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为了一个高考状元清华北大官方微博开撕 让我们来围观

2015-06-30 20:47:57教育热点
这几日,清华北大招生办官方微博“掐架”事件让好事的网友看得好不过瘾。在众多吐槽声中,某网友一句“尖子生招易培养难”直戳问题关键。近年来,参与“拔尖计划”的中国高校积极

这几日,清华北大招生办官方微博“掐架”事件让好事的网友看得好不过瘾。在众多吐槽声中,某网友一句“尖子生招易培养难”直戳问题关键。近年来,参与“拔尖计划”的中国高校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理念、模式和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1.jpg

  为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09年起,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19 所高校启动“拔尖计划”。“拔尖计划”全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该项目先行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五个学科试点,以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为了更好地将这批“拔尖生”培养成为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教育部按照生均每年10万元的支持力度予以培养扶持。(《中国青年报》,2015-03-20)

  在培养模式方面,每一所学校都被赋予了充分的自主权,课程如何设置、“拔尖生”如何选拔培养、经费如何使用等均由学校自行决定。参与“拔尖计划”的19所高校为培养这些优等生,有的组建专门的学院,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的“致远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有的设立专门的试验班,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华罗庚数学班”,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理科试验班”等;有的则以普通班为依托,对拔尖学生辅以专门指导。

  他们如何培养拔尖生?

  崇尚因材施教理念的美国高校对于“拔尖计划”并不陌生。为了给优秀学生挖掘自身潜力、提升个人能力提供更多可能,美国许多公立高校纷纷开设了类似于“拔尖计划”的优等生项目。该项目往往将优等生编制在小班课堂,由精英老师任教,并在课业、社会服务、个人发展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2014年发布的美国公立高校优等生项目评比中,评审方根据项目管理、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对美国50所公立高校开设的优等生项目进行了打分,堪萨斯大学的优等生项目获得了满分五分。那么,该校的优等生项目有何特色?项目参与者又有何收获?为了深入了解项目情况,本文采访到该项目参与者、2013届优秀毕业生刘骥,请他向读者介绍参与项目的经历与感受。

  据介绍,堪萨斯大学的优等生项目贯穿参与者整个大学生活,这意味着学生在入校前或是大一新生时便要加入该项目。优等生项目对学校录取的所有新生开放,任何想要严格要求自己以求上进的新生都可以免费申请。

  不过,学校会根据学生的ACT或SAT成绩以及学生履历等方面综合考虑是否录取。同时,为了确保项目参与者的多元化,学校会邀请成绩优异但往往“信息闭塞”的少数族裔学生申请该项目。刘骥对本刊表示,由于他是国际学生且成绩突出,堪萨斯大学在录取他时一并招揽到学校的优等生项目。刘骥解释道,同期参与项目的同学一般是以自己在线申请的方式加入,他们中约有七成在申请学校的同时申请该项目,三成学生在入学了解到该项目后便迅速递交申请。

  众所周知,美国高校没有班级一说,一届学生便是一个大班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修相应课程。堪萨斯大学的优等生项目并没有把参与者“圈养”起来,而是放任他们与全校学生一起上课。不同的是,在学校的通识教育阶段,许多课程为优等生项目参与者特别开设了十二人左右的小班,方便师生近距离交流。例如大一学生需要选修的生物课程,学校每学期开设的大班可容纳上百人,由助教辅助教授批改作业完成教学任务。而优等生则可以选修其“专属”的小班生物课,班级人数不会超过15人,这极大地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小班课程除了人数少,任课老师还会对学生的学业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和评判标准,促使学生“拔高”。公共演讲作为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刘骥选修的专为优等生开设的小班课上,学生需要模仿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在临死前与众人辩驳,老师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当堂点评,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刘骥这门课的期末考试为观看一个25分钟的毕业生演讲,凭借一学期学的内容对演讲进行评判。而学校为全体大一学生开设的同门课上,课程内容设置远没有这么“活泼”,学生被要求完成四个不同类型的演讲,由于人数较多,任课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当堂点评,期末考试也是传统的选择及简答题。

  除了上课他们还干啥

  堪萨斯大学的优等生项目要求参与者至少修满6门此类“拔高”课程,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挑战更多特设课程。除了拔高课程,所有优等生在进入项目第一年都要选修一门专为他们开设的“大一新生研讨课”。该课程为一个学分,其目的为鼓励学生在大学开始时接触新鲜事物,扩展个人视野,并探索自己的兴趣。刘骥对本刊介绍,这门课一共有14节,班级有11名学生,老师只讲前3节课,剩下的11节课由学生轮流完成,每人在老师的帮助下主讲一节课。研讨课的主题为管理,老师为学生列举了包括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管理、金钱管理、情绪管理等15个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课题,完成课堂教学,并引领师生间的讨论。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这一命题,任课老师在学期开始时要求学生阅读一个演员写的自传。该书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舞台经历、家庭生活及待人处世的态度,并表示自己虽在舞台上自我管理良好,却在舞台下的实际生活中不尽如人意。刘骥对本文记者解释道:“老师在选取课本时有一定的思考,现实中无法百分百掌控自己的人很多,如何发现自身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这些需要学生通过寻找素材找到答案。”

  在学习课堂知识以外,优等生项目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公益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刘骥对本刊介绍,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修一个学分的义工课程,这门课程不是在课堂中进行,而是由负责的老师带领学生去相对落后或者贫困地区做志愿活动。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支援贫困地区建设、帮助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等。学生在完成这些公益服务后,需要写一篇15页的论文,总结个人收获,并为地区建设出谋划策。刘骥对本文记者说:“参与公益活动让自己收获很多,而之后的论文则强迫学生去思考,让我反思它对我的影响。”

  数据链接

  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2013 届毕业生总体参加公益类社团活动的比例为28%,其中本科为30%,高职高专为26%。调查还显示,参加公益类社团活动的毕业生在各方面素养的提升比例均高于未参加公益类社团活动的群体。

  

  此外,优等生项目极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要求每一位优等生至少有一个学期的海外学习经历。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国家和学校,在相关人员的帮助下体验异域文化。当然,对于这些繁杂的项目要求和规定,学校会为优等生指派项目学业顾问指导他们完成。参与项目的学生除了每学期约见自己院系的学业顾问外,还需定时向项目的学业顾问“汇报”情况。

  当被问及参与优等生项目的收获时,刘骥感触良多。本科毕业后,他顺利地申请到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项目,现为教育学院的在读博士生。刘骥说:“回想起来,它最重要的是在我刚入学时帮助我跟学校和老师很快地建立联系。而这些紧密的联系之后转变成很多机会。”例如在大一结束的暑假,他被优等生项目挑选参加了“研究素养培训计划”,接近四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参观了学校14个非自己专业领域的实验室,建立了跨学科的概念。

  大二时,他被挑选到“大学学者计划”,该计划为每名学生分配一位同院系的教授当指导老师,刘骥每周都需要“拜访”这位教授,和他分享自己的见闻。这位指导老师不仅积极地引导刘骥思考,还将他推荐给另一位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教授当研究助理。“所有的机会都不是偶然得来的,都是优等生项目提供的,我充实地度过了大学时光。”刘骥不无激动地对本文记者说。

  论拔尖生的培养

  国内高校的“拔尖计划”与堪萨斯大学的优等生项目较为相似。近年来,参与“拔尖计划”的19所高校根据各校实际,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培养了5500名入选的拔尖生。复旦大学自2010年起每年会在数千名入学新生中挑选80人成为“拔尖计划”的学生,“复旦新生”就是“拔尖计划”的报名入场券,每个人都可以申请加入该计划。而学校在选拔学生时实行多元化模式,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志向、学科潜力、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实行多阶段动态进出。

  目前,“拔尖计划”的第一批学员已经走出校园。根据教育部网站信息,参与“拔尖计划”的19所高校首批500名毕业生中,95%的学生进入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

  复旦大学近日宣布,该校首批拔尖计划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在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以及本校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求学深造,走上学术之路。这一比例远高于拔尖计划实施以前相关学科毕业生求学深造的比例。

  然而,优等生是否应该集中培养、人才是否能被培养,部分学者也提出异议。上海大学教授胡申生说:“大学里培养人才从来不是事先设计好的,安排给你的道路不一定都是适合的,我们还是要尊重人才的发展规律,遵从教育的规律。学生的兴趣是第一位的,列入计划,本身就带着功利性了。学校的任务,是去发现人才,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去设计好路径。”

  与胡教授观点不同,江苏某高校一位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现出肯定态度。他说:“现在是大众化教育阶段,而优等生或是尖子生项目实际上是精英教育,我认为是挺好的。”这位教授认为,精英教育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为优等生单独开班、配备师资,提供出国交流机会。

  新闻链接

  参与“拔尖计划”的高校聘请国际知名教授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全面负责学生的培养和项目管理。如清华大学聘请丘成桐、朱邦芬、张希、施一公、姚期智等人担任“拔尖计划”各班的首席教授。同时,各高校配备最优秀的国内外师资、大批著名教授深入参与计划实施,其中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江学者”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水平专家学者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他们亲自为学生授课、担任导师、组织学生研讨交流。如北京大学请陈佳洱、田刚等院士为“拔尖计划”学生指导。

  “拔尖计划”实行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参与高校普遍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与研讨、个性化学习计划。导师们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课外阅读、科学研究等,并鼓励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教学实验中心等向学生开放,提供较大的空间用于师生交流、学生讨论,并邀请世界级学术大师开展学术报告、学生座谈等,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02-25)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