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专家学者谈经典阅读:最美的年华读最好的书

2014-11-11 09:15:54教育热点
原标题:专家学者谈经典阅读: 最美的年华读最好的书  日前,在商务印书馆举行的“经典名著·大家名作”丛书出版座谈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公布了一个让人颇感惊讶
原标题:专家学者谈经典阅读: 最美的年华读最好的书

  日前,在商务印书馆举行的“经典名著·大家名作”丛书出版座谈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公布了一个让人颇感惊讶的数字:“根据这两三年我在文学院做的调查,阅读过《红楼梦》的学生,每年都不超过20%。”

  过常宝不无担忧地表示,现在青少年获取的知识、信息越来越多,但阅读的人文社会经典却越来越少,这将导致青少年社会价值观念的薄弱、模糊和混乱,阻碍社会的进步。他的观点得到与会各界人士的认同。他们呼吁,在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强势的时代,经典阅读不仅不能减弱,反而要不断提倡,不断得到加强,青少年应该通过经典中那些民族的基因、文明的种子、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经典去哪了

  “我绝不相信哪个人会拿着手机看《战争与和平》。”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马原判断,虽然今天的新媒体阅读非常便捷,但在手机、平板电脑上的阅读,百分之百是为了寻求资讯,很少是为了阅读经典。

  缺少经典阅读的情况,并非只出现在数字阅读领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每年走访100多所中小学校,每到一处,都会到学校图书馆参观。他发现,很多不适合中小学学生阅读的书籍,摆上了图书馆的书架,而大量的好书、经典图书却没有走进图书馆。

  三联书店原总经理樊希安也遭遇过类似情况,“我曾经到湖南的一个县进行全民阅读调查,当地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很少有经典名著,有的是老掉牙的书,有的是不入流的文学作品,根本无法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过常宝看来,由于一些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问题,大学生经典阅读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本该以经典著作学习为主的文史哲专业,教学计划上充斥着的大多是各种形式的通史、概论、研究课程,以经典专著命名的课程越来越少。”过常宝说,除了课程设置的缺陷,现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大多被外语、考公务员、考研、考“证”占领,即使老师布置阅读任务,学生也根本无法完成,以至于相当一部分老师已经不再布置阅读任务了。

  经典归来吧

  “有人说,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精神也是如此,读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我们的精神高度由阅读的高度决定,我们的价值观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朱永新曾在多个场合发表这个观点。但是,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约有40万种,“读什么”的问题不仅普通人犯难,专家学者也莫衷一是。

  针对这种情况,朱永新带领研究人员为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企业家分别研制了基础阅读书目,接下来还要为大学生、中小学教师、父母、公务员推荐基础阅读书目,最后希望能够形成一个“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则正在尝试建设一套指导少年儿童阅读的分级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经典阅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与此同时,该院的教学计划也在调整之中,“其中最重要一点是回归经典,减少通史、概论、研究类的课程,增加经典名著研读课程,让经典的价值深入人心。”过常宝说。

  “我们的青年是爱阅读的。”从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创办之初,樊希安就观察到一个现象:书店凌晨以后的读者全都是青少年,而且以在校大学生为主,有的青年人还在书店组织活动,彻夜研讨。樊希安认为:“不能说青年人不愿意读书,关键是我们怎么引导他们,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书。”

  “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在为“经典名著·大家名作”撰写的序言中,朱永新强调,通过经典名著的阅读,培养青少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一生受用的品质,既是阅读的本质,又是“读什么”的答案。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表示,出版单位具有文化普及和传承的责任,应该给青少年读者提供更多的名家名作,使名著阅读回归大众,特别是回归青少年。

  “今天的年轻人对于经典、传统可能并不是特别关心,但作为前辈,有责任、有义务让年轻人对那些曾经养育了我们的经典给予一定的关心,至少让他们别太远离经典。”在学校里,马原会经常这样劝告他的学生:“我不敢劝你们像我们这代人一样,读一辈子的经典,但是我希望你们在大学期间至少认认真真读一部经典。读过一部经典和没读过一部经典的人生,整个轨迹都会不一样。”(记者 杜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