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年起初一就开理化校本实践课
人民网北京11月14日电 (郝孟佳 熊旭)从明年起,本市将一改初二起才开设物理、化学课的传统,从新初一年级起即开设此类校本课程,通过学生小制作、小实验等科学活动的方式,带学生走进科学类学科的大门,力图解决长期以来的小学科学与初中理化生地等学习“断档”的问题。此外,在本市新颁布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类学科改进意见》(以下简称“科学类学科改进意见”)中,“科学活动”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将覆盖义务教育各阶段,依托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CMIS全程记录,考核列入中考评价体系。
近年来,围绕着国民科学素养的讨论从未停止,而基础教育领域的科学类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最好的载体。此次出台的“科学类学科改进意见”在课程体系、教学资源、考试评价等方面均呈现新的变化,将有望推动本市中小学校科学类学科教育教学转向注重学科内涵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有望切实解决科学类学科教学以往方式单一、实验教学薄弱、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深层次问题。
“变”课程体系,学段衔接的紧密度增强
据了解,此前本市小学开设的科学课涉及的多是一些基础科学知识。中学后,直到初二才开设物理课、初三开设化学课。曾有学科专家指出,“初二开设的物理课,直接让学生学习阿基米德定律等抽象定论、概念,实际上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很生涩。”从新颁布的“科学类学科改进意见”来看,物理、化学学科,在初一年级即以校本课程方式出现,每周1课时开展比较系统的科学活动,渗透理化生地等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新开设的科学活动课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在初二年级开展每月1-2课时的开放实验指导课,指导学生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具体的科学活动,重点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市教委同时要求,理化地生活动课采用校内外活动结合方式,选择综合性主题,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内容,采用观察、实验、制作、参观、调查等活动方式,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体验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方法的应用。
“变”资源,筹建“科学教育超市”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资源一直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
根据“科学类学科改进意见”,“科学教育超市”的概念将呼之欲出。北京市以及各区县教委将根据自身特点,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整合利用博物馆、科技馆、大学实验室和图书馆等区域资源,依托北京数字学校、高中开放式重点实验室以及翱翔计划、雏鹰计划等提供的各类课程资源,在市、区县、校网站上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活动菜单式服务,形成“科学教育超市”,不仅使中小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得以落地,而且更为丰富、更为开放。这也意味着,今后将有更多的高科技企业、高校实验室、博物场馆等,会出现在中小学的理化地生教学活动中。届时,这些高科技企业、高校实验室将对中小学生开放,学生们可以根据“科学教育超市”中提供的参观、高科技产品进校园巡展,以及高科技人才进入中小学做讲座等方式,自主选择想去的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近距离接触最前沿的科技。
“变”评价,实验活动按一定比例计入中考成绩
此次出台的“科学类学科改进意见”在课程评价方面,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了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
无论是课程教学还是考试评价,实验探究、实践活动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课时将至少占科学类学科教学的10%。依托CMIS系统和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参加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情况,将被全面记录、被评价、被反馈。学业评价体系将围绕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来建立,最终形成能够体现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学习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