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家的孩子“穷”在哪
■胡爱萍
日前有媒体报道,安徽六安市一名十七岁的高中生留下写有“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的纸条,出走了。为什么不能做穷人家的孩子?“穷”这个字,是怎样伤了这名十七岁高中生的心?
然而,细看这件事,会发现这名学生出走似乎与家庭贫穷关系不大。其父认为,自己家庭“只是普通家庭,既不富裕也谈不上穷困”。那么,为何在孩子心中,一个普通收入的家庭就成了穷人家?穷人家的孩子到底“穷”在哪儿?
笔者认为,“穷”在情感需求。父母在外打工,与孩子交流不多,虽也有电话联系,但问的一般是两个问题:一是作业做完了没,二是吃穿上需要什么。对于很多将摆脱贫困、追求财富看得重于精神需求的父母来说,这两个问题再平常不过,而这两个问题又常常是阻隔亲子对话进一步深入的关隘,这样的沟通注定是无效的。
这种关爱的匮乏感比物质缺乏更让人无力无助。报道中的高中生在“遗书”中说,“一直以来,我都是弱者”。因为家里穷,父母外出打工,所以缺少情感依靠,个性柔弱,成为集体中的弱者——归因于“穷人家的孩子”,这可能是他给自己无处排遣的苦闷找到的唯一出口。
从报道看,除去家庭因素,学校文化生活的贫乏,也是他感到穷困的原因之一。校园生活已被简化成为分数而战,个人尊严、心情都与分数紧密相关。而身边又多是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攀比风气难免。在这样的氛围中,找不到情感出口的高中生真是可以用一个“穷”字表达。
精神不振,情感无助,这样的状态时时触及他的理智临界点。出走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抗争,更是孩子向家长和学校发出的信号。
眼下,各界应该加大对“穷人家的孩子”精神层面的帮扶。如果学校多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家庭和社会都多关注这部分孩子的心理与感受,类似学生出走这样的极端事件也许就少一些。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 上一篇
在孩子心底播下和平的种子
原标题:在孩子心底播下和平的种子 芷江受降纪念坊。(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阳锡叶 特约通讯员 向波 蒲学岩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一座湘西小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国民政府在此举行受降仪式,历时8年的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就此画上句号。
- 下一篇
差异化的大学生活更精彩
原标题:差异化的大学生活更精彩 ■任静 九月份,正是高校迎来大一新生的高峰期。为创新学习模式,各大高校各出奇招,其中南京某高校制定的宿舍分配计划——让志趣和生活习惯相近、星座匹配的新生住在一起,迅速博得受众眼球。 笔者以为,这条宿舍分配规则无非是秉持性情相近的原则而已。把相似的人放在一起,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短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