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博士后第一支书之后
■本报记者 阳锡叶 实习生 朱昆汉
盛夏,湖南省武冈市湾头桥镇泻油村,沟渠纵横的田野上,一片翠绿。今年该村合作社生产的1821亩稻谷、1000多亩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一辆车开进了村子,车子里走下了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的年轻人,村民们见了,都纷纷跟他打招呼。65岁的村民林沛华对记者说:“吴书记给我们做了蛮多好事,现在不要穿套鞋出门了,也不会三天两头停电了。”
这位被称呼“吴书记”的年轻人,名叫吴易雄,是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研究员。尽管他今年才38岁,却有着高高的一摞学术帽子:畜牧学学士、遗传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管理学博士后、教育学博士后。他还是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被誉为“科研牛人”,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3部。
他还有个身份,就是泻油村的第一支书。从2010年起,5年来,这位省城来的博士后,带领泻油村村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致富,使村里发生了巨变,村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2300元,增加到现在的4000多元。
一位博士后为什么要到这偏僻的村子里当第一支书?这还得从5年前说起。2010年,吴易雄被湖南省委组织部选派到武冈市湾头桥镇挂职镇党委委员,联系村便是泻油村。一年时间里,只要有时间,吴易雄就往村里跑,经常参加村里的办公会议,还走遍了全村21组586户。发现有什么问题,他就主动将相关部门及村支两委负责人请到一起,商量研究对策。而村里提出的困难,他也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挂职一年时间,吴易雄与村民打成一片,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而老百姓都知道,这个从省城来的“吴博士”不仅有知识有能力,而且脾气好。农业技术问题可以向他请教,村民之间有了矛盾也喜欢找他调解。
2011年,吴易雄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结束后,老百姓舍不得他离开。在2011年和2014年的换届选举中,吴易雄两次以全票当选为泻油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而出身贫寒农民之家的吴易雄也渴望改变农村,如今,利用这个机会,泻油村不仅成了他观察研究农村的样本,还成为他施展抱负的一块试验田。
有着2300多人的泻油村地处武冈市北大门,是典型的江南丘陵村落,院落分散,交通不便,传统产业是水稻和玉米,生产方式也较为落后,村民仍然沉浸在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模式中。
“破解传统,可以为中国农村发展做一点探索。”吴易雄既忧虑又兴奋。在组织村干部开了几次会后,他开启了一系列村庄现代化改革之举。
泻油村水渠年久失修,干旱的时候水不够用,涝的时候水淹没农田,而交通运输的困难更使泻油村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吴易雄利用从省里争取到的项目资金,修建了13公里长的村级公路、3000多米长的机耕道和3800多米的排灌渠,改造冷浸田500多亩。
村上85%村民的能源使用主要是柴禾和煤炭,而液化气、沼气、电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这样既浪费木材,破坏植被,还很容易污染环境,甚至造成火灾事故。吴易雄很快从武冈市能源办争取到沼气建设项目,村民只需花500元,就可以造一口沼气池。到目前为止,200多户村民都享受到了这项实惠。
吴易雄还围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泻油村建立了1个100亩连片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区、1个300亩连片金银花、吴茱萸药材基地,发展养兔专业户、养鸡专业户和养猪专业户6户。
经过几年努力,泻油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域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势头。特别是2014年,吴易雄和村支两委班子共同引进企业投资5000万元,利用村里2200多亩荒地,布局种、养、加工“一条龙”的生产链条,打造花海、林木、草地、四时水果、特色畜禽的休闲观光农业,预期每年能为村民创收400万元以上,就地解决200名村民就业,彻底改变泻油村的传统生产方式。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土地流转工作,养殖场建设也已启动。
“吴书记的一个口头禅就是‘我们村’。”村支书刘孙易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那副眼镜,吴书记跟农民没什么两样,几年来,他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泻油村的一分子。他经常走村串户,为村民排忧解难,还开设了农民田间学校,常常来到田间地头教授现代农业技术,亲自指导村民种田,每次都有三四十人听课,许多村民成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的一把好手。
在吴易雄的影响和指导下,泻油村村支两委班子的工作思路和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刘孙易撰写的调研报告被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采纳,109个农民代表中,他是获奖的两人之一,还被挑选为全国10名农民代表之一在论坛上发言。
吴易雄在泻油村的改革试验被湾头桥镇党委书记尹放平称为“鲇鱼效应”,刺激了沉闷而传统的农村固有发展模式。当了30年村支书的刘孙易更是感慨:“吴书记让我们村的发展至少提前了10年。”
- 上一篇
优课联盟给地方高校带来了什么
原标题:优课联盟给地方高校带来了什么 ■本报首席记者 李曜明 MOOC(慕课)来了,来得有点猛,给传统课堂带来的冲击是“革命性的”。清华、北大等39所高校曾联袂组建了一个慕课平台,将各自拿手的精品课放到网上,供学生分享。“211”“985”高校人才济济,随便一所出来晒几节课都不是什么难事儿。 难就难在了地方高校。地
- 下一篇
弘扬沂蒙精神践行“三严三实”
原标题:弘扬沂蒙精神践行“三严三实” 本报讯(记者 万玉凤 张劲松)日前,教育部直属机关基层党组织书记学习研讨班在革命老区山东临沂举办,60余位教育部直属机关基层党组织书记参加了学习。 本次学习研讨班的主题是“弘扬沂蒙精神 践行‘三严三实’”。学员们重点听取了《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与现实意义》《“三严三实”与修身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