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抓好教师培训课程夯实教师成长基石

2015-03-10 15:31:40教育热点
原标题:抓好教师培训课程 夯实教师成长基石  ——记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干部教师培训课程建设 院长曹士贤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素质为本;素质
原标题:抓好教师培训课程 夯实教师成长基石

  ——记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干部教师培训课程建设

抓好教师培训课程夯实教师成长基石

院长曹士贤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素质为本;素质大计,培训为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进修院校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通过有效的研训工作促进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形成。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作为一所区县级培训机构,发挥培训、研究、指导、管理、服务五位一体的功能,承担着朝阳区来自不同学段、不同发展阶段、城乡兼具的18000多名干部教师的继续学习研修任务。

  近年来,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紧紧围绕朝阳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和中心任务,恪守“致力于做最好的教师教育”的办学理念,务实推进“人才强区”、“人才强教”战略,贯彻落实好《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工作部署,坚持“为干部教师专业发展、基层学校创新发展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服务”的工作宗旨,遵循教师职业发展规律和教师培训工作规律,在课程体系建设、培训基地开拓、培训教学模式创新、培训设施环境完善和优质品牌培训课程(项目)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为实现以“人才强区、人才强教、教育优先发展”为特征,以推进国际化、市场化为主的“新四区”战略的朝阳教育体系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着眼长远 建立可持续培训运行机制体系

  2012年,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教科研年会上,院长曹士贤首次提出了“唤醒自觉”教师培训理念,并详细阐述了“唤醒自觉”的深层内涵。在该理念引领下,朝阳分院走上了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建立“可持续培训运行机制体系”的构想应运而生。

  所谓“可持续培训运行机制体系”,即构建一个机制(干部培训机制),把握两个原则(教师专业发展设计的前瞻性原则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实效性原则),促进三个转变(从做培训向做优质培训转变,从粗放的培训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干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为中心转变),实现四个突破(时间、内容、形式、管理机制的突破),坚持五个结合(整体素质提高与专业水平提高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研究培训结合,分院培训与科室、委托、科研、校本培训结合,常规培训与项目培训结合,面授培训与网授、下校指导、考级考证等多种方式结合)。同时辅之以精细化管理,借助现代网络管理手段,做到培训内容有标准、过程有记录、结果有评价。干训、师训学分实行弹性管理:一人多岗的,以一岗培训为主;参加多岗培训的,学分互认并累计相加;干部、教师培训机制打通,学分互认互转等。学员的学习场所也根据需求进行设计,有沙龙式的教室、报告厅式的教室、互动探讨式的区域,高端信息化的模拟教室。桌子可自由组合马蹄形、U形、讲座形……

  这些设备、制度、环境的改善和调整都是培训文化的有机组成,从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无声地营造一种适合成人培训的文化,一种唤醒自觉的文化。同时机制运行体系的调整,使培训者从重复的培训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实施教师培训课程建设项目的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践行“大课程观” 构建教师成长生命体

  课程作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不仅直接决定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关系着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而且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受训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另外,通过课程开发与建设,可以提高研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是教研、科研和培训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的,它使培训者和受训者的素质和能力共同提高、教学相长。

  因此,自“十五”始,朝阳分院就将课程建设作为核心工作之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进入“十二五”以来,该院更是致力于构建更丰富、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并力求探索课程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基于此,朝阳分院人响应曹士贤院长所提“有学科而不唯学科,培训规律高于学科,支撑案例彰显学科”的专业发展要求,统一思想,搭建课程建设新格局,提炼教师发展生命线。

  遵循教师培训发展需求,分院践行“大课程观”。课程建设的整体格局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系列。在研训一体模式下,课程的内容包含达标类、专题研修类、拓展类和高端类。其中达标类课程,具系统性、普适性,以自学研修、网上考核为主。专题研修类课程,具问题性、即时性,以任务驱动、短期研修为主。拓展类课程,具参与性、体验性,以动手操作、行动体验为主。高端类课程,具前沿性、深刻性,以课题驱动,实践反思为主。这样的课程格局适合不同发展需求的教师,将问题导向与知识导向较好结合。

  首先,课程建设模式与形式上更加灵活、开放。在课程开发机制上,以“标准、课程、教材”为成果追求,秉承“多元、开放”的开发建设思路。一方面仍然推动以研究为内核的常规“课程论证”工作,严把课程入口关。另一方面,聚拢资源,吸纳一线优秀师资和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如今,一线教师和团队课程开发有三种申报形式,之一,是针对骨干教师的区本选修课程的申报;之二,是针对示范校的区本基地课程申报;之三,是针对普通学校及教师团队的区域研究课程申报。极大地调动了学校、教师的参与热情和自身的专业发展。其次,贴近需求,改变培训形式,解决工学矛盾。顺应一线教师的需求,分院大力改革培训形式,将达标类、拓展类课程打造成网络选单课程,便利大家学习;将专题研修类、高端类课程,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开展工作坊、课题、实践等行动研究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据了解,2014年与2013年相比,学院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课程改造成网络课程,部分解决了教师的工学矛盾。

  项目驱动 管理与研讨双管齐下

  2012年9月,朝阳分院正式实施“朝阳分院教师培训课程建设”项目,这是一项牵涉部门广、事关教师众多的项目。为保障项目的稳定开展,分院成立了项目组,并制定了明晰的管理制度,强调部门间的配合与联动,变部门的“单对多”为团体“弹钢琴”。项目组的运行,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集全院之力,聚合优势力量,组成专业团队,使课程建设的专业性得到充分的保证。

  针对一线学校和教师的课程管理,从课程论证伊始到课程评估,全部纳入分院的课程管理体系。并针对其特殊性,增加申报前辅导、组班前辅导、过程中监控、评估后总结等系列流程,这些工作都是在分院不同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完成的,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管理机制,使课程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自项目启动以来,朝阳分院认真把握课程建设每一细节,将项目工作重心由原本的“为任务推进”变为“在研究中推进”。要求项目推进过程中有前期的调研,过程中的培训与辅导、活动后的总结与反思、案例的搜集与整理、理论的学习与交流,更加关注学术性质成果的形成。

  据朝阳分院刘继玲主任介绍,自2011年至今,朝阳分院共进行了7轮论证,通过的合格课程(包括讲座)为将近200门。如此众多的课程,如此众多的参与教师,年复一年,课程实施如何呢?怎样才能提高程建设的质量和合格率?

  刘继玲主任告诉我们,针对课程质量问题,朝阳学院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该院在“弹钢琴”思路的指引下,注重过程质量管理,抓关键环节,并积极建设网上课程管理流程。

  一是抓课程论证关。科研与课程建设中心牵头每年两次的课程论证,严格按照流程和规范来操作,通过论证促成长,对课程质量把第一道关;二是抓课程实施关。基础素质中心和教学教务中心牵头课程的组班招生和课程监控,对每门课程进行反馈调研,对课程实施把关;三是抓课程评估关。科研与课程建设中心、教学教务管理中心依托“调研”项目,下到基层学校深入调研,了解课程实施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同时为提高工作效率,该院已建成网上课程管理流程,目前正在尝试实施。

  在三关之中,课程论证是尤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去操作、论证、研讨。但朝阳分院人不厌其烦,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据统计,仅2014年,就举办了课程论证2次,教材论证9次,标准论证2次,课程建设相关研讨5次,课程建设相关辅导和培训6次。这些论证会、研讨会、辅导会、论坛一般都是三方人员参与:相关专家、分院教师和一线教师。他们在对话中互相启发、碰撞,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升成长,一次次研讨有如课程建设工作线的充电站和加油站,推促分院培训者和一线教师能力提升。

  以2013年第一次课程论证会为例,一共有19门申报课程参加论证,共有17位评审专家参与评审。论证会期间,专家评审根据课程内容,提出了诸多需要改进之处:如《书法技法训练与教材教法专题研究》,因为对象的差异性大,有的学员需要技法,有的学员技法已经很专业,需要教法。如果揉一起,内容的针对性就打折扣。是否可以考虑按技能分层达标,增强岗位的适应性?如成利新《0-6岁儿童亲子阅读指导》对象界定为有0-6岁孩子的教师,这种跨度太大,对象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如果界定为有3-6岁孩子的幼儿园教师,就可以更针对性的讲操作,也可以加入老师如何指导家长进行亲子阅读。很多老师图省事,对象定位模糊点,在实施的时候再去调整,如何保证论证与实施的一致性?

  就是通过这样的研讨、论证,既帮助教师解决了现实问题——“授之以鱼”,又帮助教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更重要的是促使其“内化”为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转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行为,“物化”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成果之中。

  2014年4月1日,朝阳分院申请的北京市教师培训研究2013年度课题《基于“检核标准”的朝阳区教师培训必修课程建设研究》结题答辩会在北京教育学院进行。答辩专家吴安民、伍芳辉、吕红梅对朝阳学院的研究成果表示了充分认可,认为课题的核心成果《朝阳区干部教师培训课程质量评价标准(试行)》很有价值,但也对结题报告的呈现提出了几点中肯的建议。专家提到研究使用的方法丰富,在报告中要呈现出来;对五门课程进行的评价,量化性的结果要给出;对课程的亮点和不足是如何从结果上生发出来的要给出解释。另外,专家对《评价标准》的后续完善和调整也给出了修改建议。

  在教师与专家的互动中,实现了一次次平等的对话,一次次心灵的交流,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一次次理念的升华,这都让教师感受到理性与智慧的碰撞,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成绩斐然 成就朝阳品牌效应

  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高效的项目运作小组,专业的课程评审团,为朝阳分院的教师培训课程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成就了如今的成绩斐然。

  自从2011年以来,分院共论证通过7个标准,1本标准解读;教材申报43本,其中30本教材已经正式出版;4本通过了二次论证,待出版;9本通过了一次论证。“十二五”以来,分院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不断增多,每年都有课题立项。近四年来,市规划办课题立项3项,北京市教育学会立项课题6项,北京市师训中心立项课题2项,朝阳区教科所立项课题16项,朝阳分院院级课题立项17项。

  这些建设成果,成为朝阳分院乃至朝阳区教师培训工作的永久性成果。朝阳分院抓住制约培训品质的课程建设问题作为核心,坚持“多元并举,开放竞争”的课程建设思路,既为能者提供展示舞台,交流平台,碰撞平台,也推促后进者奋起直追营造了恰当的压力。

  如今,朝阳分院的教师培训课程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参加培训的老师愿意来,学得好,评价高;一流的教师愿意加盟学院,干得好,留得住,成为了培训的骨干师资。这恐怕是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目前师训工作的良性发展状态,也是朝阳分院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创新,不断发展,开拓教师培训事业新天地的真正奥秘之所在。 (夏 庆 乔树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