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灯火烛照未来
师昌绪院士为古路坝题词
2015年4月,以国立西北工学院艰辛办学历史为背景改编的电影《古路坝灯火》在西安首映。
国立西北联大和国立西北工学院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曾经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在抗战时期所孕育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对后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走向和布局,都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教师严谨治学,学生勤奋努力,成为一所“飞机炸不倒、艰苦难不倒”的抗战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作为国立西北联大和国立西北工学院直接源流,在传承西北联大的精神财富,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
“三心”办学 奠基西北
抗战时期,仅仅存续了1年零4个月的国立西北联大,集中了当时中国第一流的工科大学(北洋工学院)、第一流的师范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规模极为庞大的综合大学(北平大学),以及颇具特色的专业科研机构(北平研究院),构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整体植入广袤的西北大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西北高等教育落后的面貌,为中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1938年7月,国立西北工学院从西北联大划分出来,是当时中国一流的工科院校。
国立西北工学院组建时主要有4支力量,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这四所工科高校办学水平在当时都是国内一流的。
当时在后方,有所谓的“三坝大学”的说法。成都的华西坝,集中了燕京大学等,生活环境条件相对优越,叫做“天堂”;重庆的沙坪坝,集中了中央大学等高校,生活环境相对较清苦,称为“人间”;陕西汉中古路坝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条件极为艰苦,称作“地狱”。但是就在这“地狱”之所,却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脊梁和中国人的志气。
艰辛办学,靠的是什么?
曾在国立西北工学院就读、后来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励之一的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院士用“三心”概括道:“爱国心、救国心、报国心,是这一切的基础。”而这,也正是国立西北工学院办学的精神内核。
抗战胜利后,从1947年到1957年十年时间,西北工学院部分院校复原,但组建时的四大工学院,都有一批优秀教师留了下来。解放后到1951年国家院系调整前,西北工学院仍有土木、矿冶、机械、机电、化工、纺织、水利、航空、工业管理九个系,是国内系科最全的工学院之一。
西北工学院从1938年建立到1957年合并总共存在了19年时间,它诞生在西北的陕南山沟,成长在古都咸阳,最后在西安与西安航空学院(原华东航空学院)合并,深深扎根在大西北的沃土。今天,除北京的四所高校有西北工学院分出的专业外,西安有六所高校都与西北工学院专业密切相关。可以说,西北工学院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奠定了高起点的基础,起到了播撒种子的作用。
坝上灯火 影响深远
国立西北工学院作为当时工科专业最为齐全、办学水平最高的知名高校之一,其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对后来我国工科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先进独到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国立西北工学院在国破校散、颠沛流离的艰难时期,会聚四校精英,坚持了四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确立了“精英教育”的办学思想。著名水利和土木工程专家李书田在主持筹建期间,坚持“重质不重量,贵精不贵多,宁缺毋滥”的原则;先后长期担任国立西北工学院教务长和院长职务的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潘承孝,以严格治学、严格管理为同行所瞩目。
1939年国立西北工学院确立了“公诚勇毅”院训,要求师生“献身工程界,克服当前之千万困难,为母校争光”。这一时期还制作了院旗,谱写了院歌。这些院训院歌,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作为西北工业大学的校训校歌,一直沿用至今。
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潘承孝主政期间,十分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强调要打好扎实的基础。他提出:一要有好的校风,二要重视抓基础,三要加强实验教学。学院成立之初,大多数课程由教授承担,教授占教师队伍的73%,其中很多是留学美英的知名教授。西工教学除注重基础和实验课程外,还具有专业课广以及重视人文科学的特点。教学管理严格,新生入学考试,低于规定分数线者,一律不予录取。对学生缺课、旷课超过授课时数一定比例后,都有重修、休学乃至令其退学的规定。这种“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今天工科高校仍在坚持的办学方向。
刻苦努力的学习风气。在抗日战争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国立西北工学院学生怀着“科教救国”,共纾国难的抱负,学习十分努力和刻苦。“坝上长夜、七星灯火”成为当时广为流传的佳话。所谓“坝”即,西北工学院所在地古路坝。1940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就在离古路坝不远的“七星寺”设立了一年级分院。学生把这里叫“鬼门关”,因为学校要求非常严格,每年都有近1/2的学生留级或补考。
1941年入学的师昌绪回忆:当时他与后来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高景德同住一间宿舍,竟然几个星期不见一面,原因是师昌绪每天吃了晚饭就去教室看书学习,一直到夜里两三点钟回宿舍;回宿舍时,高景德又出去学习了。那时学生分两批,一批学到半夜两三点钟,另一批是从凌晨两三点钟学到早上。山区没有电灯,都是蜡烛和煤油灯,由于“开夜车”的学生都衔接起来了,教室灯光彻夜通明,从远处看,点点灯光错落有致,所以有此独特景观。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全国性的高校四年级学生专业考试,每个专业全国只取一名。1945年,西工一下摘取了数项桂冠,轰动了西北各校,在全国也引起了一定反响。西工学生连续几年考取公费留学生人数也是全国各高校中最多的。
在当时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下,国立西北工学院培养出了一大批服务国家和国防建设的杰出人才,尤如朗朗星空,璀灿夺目。抗战8年,国立西北工学院培养了14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后来分布到了全国各地,大都成为各条战线的中坚。据不完全统计,西北工学院19年里的教师和学生,后被评为两院院士的有15人,副部级以上干部11人,在高等院校担任正副校长以及在科学院系统研究所担任正副所长的有50余人。以师昌绪(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之一)、高景德(原清华大学校长)、史绍熙(原天津大学校长)、李恒德等为代表的大批科技人才成为新中国科技建设的中坚力量。
为适应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需要,西北工学院先后与西安航空学院、军事名校“哈军工”麾下的空军工程系合并,三脉汇聚,强强融合,群英荟萃,大师云集,共同成就了西北工业大学今天的辉煌。
正是源自古路坝的这一盏灯火,照亮了暗夜里西北明净的天空,将中华民族高等工程教育的火种,撒播在了西北广袤的大地上,生生不息,形成了燎原之势。(王凡华)
- 上一篇
打好学生人生底色从公民道德素养抓起
原标题:打好学生人生底色 从公民道德素养抓起 一年级新生“蒙正”入学礼之开笔礼 又是一个新学年的开始,在合肥市六安路小学,史硕晨、杨雨欣、王雨佳、丁艺扬等学生一大早便来到校园,主动打扫起教室卫生并出起了新学年的第一期黑板报,不少学生还从家里拿来了清洁工具。在五(8)班教室,墙上挂着的“日行一善”记录册吸引了笔者的眼
- 下一篇
厦门理工学院赛车队获巴哈大赛冠军
原标题:厦门理工学院赛车队获巴哈大赛冠军 本报讯(通讯员 袁雅琴)8月29日,“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Baja SAE China,简称BSC)在山东落幕,最终,厦门理工学院以总成绩686.00分获得总冠军,冠军车队将获得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颁发的10万元出国参赛大奖,于2016年代表中国征战美国Baja大
相关文章
- “家教杂说”之九十:《成也“分寸” 败也“分寸”》(系列之一)
- 随笔之三十: 《老人的心思》
- “家教杂说”之八十二:《与其批评 不如激励》
- “家教杂说”之六十七:《桑树要早弯 儿子要小教》
- “随笔”之十七: 《正本清源》
- “我的自述”之七:《两地书 同学情——与六十年前老同学书信忆童年》
- “含饴弄孙”之十五:《姑姑侄女儿 差不了一席篾儿》
- “幼教杂说”之一百九十六:《形象生动 寓教于喻》
- ”家教杂说“之三十九:《重金请家教 十万打水漂儿!》