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滚滚下的职场:那些烈日下的坚守者(组图)
<
这些天,西安地区一片热浪滚滚,气温一路攀升,路上行人一个个就像沙丁鱼一样被炙烤着,连空气都弥漫着汗味。昨日,西安连续高温第7天,16时最高气温达到了40.3℃,创下了今年以来的新高。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天然的“桑拿房”,我们城市里的室外工作者们仍然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用汗水和努力,为这个城市的环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用默默的坚守,成就了这个城市的正常运转。
<
给水工人在60℃的高温下工作
火车给水工
轨道内60℃ 衣服几近全湿
近距离接触火车露天作业、提前20分钟出岗、检查给水设备、暴晒在太阳下并且时刻都要忍受着列车散发的高温,这就是西安火车站客运车间给水组工作人员的日常劳动。7月29日,最高温度达到38℃的情况下,轨道内的温度已经达到了60℃,在记者到达西安火车站客运车间给水组人员的休息室时,给水员们正在喝绿豆汤,因为外部天气极其闷热,即使是休息室也并不凉快。记者注意到,给水员们都穿着长袖长裤。“穿这个长袖也是为了防止阳光对皮肤的直接伤害,长期暴晒容易得皮肤癌。”西安火车站给水车间大班主任范志文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西安火车站24小时内给水列车平均要达到107.5对。在暑运期间,另外增加的临客车以及旅游车在高峰时段要达到20多对。范志文告诉记者,给水工作组一个组有27个人,一个人要负责3个车厢的给水工作,轨道间距长达500米,一趟车作业完毕给水员平均要往返1公里,再加上轨道中间来回穿梭的路程,一个班下来一个给水员就要走25公里左右。因为列车经常有晚点的情况发生,所以给水员要随时待命。这样辛苦,就没有什么要求吗?“什么工作都得有人干,为了列车的正常用水我们必须坚持。”裴师傅笑着告诉记者。
<
大汗淋漓的装卸工人
邮件装卸工
两车厢货物 15人25分钟搬完
“火车晚点了,大家做好准备随时待命!”西安邮区中心火车局邮件转运局魏永涛办事员用传呼机向邮件搬运人员通知。7月30日上午9时左右记者来到位于西安火车站附近的西安邮区中心火车局邮件转运局,员工们早已经开始工作了。记者了解到,转运局的员工包括驾驶员、机要员、搬运人员等共有60余人,一个班有15人左右,一天的业务量要达到4000余件。
记者一走进装卸工装卸邮件的现场,一股热气袭来,放眼望去,有20多辆装载车,15名搬运人员正在搬运货物,有的搬运人员汗水已经湿透了衣服,记者用手摸了一下装载车的车把手,车把在烈日的炙烤下变得很烫。两节火车车厢的货物,15个人搬了25分钟左右。两节火车厢的邮件卸完以后,搬运人员累得气喘吁吁。因为作业时间段比较集中,而且是一天当中最热的时间,所以,转运局会发藿香正气水给员工以防中暑。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清洁工阿姨戴着袖套和帽子,全副武装应对高温。
清洁工
有高温补贴 心里挺知足
上午11时,地面滚烫得几乎能够烫熟鸡蛋,记者在西安火车站东边的广场上却依然看到了许多清洁员的身影。清洁员张阿姨告诉记者,一般是2个人负责火车站2个门洞,现在这个时候她们已经把广场扫完一圈了。像这样的清扫工作,张阿姨一天要完成三四次。记者了解到,张阿姨家就住在火车站附近,每天早上5点半就要开始上班了。因为天气闷热,张阿姨和她的同事都全副武装,戴着袖套和帽子。当记者问到张阿姨是否辛苦时,阿姨笑着说:“有高温补贴一天10块钱,我们心里也挺知足的,就是打扫卫生这个工作也要干好,一点都马虎不得。”
司机师傅“高温不下火线”
公交司机
挥汗如雨 食宿时间不固定
7月30日中午12点,耀目的阳光直射大地,人们都愿意待在有空调的地方,但是公交车司机却“高温不下火线”,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挥汗如雨,起早贪黑。
中午,人们忙着回家吃饭,这时却是常师傅最忙的时候。常师傅是248路的公交车司机,这辆车从港务区到辛家庙途经17个站点,单趟行驶时间要53分钟左右。“就算是有空调,车里人一多空调的制冷效果也不好了,中午车里温度能达到30℃。”常师傅告诉记者。接着记者也采访到2环1号线的司机张师傅,没有空调,驾驶座上方的一台塑料小电风扇是唯一的消暑工具。记者感受到,中午12点太阳直射车厢,整个车厢像“蒸笼一样”,才跑了几站,司机师傅的脸上就爬满了汗珠。车厢内乘客的谈话声与车外车辆的汽笛声,一切无疑让公交车行驶的过程更加艰难。乘客也许只是坐一两站,但是司机师傅却得坐上一天,吃饭休息的时间也不固定。(文/记者张志杰 实习生吕卓培 图/记者李安定)
上一页12 上一页12
- 上一篇
刘跃进:组织实施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三年规划
原标题:刘跃进:组织实施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三年规划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个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国家禁毒委员会30日召开组织实施《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规划》动员部署会,全面推进毒品预
- 下一篇
构建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协同创新平台
原标题:构建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协同创新平台 本报合肥7月30日讯(记者 俞路石)今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团队,与上海市开展深化战略合作,并引入阿里巴巴集团战略投资,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旨在打造国际一流的量子信息科技研发基地。 据悉,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