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院校加入生源竞争内地生报香港高校人数下滑
香港高校在国内不同城市安排了定点面试,教育培训机构据此推出的面试培训课程一直很受欢迎。
时代周报记者 刘金环 发自广州、深圳
6月25日,高考(精品课)放榜日,深圳外国语学校考生周可歆看到自己658分的成绩,“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了,确定自己能上港大了”。
2015年,广东省高考录取分数线为一本线文科573分,理科577分。周可歆的成绩排名深圳高考文科第一名。
早在今年2月,周可歆就通过“校长推荐计划”,凭借其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优异成绩获得了香港大学的录取意向。周可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通过校长推荐计划的考生,只要高考成绩达到录取分数要求就能直接获得录取资格,并且超过高考一本线60分可以自由选择专业”。
港大提出的条件坚定了周可歆去港大的决心,此前,她已经获得清华大学日语专业的保送资格。“我不是不喜欢清华,我也很想去北京、去离家远的地方看看,但香港毕竟是国际金融中心,学经济当然要去香港。”对于为何放弃清华的保送去港大,周可歆这样解释。
香港大学官方微博的最近一条用繁体字写着:港大的录取邀请正在陆续发出,同学们密切关注申请系统和邮件哦。
比起轰轰烈烈的北大四川招生组与清华四川招生组“抢人大战”,香港大学官方微博发布的2015年内地本科生入学6月下旬面试安排显得格外冷清,转发只有48条,评论也只有19条。
2003年起,香港高校开始招收内地本科生,与内地高校的抢人在每年的高考季节都占据媒体头条,高额奖学金、国际视野、其中几所高校位于国际前列的排名都极具吸引力。然而从去年开始,这一热潮开始有所减退。据新华社报道,今年申请香港高校的内地考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在这一背景下,对于考生与家长来说,具有国际视野的香港高校,具有国民性的内地名校,还是逐步加入生源争夺的海外高校,成了一个更复杂的问题。
国外院校加入生源竞争
“超过60分就行了,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市状元。”1997年生的周可歆长着一张稚气未脱的脸,脸上不时流露出不自觉的笑,黑框眼镜下一双大眼睛转得飞快。
周可歆称自己为“非典型性文科生”,坦言对学习语言没兴趣,希望学习金融或法律。在今年1月获得清华的保送资格后,周可歆想不妨去试试港大的自主招生,“如果让我考北大、清华的金融专业,不一定能考上”。
周可歆的班上一共有40名学生,获得保送名额的有16人,其中,她是唯一选择了香港高校的,其他同学都选择了内地高校,比如清华、北大,还有复旦、中大。
比起往年,对于去不去香港上大学的考生和家长,今年考虑的因素更多了。
家住珠海的丁一山(化名)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喜气洋洋的状态:“女儿被澳门理工设计专业录取,国内第二名,老爸的骄傲!”丁一山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选择了澳门高校一是成绩实力的问题,女儿考澳门的学校更稳妥”。
丁一山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一个班上40名同学,“有好多去澳门的,去香港的没有”。
据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香港高校每年录取内地考生1600人左右。香港高校2003年起招收内地生,由最初8所大学增加到现在的12所。2014年,新华社 曾报道过香港大学等8所政府资助院校在2014/2015学年共录取约1590名内地本科生,数目虽与2013年相若,但申请人数减少了10%-20%, 录取的省市“状元”或三甲人数也下降。香港中文大学取录的内地省市状元由前一年的49人减至17人,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申请人数都减少近 1000人。
日前新华社再次报道,今年计划赴港入读本科课程人数继续减少。时代周报记 者从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处获悉:就2015/2016学年内地生报读本科课程,浸会大学今年申请人数为2319人,而去年有3876 名内地生申请;香港岭南大学报名人数则由去年的928人减至556人,跌幅均为40%;香港理工大学的申请人数由去年的3500人跌至2300人,跌幅达 34%。
香港岭南大学这样回复时代周报记者:“随着不少海外国家都锐意吸纳内地生升 学,很多外国院校皆简化报读申请流程,签证申请和毕业后留在当地的政策都更为方便;再加上内地社会越趋富裕,令近年考虑出国的内地生人数有所上升,因此香 港院校面对世界各地院校的竞争将越趋激烈,香港作为‘留学(课程)跳板’的吸引力亦有所减退。另外,内地生赴港学习,亦需考虑适应生活,以及学习环境、语言和教学方式不同等因素。”
香港浸会大学的说法也类似:“随着内地学生赴外升学的机会增加,申请来港升学的人数持续下跌并不足为奇。由于浸大的学额不多,竞争仍然激烈,大学有信心录取优秀的学生入读。”
艾瑞深研究院发布的《2015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中显示,2005-2014年的十年间,香港大学等港校对全国“省级状元”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录取省级状元人数逐年下降,2014年港校仅录取2名省级状元。
香港仍是求学圣地
不 同于网络上的冷清,香港大学在深圳虚拟大学城的招生面试场面却如火如荼,期盼之情写在现场的考生和家长脸上,刘思齐(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刘思齐与周可歆 是同班同学,不同于周可歆以“校长推荐计划”参加了港大的自主招生,刘思齐是在高考成绩出来后,以高于平时成绩的643分参加并通过了港大在深圳的面试。 两个月后,刘思齐和周可歆还将继续做同学,一同前往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不同于周可歆对专业的执着,刘思齐则对学校有执念:“看翡翠台长大,也经 常去香港,所以我想去香港读书,香港的金融专业最好,所以就选它了。”
在深圳外国语学校,“每年都有几十个学生考取香港的学校,且每年都有学长学姐回校给我们传授经验,”周可歆说,“今年有20人考上了香港的大学,其中5个是港大”。
广大的考生市场催生出了香港高校面试的专门服务,时代周报记者前往广州市以及深圳市新东方英语(精品课)咨询,两地从2013年起推出的港大面试培训课程一直很受欢迎,报名情况火爆。广州新东方今年一共开设了10个班,每班10人,课程共10节课,费用6000元。深圳新东方开设了6个班,每班12人,8次课收费4800元。
作为深圳考生,周可歆和刘思齐对香港都不陌生,周可歆经常和父母去铜锣湾购物,主要是买药和衣服,刘思齐说在香港见到明星的机会多,她是个“韩饭”,最喜欢EXO。
在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香港高校向内地招生之前,内地学生想要到香港读书并非易事。经过了十余年,内地到港留学的总人数已超过10万人。2008年,香港政 府进一步放宽政策,允许内地赴港留学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无条件留港一年。在此期间,如果找到工作,可以继续留港。据初步统计,2008年至今,已有1.05 万名毕业生留在香港工作,成为港漂。
求学香港为了下一步规划?
“明年这个时候我也会是一名港漂了。”王熙然(化名)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她目前在香港的一所金融公司实习,打算毕业后留在香港,这个她付出了很多努力的城市。
2012 年,王熙然以705分高分被香港大学录取,一年后分科,她选择学习会计与金融专业,“实用性强,好就业”。王熙然这样解释,从高考人数众多竞争激烈的山东 省考进了亚洲排名第一的香港大学,对于一个先后就读于潍坊市和临沂市中学的女孩来说并不容易,2012年整个山东省被香港高校录取的学生只有40人左右。 从她考进香港大学的那一刻,留在香港的念头就印在了脑海里。
香港的高物价、高压力不曾 让王熙然退却,她说:“很喜欢香港这种自由开放的状态,特别是学校里的学术氛围很浓,香港是个开放包容的城市。”为了让自己的专业得到更好发挥,也为了让 简历上有亮眼的一笔,王熙然选择在一家做投资理财的金融公司实习,尽管工作忙、压力大,但王熙然说:“年轻人就应该拼一拼!”王熙然实习公司的一个部门经 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她的专业知识很厉害,人又勤奋,公司很喜欢她”。
时代周报记者 从香港岭南大学处获悉,自2011年起,本科毕业内地生留在香港工作的人数达到80%以上,其中2014年这一人数是100%。香港中文大学也告诉时代周 报记者,根据2013年毕业生就业调查,内地本科毕业生约六成半于毕业后首年选择留港工作,约三成分别在海外及香港升学,其余则返回内地发展。
2012年从香港中文大学本科毕业的李文婷(化名)每年高考后都会被亲戚朋友拉去咨询,她总是建议说:“如果喜欢读金融或者有出国的打算那就去香港吧,如果想回内地发展那就不要读港校了,比如我学的是工商管理,但是不喜欢金融类,就回了北京。”
读工商管理的李文婷如今供职于于北京某报社,她常被朋友调侃说“你一个拿到了50万港元奖学金的人居然沦落到去做记者”。她总是呵呵一笑,自己也觉得有些可惜,“本来想着回内地压力不会那么大,回来后发现都一样”。
没 有留在香港的李文婷从未后悔自己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尽管当年她考出了680分的高分,去北京一流的大学也没问题。“香港是个国际化大都市,在香港的所见 所闻和在内地的视野完全不同。而且香港是出国的好跳板,我的同学大多都选择出国留学继续深造。”李文婷也曾于大二的时候去澳大利亚做了一学期的交换生, “在国际交流这一块,香港高校的资源真的很多,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
对深圳高考生周可歆和刘思齐来说,在香港体验大学,然后出国读研究生,正是她们的下一步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