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从“良好习惯”抓起
——安徽省宿州市加强中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纪实
从2013年起,宿州市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从走路、吃饭入手,注重书法教育和经典诵读,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间接为法治中国作贡献。
■本报记者 储召生 俞路石
安徽省宿州市教育局局长左飞至今对“中国式放学”记忆犹新。一次,他坐车在宿州九中路口等红绿灯,正赶上学校放学,十字路口被学生们的自行车占领,红绿灯顿时成了摆设。左飞告诉记者,类似的情况每天都在全国各地上演,“中国式过马路”都解决不了,还谈什么法治中国呢。这促使宿州市教育局从2013年起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学会行路 讲究卫生
2013年,宿州市出台《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优良习惯养成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市学校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今年年初,宿州把阶段工作的重点放在“会行路”、“讲卫生”上。原因只有两个字:安全。
宿州市教育局基教科长马军营告诉记者,“会行路”、“讲卫生”看似简单,却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要求。“会行路”不仅包括放学文明骑车,还包括不坐黑校车、上下楼梯不拥挤等。“讲卫生”不仅包括讲究饮食卫生,还包括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讲究个人身心健康等。这些都是当前学校容易产生安全问题的薄弱环节。
蕲县镇初中位于埇桥区的城乡接合部,有学生1008人,其中在校住宿就餐的就有979人,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帮助这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搞好食堂和宿舍的管理,是学校教师教学任务之外的一项重要工作。记者到蕲县初中采访时正赶上学生晚餐,只见学生们排队进入上下两层餐厅就餐,8个人一桌,固定座位,两菜一汤,荤素搭配,由值日生负责分饭。饭后,学生负责清洗本人餐具,值日生负责码凳子和拖地面。该校校长告诉记者,食堂由校外公司承包经营,学生的膳食营养健康、就餐秩序等,学校只需派出一名教师负责监管。
雪枫小学是位于市中心的一所热门学校,以新四军名将彭雪枫的名字命名。依靠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雪枫小学不仅是市德育特色示范校,也是当地一所窗口学校。该校副校长王兆元告诉记者,在养成教育的内容方面,学校强调一个“小”字,从教学生坐、立、行、走开始。比如,放学路队,学校强调的是“五起来”——哨子吹起来、步子踏起来、小嘴闭起来、手臂摆起来、班牌举起来。
墨香书影 立字立人
萧县是安徽有名的书画之乡。重视书法教育,让学生切实领会中国书法的文化魅力,是该县中小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抓手。
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佟涛告诉记者,写好字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培养审美能力,二是陶冶学生的情操,三是培养良好的性格和习惯。因此,写好字,不仅要求学生一笔一画书写到位,也要求学生养成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好习惯。
萧县白土镇小学是一所农村校。不大的校园里,建起了羲之广场,围墙上刻有习书要诀和名家名帖,与千年银杏相映成趣。学生每周有两节写字课,由专门的书法教师讲授;每天上午有15分钟的微型书法课,学生们统一练习写字;爱好书法的学生,每周还有两个中午的社团活动时间。在白土小学,不仅学生们要练习书法,对教师也有“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的硬性要求。学校校园里,到处都有师生书法作品的展示,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经典导读 儒雅同行
2014年4月底,宿州市教育局在砀山县砀城一小召开现场会,研讨“大诵读、大阅读、小练笔”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方面的经验。这与安徽省教育厅开展的“建书香校园,树文化新人”活动不谋而合。
佟涛认为,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也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知行合一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宿州市第一小学是当地历史名校。校园里有一个古庙,教师们称之为“学宫”,成为学校展示经典诵读成果的展厅。该校教导主任邵正峰告诉记者,从2001年开始,学校就自编教材开展经典诵读活动,2006年被评为市经典导读先进学校。邵正峰说,学校还对教材进行整合,当地的一些童谣、顺口溜,也进入经典诵读范围。
萧县龙城镇中心小学开展的是经典“素读”。“素读”强调反复朗读,以背诵为目的,不求理解原文的深刻含义。2013年8月,该校校长王澳莉参加了安徽省语委组织的“经典素读”培训,引进了这套能促进学生右脑发育的教学法。王澳莉说,学校希望让经典文化融入学生生活,让每个学生“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与儒雅为伴”。
宿州市教育局局长左飞说:“我们希望通过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小手拉大手,通过孩子来影响家长。这也符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