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带一本书去旅行

2015-08-22 09:02:00教育热点
原标题:带一本书去旅行 ■吴泓 2013年暑假,我到了兰州,兰州的朋友送了我一本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一路西行,我不时翻看这本厚厚的书,读着高先生当年怎样来到兰州,怎样写下了《论美》,又怎样被流放到“夹边沟”…… 西行路上,满眼是望不到尽头的沙石土块,偶尔也看见铁黑、尖锐的远山,我在想象着高先生笔下当年的兰州、酒泉
原标题:带一本书去旅行

  ■吴泓

  2013年暑假,我到了兰州,兰州的朋友送了我一本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一路西行,我不时翻看这本厚厚的书,读着高先生当年怎样来到兰州,怎样写下了《论美》,又怎样被流放到“夹边沟”……

  西行路上,满眼是望不到尽头的沙石土块,偶尔也看见铁黑、尖锐的远山,我在想象着高先生笔下当年的兰州、酒泉、敦煌、玉门关、阳关……

  西行之路我有很多感受。我在想,在那个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人们需要怎样的体能和勇气去穿越这茫茫大漠?而当年,真正走到这大漠边关,走出这黄沙漫漫,那些唐诗中焕发出来的英勇豪迈之气又是怎么生发出来的?

  敦煌往西行的很长一段路,我看不到一点人的痕迹。一望无际尽是寸草不生的荒漠,眼前不时突现的是一幢幢、一列列立于荒原之中犹如鬼影一般的土堆——据说那就是传说中的“魔鬼城”了。如果再往前走,就该是罗布泊了。对于常年生活在江南的我来说,这里的一切景物,都超出我的经验之外。

  这也让我生出许多“胡思乱想”——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必定有一个荒凉的“远方”吗?一个凤凰涅槃的人生,必定要历尽艰难困苦方能寻觅到自己的“家园”吗?我想起了北欧国家人们脸上的阴郁和南欧国家人们脸上的灿烂,想到了俄罗斯漫长的冬天人们的面部表情,想到了冰岛那条通向“世界尽头的路”……

  又要原路返回了。一路东行,当逐渐看到绿色,“带一本书去旅行”这个题目漫上我的心头。

  这些年,带领学生进行语文专题学习,我做的似乎是同一件事,那就是“带一本书去旅行”。

  做“苏轼专题”,假期来到广东,我会去看惠州西湖;去海南出差,我会到儋州参观东坡书院。做“萧红专题”,到了广州天河瘦狗岭的银河公墓,我会跑去看萧红墓地;去年暑假到香港,我去浅水湾寻找萧红最早埋葬的地方;前些日子,去青岛讲课,我抽时间寻访了几位名人故居,但说实话,我主要找的是萧红、萧军曾住过的地方,尽管他俩在那里住的时间很短。

  我也常常在想,假如我们的高中学生在寒暑假不是去上什么辅导班、补习班之类,而是带上一本书做这样的文化专题之旅,那该多好啊!要知道,“旅行”不是“旅游”,“旅行家”行走是有文化的人做的事情。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学生也做这样一件事,都成为文化人,爱自己的国家,爱国家的文化,成为一个了解国家的历史,懂得民族的文化,配得上文明古国这样称号的现代人,那该是多好的事情!

  我想对孩子们说,去西藏时读读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到川西时读读阿来的《尘埃落定》,去云南时读读雷平阳的《雷平阳诗选》,到甘肃时读读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去青海时读读海子的《海子的诗》,到陕西时读读贾平凹的《秦腔》,去湘西时读读沈从文的《边城》,到绍兴时读读鲁迅的《呐喊》《彷徨》,去山东时读读李木生的《人味孔子》,到上海时读读张爱玲的《张爱玲经典小说集》,去哈尔滨时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到台湾时读读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

  不久前我刚读过《诗经》,到了河南,我去了淇水(《诗经·氓》中有“淇水汤汤”的名句),《诗经》中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里的诗歌几乎都起源于河南一带。

  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像我一样幸运,读书,行路,思考。我希望有专门为他们服务的中学生旅社,让大自然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也成为传递知识、培养人格的课堂。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在书与路的熏陶下,都成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

  我们国家有那么多博物院、科技馆、美术馆、音乐厅,有那么多历史古迹、名人故居、自然风光……春天,我想带孩子们去看看江南的园林古镇;秋天,我想带他们去看北方的胡杨林……于是,我又开始“瞎想”,假如我们的中学生能多几个假期,如春季假期、秋季假期,时间不用太长,两周时间,来做这种文化专题之旅,那该多好!

  (作者系深圳市新安中学教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