生作为学校生活的主体,理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并在参与建设中体验学校文化价值的形成过程以及文化符号、环境和活动的意义。不能简单地凭校长或者管理者的意志来越俎代庖,甚至直接交给文化设计公司来操刀,这样的学校文化不可能对学生产生内在触动,也不可能真正嵌入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中。

  学校文化元素的提炼和表现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都是对与自己生活比较接近的东西感兴趣,对符合自己审美特点的东西更容易接受,不同阶段学生的兴趣和审美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文化环境布置上,小学生可能更喜欢直观、色彩鲜艳的文化标识,而高中生就不一定太喜欢五颜六色的标识,可能更喜欢有一定内涵和品位的标识了。所以,学校文化建设从环境美化和符号表现,到活动安排和制度设计,都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构思。也就是要有学生视角,不能把太多成人的价值观和审美强加给学生。符合学生特点的文化元素会自然地与学生产生互动乃至心灵上的沟通,并在内心深处体验到文化元素的意义和价值。

  要重视学生的需要和感受。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不管设计什么样的文化活动,都必须关注学生所体验到的心理感受。规模的大与小、花样的多与少都不应是学校文化活动追求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这些文化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能否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灵感受和富有启发的心灵触动,这才是学校文化活动乃至文化要素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只有符合学生需要、重视学生感受的文化建设,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体验。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